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5,26(2):38-41
屈原作品在美学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典型形象的“异采”美。我们读屈原作品,必须紧扣一个“异”字,才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作品深层的意蕴美和形式上的创造美。屈骚的“异采”美,是战国后期我国社会审美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主体心理构架是因人而异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会随着生理和经验的种种因素,如年龄、气质、个性、智力、才能、教育……特别是主体的气质、个性,主体独特的生活遭际,主体所受的族的影响(集体原型的复呈)等等而出现差异。因此,作家在对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的创作过程中,受到这种心理构架的制约,从而使作品显示出浓重的个性色彩。本文力图从这一角度对屈原的创作心理作初步探讨。 (一) 屈原的心理构架是丰富复杂的。而占据在诗人这多层次心理结构最深层的,则是一种郁  相似文献   

3.
有人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屈原创作的心理机制,指出屈原是心理变态者,但许多人不理解,或不愿承认,怕有贬低伟人之嫌疑。其实人的心理病态和精神失常也不是少见的现象,许多伟大人物的心理由于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定时期也会产生变态,这是人的正常生命现象,也并不影响伟人的伟大。屈原亦是如此。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以汉之后关于屈原的纪传材料和他的作品为依据,对屈原的创作心理进行剖析,从而对屈原的作品进行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了一个有关创作心理方面的著名论点——“养气”。他主张,作家只有“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才能保持文思畅通,写出佳作。刘勰受佛老庄玄养性说影响,极力标举以“从容率情,优柔适会”之心境达虚静肃穆之文境。这几乎成了后来许多作家所追求的一种被视为最佳的创作心态。然而,在这种“养气”、“节宣”主张之外,屈原却以自己杰出的楚辞创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四五’运动的汹涌怒涛又把我‘推’向了新的长征!生命不息,挥笔不已!”这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在《从“五四”到“四五”》一文中,所概括的她从一九一九年以来六十年的创作历程。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我们的国家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伟大的历史时期,各种矛盾复杂交错,斗争风云变化万千。而冰心的创作道路也是蜿蜒曲折的。她曾经历了文思潮涌和笔下消沉的不同时期。“五四”运动的风暴,触动了她的创作激情。社会主义祖国的诞生,又焕发了她的文学青春。“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她更孜孜不倦地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为繁荣社会主义创作而不停地挥毫。冰心六十年来的辛勤劳动,作品是丰富的,经验是多方面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本文先就她的早期创作(“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王恒升 《东岳论丛》2007,28(1):117-120
相对于莫言后期的新潮小说,他的早期小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盲点。莫言的早期小说主要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带有当时文学观念的严重烙印。  相似文献   

7.
胡适早期诗文创作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改平 《河北学刊》2001,21(3):52-55
胡适研究多集中在探讨胡适的文学理论的得失和新诗集《尝试集》上。然而胡适的诸多思想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萌芽。因此 ,研究胡适的早期诗文很有必要。胡适在上海期间所做诗歌基调多悲愁沉痛 ,初到美国后的部分思乡诗也有悲愁 ,但胸怀已渐宽广 ,终于以乐观代替了悲观 ;留学前的文章是受梁启超影响为“新民”而做 ,重在说教 ,故艺术性差些 ,留学期间的文章多偏重于学术 ,也有部分体现胡适思想的长篇大论 ,如《非留学篇》  相似文献   

8.
论屈原晚年被放湖湘的时间及其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屈原作品和《史记》、王逸的记述及其他古籍与文物材料,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屈原最后约二十年是在湖湘地区度过的,期间,他创作了《九歌》、《九章》的大部分、《天问》和《渔父》等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9.
论元代边塞诗创作及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代,它打破了有史以来以汉族为中心的统治格局,由游牧于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华夏之地,结束了中华大地上辽、宋、夏、金、吐蕃及大理等政权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局面,再次建立起多民族强大统一的国家。辽阔的疆土与蒙古族骑马游牧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的行列里,丁玲是站在浪头上的弄潮儿。她像一株饱经风霜的松树,屹立在祖国的大地上。她给人力量,催人自新,使人奋发。研究这位贯串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长河中的女作家的创作是很有意义的。有人这样评论:丁玲所走过的曲折的创作道路是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所走过的创作道路的缩影。这是颇有见地的。而探讨丁玲早期创作的特色应该是研究整个丁玲创作的起点,客观地评价其得失对于社会主义文艺是有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屈原理想论     
闻一多说:“最使屈原成为人民热爱与崇敬的对象的,是他的‘行义’,不是他的‘文采’。”(《人民的诗人——屈原》)而屈原的“行义”则集中表现在他的伟大理想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光辉业绩上。他的理想包括政治、事业和人格三个方面。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许多先秦诸子都是天下统一思潮的鼓吹者和实践者。屈原的政治理想也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他期望楚君成为尧舜,然后通过楚国的富强来统一天下。他在作品中,反复称颂尧、舜、禹、汤、武丁、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圣君,赞扬伊尹、皋陶、傅说、吕望等古代辅佐国君统一天下的  相似文献   

12.
屈原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关怀人民,人民崇敬屈原。正是出于由衷的崇敬,人民自发地倾向于把屈原视为完人。从西汉早期的贾谊到当代的屈原研究者和楚辞爱好者,都免不了有这样的倾向。由此,学术评论中的屈原与历史实际中的屈原就不无差距了。这个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屈原视为政治家——甚至还是伟大的政治家,二是把屈原视为思想家——甚至还是重要的思想家。两者都使我深为困惑,试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四年,程德培在《上海文学》第四期上最早提出邓刚小说的“两个世界”问题,并认为邓刚小说创作特色是“铁味”与“海味”。应当肯定,程德培这一概况看法是符合当时邓刚小说创作实际的。从一九八五年以后,邓刚小说创作出现了深刻变化。也可以说近年来邓刚小说创作出现了新的世界,即邓刚近年来着力于创造的“心理场景”世界,也可以说是表现人的生命力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邓刚审美趣味得到了较为充分地展露。这样看来,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新文学史上的女作家中,肖红、冰心、丁玲都以她们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灿烂的新文学园地,显得更加绚丽多采。肖红这个从祖国雪野冰川中生长出来的女作家,在她那坎坷的身世、艰辛的艺术生涯、动荡的岁月里,开出了鲜艳的艺术花朵,现在让我们来对她的艺术特色,作一些探索吧!  相似文献   

15.
汤式散曲作品的艺术创作手法以端谨严密为主,艺术表现风格以艳丽浓纤为主。汤曲艺术表现技巧圆熟多样,对偶手法的普遍使用加强了其端谨雅化的倾向,汤曲也更加多样娴熟地运用了俳体、重头手法,而且在使用各式手法时并不单调。汤曲艺术风格虽然以艳丽为主,但也有豪放本色、豪丽参用的作品,风格表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论端木蕻良的早期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山河沦于敌手,三千万同胞身陷水火。动荡的时代、屈辱的生活,在东北大地上造就了一批勃郁不平、慷慨悲歌的作家。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金剑啸、塞克、马加、穆木天、李辉英、高兰、金人……等崛起文坛。他们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推动下,流离转徒,投身抗日救亡的文艺运动,以笔当枪,创作出大量反映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和反抗、觉醒和力量的作品,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作家被尊称为“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有自己特殊经历、独具个性和风格的一批作家;以他们为代表的东北文学是很有生气很有地方特色的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本刊将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屈原列传》,既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人物传记,又是杰出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为后世的屈原研究,为楚辞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正确地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牵涉到文学继承什么传统,肯定什么倾向的问题。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就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正确地评价屈原的文章。屈原生活于战  相似文献   

18.
<正>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自他而始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但在历史上对屈原的认识和评价有一个过程,不少人对屈原有所误解,还有些人将屈原的为文和为人割裂开来。王船山与屈原虽相距千余载,却同以爱国思想著称,那么其间的联系何在?王船山是怎样评价屈原的?本文试通过评述王船山《楚辞通释》中有关论述探讨这些问题,兼及窥视王船山学术的特征。笔者管见所及,或有谬误,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巫官屈原论     
楚辞是中国古代的奇文。楚辞产生后,以其神奇妙丽的特质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第一个称楚辞为奇文的人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辨骚》的开端说:“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这里以《离骚》代表楚辞)但是楚辞为什么会“奇”?根本原因在哪里?刘勰并没有说清楚,后来的众多楚辞研究者也没有说清楚。楚辞之奇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它的作者屈原是一位奇人。何以知道屈原是奇人?不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作者研究屈骚情思、艺术方式、风格发展的系列论文之二。是《论屈原早期创作特色》的续篇。对屈原中期创作做了全方位动态考察。汉北“三年”之放是屈原创作高峰。此期屈原传世作品最多、质量最高、最能体现诗人艺术个性。本期创作分四个发展步骤:(一)《九歌》。其写作目的有三个不同层次,产生三种不同效应,是民俗本源、国事寄托、身世感喟隐显有别的立体化主题。较诗人以往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个性特征。(二)《思美人》、《抽思》。屈原“恋君情结”滥觞于《九歌》,发展于《思美人》、《抽思》。这两篇愈趋成熟地体现了屈骚个性特征。“香草美人”象征体系、两段一“乱”结构、沉郁缠绵风格都基本定型。(三)《离骚》。它最能体现屈骚个性特征。忧愤深广的情思,直陈其事、香草美人象征体系、神话故事化系统虚实相生的三维构思和表现手法,回环往复“三致志”抒情方式,沉郁顿挫、风逸缠绵、刚柔相济风格等等,都达到了屈骚艺术成就的极致。(四)《天问》。它是哲理抒情诗。情韵淡化、思理深化,显示出屈骚艺术风格变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