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壮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5):80-82
从电影《红高粱》至今,学术界对张艺谋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涉及面非常广范。张艺谋电影一个至关重要的独特之处,就是他的影片视觉艺术的成功运用。将张艺谋的构图艺术称为有韵味的抹泥,是对其电影艺术探讨的独特体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电影作品叙事风格的嬗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少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71-74
叙事风格是指导演所使用的使影片文本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特色的艺术方法的倾向性.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变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影像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少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6):51-53
张艺谋电影作品具有人物群体身份的民间性,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体现着典型的民间色彩,故事中民俗元素得到极致的渲染和全方位的展示。 相似文献
4.
论张艺谋电影人物形象的象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少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4):34-37
张艺谋在不同的电影作品中 ,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风格 ,塑造了不同身份但性格相似或相近的人物形象 ,使人物形象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张艺谋电影作品中人物名字、人物关系、人物组合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 ,几乎都是用一个家庭、家族的生活去揭示人物的生活状态、生命状态 ,挖掘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王怀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118-120
张艺谋是中国当代电影界力求创新的一位导演,一部部颇具影响力的影片确证了他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试就电影的语言艺术,探析张艺谋在创作中运用象征、夸张、对比等具体修辞手段实现创新而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蔡普民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以人民为本的人民观,阐述了邓小平同志时时处处相信人民、依靠人 民,以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人民利益作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的光辉思想,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明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5):93-96
张艺谋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界最擅长造型的导演 ,他的影片在环境造型、人物造型、景物造型、生活细节上都别具一格 ,从而建立了他在中国电影界一流导演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张艺谋电影的寓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少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2):42-44
张艺谋电影作品讲述的年代向后移 ,并进而用一种虚伪的凝重感造成时间的停滞 ;他在影片的空间上 ,书写着一个抽象的、隐喻的“中国” ;文本结构呈现零散性 ,造成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常常制造寓言式的结尾。 相似文献
9.
张玉霞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3-57
张艺谋电影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取得了很大成绩,成就了自己的电影神话。但是他的电影在艺术上形成了一个窠臼,难以突破自我,实现超越。诸如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电影的影像造型都逐渐远离曾经倚重的文学,并且呈现出两种极端化倾向:过分突出的影像风格,过于浓重的形式主义;逐渐匮乏的文学气质,逐步缺失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心理学派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学说,以张艺谋早期创作的五部电影为对象,结合其后期作品,立足女性情结、男性情结及童年情结三个维度,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及造型特征,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中艺术情结的成因,认为张艺谋早期缺失性体验对其艺术创作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张艺谋电影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明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5):104-107
文章从叙事主题和叙事线索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叙事方式.认为,张艺谋在叙事主题的追求上是游移不定的,其所呈现的三个阶段,契合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从叙事线索看,张艺谋大多是以一个故事、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显示出结构的单一.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其导演艺术风格之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2.
张说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其作品以“笔”类应用文为主。张说的文章创作手法多样,体式骈散兼行而富有变化,气势雄浑,一扫初唐骈文浮靡之风,在唐代散文革新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袁济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4):39-45
天赋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苏永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8-133
刘大白的文学“游览指南”、“诗”的文学和“因袭创造”文学等文学史观,在文学范围的确定、文学欣赏的原则以及文学价值的评判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对我们目前的文学史理论建设有诸多可供借鉴之处,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日益“边缘化”,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课程长期以来教学视角多样化,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较统一的视角。本文提出用文学的视角来教授大学语文课,利用大学语文得天独厚的文学优势,突出其文学性和审美性,对大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质。文章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功能,并谈文学教育特殊重要的意义,旨在探索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大学语文教学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1):45-51
张衡在汉魏文学诸体的传承中具有相当关键性的作用,他承前人而续作的文体有都邑赋、畋猎赋、述志或宣志赋、伎艺赋、设论、七体等。张衡的辞赋作品不仅有继承之功,在题材和体裁上也有创新。张衡的赋作明显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从诗歌成就来看,张衡对“汉魏风骨”中“风”之方面的贡献颇多。 相似文献
17.
陈许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3):58-62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文学翻译不同于非文学翻译.它的艺术观包括一、满足审美需要,突出形象传达;二、把握思维特征,处理语言变量;三、发挥译语优势,传达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物感论维面的承传;二是兴会论维面的承传;三是“兴”与“感”相结合论维面的承传。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轨迹,呈现出梯度拓展、充实和不断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邱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5):154-160
布鲁姆斯伯里圈是英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精英文化团体,以反传统性和现代性著称。小说家伍尔夫作为圈中核心人物,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与圈内所提倡的文艺观展开积极对话,其文学创作活动体现出鲜明的布鲁姆斯伯里式精神气质,即对纯美艺术的不懈追寻、情感与智性的自由协作。伍尔夫对布鲁姆斯伯里圈文艺观的超越体现在其创作形式观、生活真实观、双性同体观的理念中,为英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