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平 《社会工作》2012,(2):56-61
建构一个内容全面、制定科学、标准合理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是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境外各国或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救助立法是建构社会救助体系、维护受救助主体权利诉求以及法制建设的共同需要。这些立法的路径可以大致归纳为综合立法、专业立法、分散立法和混合立法四种模式。在对境外立法模式的比较、借鉴并考虑到目前影响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各种因素。建议采取分阶段立法,短期内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再专门制定《社会救助法》,最后制定统领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保障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危机,突出地表现在救助他人的问题上。借鉴国外好撒马利亚人法的立法和司法经验,在我国确立好撒马利亚人法的基本原则,不对公民科加一般救助义务,仅确认特殊救助义务,坚持对见义勇为者和善意施救者的损害予以救济,通过善意施救者的抽象过失和具体过失豁免权以保护善意施救者,鼓励公民积极救助他人;辅以故意和重大过失造成损害的承担侵权责任,促使救助行为达成其救助目的,在切实保护救助者的同时能有效地规范救助行为。  相似文献   

3.
建立覆盖城乡的救助工作组织体系 通榆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弱势群体数量较多,流浪乞讨问题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和妥善处理,极易引发社会矛盾.该县进一步转变救助工作的价值取向,由传统的救助观念向现代权利观念转变,明确救助弱势群体是国家和社会应负的责任,获得救助是公民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4.
保障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社会保障法的理论基石,该人文精神决定了公平是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而分配公平则是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法的现实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这个正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无力去追求分配结果的绝对公平,只能以追求生存权利的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权利公平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设置上,即应以社会救助为基础,社会保险为核心,全面构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础,是保障公民生存权的底线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应该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民政工作社会化的今天,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不仅需要依靠组织和行政力量,社会团体的支持,更离不开新闻媒介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影响社会,凝聚群众。传媒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投身社会救助工作,对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人口流动促社会发展,同时必然出现城市困顿人口的新趋势面前,果断废除已经不符合形势要求的收容遣送制度,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现由管制到救助的质的转变,这是我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行政管理方面的重大举措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祁靖 《社会工作》2009,(6):39-42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生、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救助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社会救助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否进一步发展、完善,关系到广大人民能否分享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成果。本文主要从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出发,探讨了我国社会救助实施过程中几个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民政工作社会化的今天,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不仅需要依靠组织和行政力量,社会团体的支持,更离不开新闻媒介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影响社会,凝聚群众。传媒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投身社会救助工作,对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生、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救助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社会救助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否进一步发展、完善,关系到广大人民能否分享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成果。本文主要从我国社会救助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出发,探讨了我国社会救助实施过程中几个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国正在由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向一个多元化的公民社会演变,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民间社会从政治权力中逐渐分离出来,并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也在悄悄的改变。本文就是具体论述在这一转变之后,社会工作和公民社会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进行宏观考察,分析公民社会下社会工作、国家权力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社会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工作对公民社会的作用有:社会工作为公民提供帮助,救助公民于危难之时;社会工作帮助公民解困;社会工作帮助公民更好地发展。公民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作用:公民社会监督社会工作组织;公民社会监督和保护社会工作者;公民社会在经济上支持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1.
吕学静  吕茵 《社会福利》2004,(10):11-13
目前,我国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为核心,以其他各种临时性、突发性救助制度作为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可以说我国向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又跨进了一大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又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而社会救助的多样化原则,则为我们建立一个公正、积极、高效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国正在由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向一个多元化的公民社会演变,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民间社会从政治权力中逐渐分离出来,并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工作在这一背景下也在悄悄的改变。本文就是具体论述在这一转变之后,社会工作和公民社会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进行宏观考察,分析公民社会下社会工作、国家权力和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社会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工作对公民社会的作用有:社会工作为公民提供帮助,救助公民于危难之时;社会工作帮助公民解困;社会工作帮助公民更好地发展。公民社会对社会工作的作用:公民社会监督社会工作组织;公民社会监督和保护社会工作者;公民社会在经济上支持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齐安 《社会福利》2006,(10):10-11
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主动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我国社会管理发展和文明进步都将产生长期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齐安 《社会福利》2004,(11):28-30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近来,有关媒体连续对各地民政部门探索解决救助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了及时报道,对于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凤  于丹 《学术交流》2015,(4):155-159
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数量不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非政府组织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公共事务中,业已成为国家在困境儿童救助领域的有力补充。在困境儿童救助工作领域,虽然非政府组织的救助范围广泛、救助形式多元化,救助工作人员趋于年轻化和高素质化,但总体上,依然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均衡、管理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面临着独立性与自治性缺失、资金匮乏与公民慈善意识、教育观念落后等制约着非政府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的因素。基于此,欲推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提高困境儿童的救助效能,非政府组织要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加强彼此间的合作,构建困境儿童救助预防机制;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健全非政府组织参与困境儿童救助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冯元  戴阿根 《社会工作》2010,(11):33-35
近年来,我国救助管理事业坚持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的原则,在强化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责任的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当前,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志愿参与,面对我国救助对象数量大、问题多、  相似文献   

17.
吴凯 《探求》2010,(4):29-33,75
关于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特别是是否应当赋予公民个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我国学界存在较大分歧。但公民个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确存在着较强的现实需要,为此要敢于正视相关制度的缺失,同时要从立法模式、诉权冲突、级别管辖、诉讼费用、物质激励、援助机制、纠错机制等方面,设计我国公民个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以便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已在全国颁布与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也在全国得到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单项制度亦在不断健全与完善,相互之间也越来越衔接与配套,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步入了制度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9.
郭明霞 《社科纵横》2005,20(3):106-10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立了广大农民群众在新中国的领导地位,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前年未有的制度基础和历史条件。建国后的农村社会救助经历了五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大规模紧急救助;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农村社会救助;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社会救助;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社会救助。这些历史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物质上和实践上的准备,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存在的问题、缺陷和不足,需要改革和创新,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成为新时期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日益要求每个公民积极的参与和支持,以创造一个稳定的大众基础和良好社会环境。然而首先要弄清的是: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模式的现状如何?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何在?究竟怎样才能建立一套我国特色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等等。为此我们复旦大学政治与行政研究所国情调研组就上述专题及时进行了一次小型问卷调查,力求在事实基础上作些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