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对新疆石河子地区考古发掘的史前墓葬材料作了初步阐述和分析,说明石河子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石河子地区自古以来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并深受影响的重要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毛、棉、丝、麻是新疆古代居民衣着的主要质料。就其穿着使用的时间和规模而言,首推毛织物,其次为丝麻,再者是棉。本文通过对四类衣着质料的具体研究,揭示东西方物质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并且明确指出:新疆古代居民穿着毛织物、棉织物的时间早于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岩画,是画在或刻在岩石上的画面。岩画记录了人类生存活动的连续性篇章,从远古的狩猎时代到现代的原始部落。它构成了人类历史最大容量的源泉。 继十七世纪在北欧发现岩画后,欧、亚、非、美、澳等五大洲都发现了大量的岩画,仅北非撒哈拉沙漠一地就有数万幅之多。在我国,五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相似文献   

4.
新疆古代居民与维吾尔语言史研究董文义民族是民族语言的载体,民族的发展与变化始终直接影响着民族语言的发展与变化。民族语言结构是随着民族的发展,经过几千年时间形成的为该民族所特有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民族和民族语言是在其共同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史料,从官方的翻译活动、佛经翻译、文学及其它翻译三个方面,论述了古代生活在新疆的各个民族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反映了各民族之间尤其是各民族与中央王朝以及汉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古代新疆多语种双语的流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至南北朝 ,新疆双语的主流是汉藏、印欧语系双语 ;隋唐宋时期新疆双语经印欧、汉藏、阿尔泰语系多语短暂过渡 ,汉阿双语成为新疆双语的主流 ;在元明清 ,特别是清代 ,以汉、维语为代表的汉阿双语为中心 ,形成新疆双语网络。  相似文献   

7.
两汉至南北朝,汉语在西域取得一席之地。唐宋时期,汉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了部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元明时期,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可以不用翻译而“通汉语”了。清代,汉语在新疆分布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8.
新疆为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维吾尔族也为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民族之一。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古代,佛教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影响很大。在新疆约两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佛教文化占了一千多年。对吐鲁番、库车地区来说,佛教文化甚至统治了一千五百年。因此,了解佛教在新疆和古代维吾尔人中传播的历史,对研究古代新疆佛教与内地佛教之间的关系,以及新疆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屯垦是中国历代政府用以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新疆屯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久远,堪称我国古代屯垦的典范。迄今为止,新疆屯垦已历经两千余年,尤以西汉、唐、清三代为最盛。由于地处偏远,交通运输多有不便,军队就地屯田,且战且耕,从而为戍边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同时,屯垦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对纾解民困和开发边疆也有积极作用。屯垦还有效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以及新疆经济的繁荣,对促进新疆地区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是历史上新疆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新疆多元文化格局发展过程中,自西汉以来的屯垦,既为新疆多元文化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也为多元文化在差异中交流、整合创造了条件。屯垦的长期实施,使内地汉、锡伯等民族向新疆迁移,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因屯垦在新疆而汇聚;促进了内地农业技术向新疆的传播,游牧民族向定居农耕或农牧兼营转变,各民族生活方式产生了交融。  相似文献   

11.
“塞人”古读音为“Sak”,波斯文献中称为“萨 迦”。古希腊、罗马作家称其为西叙亚人。塞人在新 疆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活动时间大约开始 于战国前后。《汉书》西域传、张骞传、李广利传、都 有记载,但文字十分简略。在公元前177—176年,由 于大月氏人的西迁,塞人放弃了世代居住的伊犁河 流域。其中一部分南下,散处帕米尔各地,即“自疏 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为塞种”。以后又逐 渐向东进入塔里木盆地。于是,于阗绿洲、罗布荒原、 吐鲁番盆地,都曾留下过古代塞人的足遗迹。本文结 合新疆各地发现的岩画和出土文物。对新疆塞人的 社会生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疆古代游牧民族岩画艺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古代岩画主要分布在北疆阿尔泰山南麓的额尔齐斯河流域 ,其次在东疆、南疆等地也有分布。这些岩画用凿刻和涂绘两种手法制作 ,多被凿刻和涂绘在板岩、花岗岩、黑砂岩的岩面上 ,主要以人物、动物活动为主 ,反映了古代游牧民族狩猎、舞蹈等生活画面 ,同时也部分地刻画了各种动物的形象。色彩多以米红色、黑白色为主。这些广布于新疆各地的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艺术 ,不仅是少数民族美术史的重要内容 ,也是中国美术史灿烂的一章。  相似文献   

13.
14.
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作品中描绘的历代西域与中原人民的友好交往、西域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的人文风情及其异闻传说等等,既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新疆的窗口,又拓宽了西域访者的眼界,为西域散文作者的创作添加了素材,从而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正> 1980年以前,古人类学家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情况的研究几乎是空白。1954年,曾在时属安徽省的泗洪县境内的下草湾发现一段长152.7毫米的人类股骨化石,其时代约距今四、五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下草湾人化石出土地点不明、地层关系不详,加之化石材料太少、部位不甚重要,因此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后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在这一地区没有重要的发现,而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地区处于南北早期人类即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的过渡地带,对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的新疆与西藏,如今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主要居住着维吾尔族和藏族两个不同的民族,一般也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域。然而,在这两块土地上,都留有许多对方民族的活动遗迹。特别是在新疆,与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有关的文物、古迹、史书、人物举不胜举,它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这个地区两个民族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献记载苏美尔和阿卡德人通过波斯湾与狄勒蒙(古代巴林岛)、马干和麦鲁哈(古代印度)进行海上国际贸易.狄勒蒙处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海上贸易线上,扮演了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三大文明贸易和文化交往中的中介角色,此间发展起来的古代狄勒蒙文化深受古代两河流域与古代印度河流域两大文明的影响,一度进入了两河流域文明范围.大量的珍贵物资由狄勒蒙进入两河流域,由此认为狄勒蒙是富俗、和平,令人向往的神圣地方.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新疆的葡萄种植与酿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依据佉卢文书、吐鲁番文书,结合其它文献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及东南缘、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与酿造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从汉代开始,新疆种植葡萄、饮用葡萄酒渐成习俗,酿酒及贮酒的技术已有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汉代农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汉代农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分为农作物、农业工具、谷物贮藏和量器、田地形态、灌溉和施肥、家畜饲养、农业生产图像等七个方面进行总结,以较全面地反映五十年来我国汉代农业考古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汉代农业考古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汉长安城是西汉封建王朝的首都,在现在的西安市区西北约10公里。在二千多年前,它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勘察发掘了解都城的建筑布局及其内涵,对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