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一笔双叙常常在英语中被当作一种修辞格看待,然而从词的搭配上看,一笔双叙中一个词和其他两个词或更多词的搭配都符合语法规范,因此一笔双叙也隶属于语法范畴。把一笔双叙恰当地运用在汉译英中,通常可以增强译文的精练度和生动性。 相似文献
2.
虞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71-75
"论文叙笔"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体类别可以粗分为33类.本文以"文用"作为中心议题,认为它是"论文叙笔"的分类标准.首先剖析其思想基础与实践范例,其次以"论文叙笔"为例详细加以分析,最后,在"文用"的基础上讨论"论文叙笔"的次第. 相似文献
3.
朱汝清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8,27(4)
高校财务"一支笔"的审批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一支笔"制度在具体操作中进行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一支笔"审批制度的利弊分析,提出了规范"一支笔"审批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范彦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72-73
"行文如行兵,遣笔如遣将",写作中的虚笔与实笔写法,尤如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它妙在本要"救赵"却不直接"救赵",而出人意料通过"围魏"手段来巧妙地表现"救赵"的目的.写作中"虚笔"与"实笔"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同时又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相似文献
5.
王思焜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5):64-66
引证书法理论典籍 ,叙说“一笔草书”的来历、特征、艺术精神 ,以此艺术精神阐发王夫之以诗人思想感情为主导、强调诗意提炼、诗歌乃充满生命活力、生动完满的艺术整体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6.
宋小平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3):103-106
syllepsis与zeugma虽然貌似相同,然而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一个词同时与两个或更多的词进行搭配,而且前后搭配的东西不同类,它们的区别是syllepsis所采用的搭配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而zeugma所采用的搭配是非自然的、牵强附会的。 相似文献
7.
李晓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6):98-100
介绍了修辞学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格——轭式搭配。从几个典型的范例入手,列举了一些轭式搭配的主要形式,分析了轭式搭配中牵强搭配的一些显著特征,进而探讨了轭式搭配在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效果。同时也指出了轭式搭配与一笔双叙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王恪松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7-100
“一笔三象”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笔墨语言,它指的是画者一笔应呈现三象:视觉之象、心灵之象与哲思之象。山水画作者运用笔墨的点、线、面、色等言语建构视觉之象,使观者从中领略到景物原初的鲜活气息;画者以笔墨塑物造象时,一笔唤起的心灵之象在节律、时间的变奏中,呈现出滞涩光润、软揉硬枯、亦或曲直、流动的痕迹,传达的是人心灵的畅欢、忧虑、酸涩等情感,笔净心空、笔凝心重;山水画以充实为美,讲究执两用中,追求象外传思,以哲思之象创造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审美样式。 相似文献
10.
徐江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0-43
大量精心设计的伏笔的运用是哈代《一双蓝蓝的眼睛》形式艺术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具体运用伏笔时,作者大多采用对同一个事件或人物埋设多次伏笔的模式。伏笔连同照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一双蓝蓝的眼睛》的形式艺术魅力,从整体上增强了小说的耐读性。 相似文献
11.
耿霞芳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68-70
英语隐喻能力是语言习得者的一项重要能力,是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并存的三大能力之一,然而在语言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却经常被忽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隐喻理论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提高语言习得的速度和效率,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罗雪娟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2):146-148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与文化间的关系和隐喻的语篇功能及隐喻能力的培养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3.
英语动物名称的隐喻性转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珍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3):91-93
隐喻是词义转移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因为动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从而使动物名称具有了隐喻转义的功能。文章分析了动物名称隐喻性转义的条件 ,从语义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动物名称隐喻性转义的类型 ,并指出了英语动物名称隐喻性转义后所具有的典型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化模型下汉英隐喻谚语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卫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2)
谚语是民族良知的精华,一个民族所创造的谚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型,而一个民族的语言行为和语言习惯受到文化模型的制约。通过汉英隐喻谚语的比较,以Lakoff(1987)"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视角,阐释文化模型在隐喻模型的形成中影响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方式、目的域的源域选择及目的域的意义诠释。 相似文献
15.
陈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72-76
隐喻,是把某种空间关系或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之中,从而把握非空间事物或概念的性质的方法。空间隐喻模式主要分为容器隐喻、距离隐喻、前后方向隐喻、整体部分隐喻。空间与英语中的空间隐喻模式之间的意象图式和理据,为空间隐喻提供了认知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隐喻能力以及跨文化隐喻能力与英语写作水平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隐喻能力的三个方面--隐喻解释流利性、隐喻独创能力以及找到隐喻的能力强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写作水平较高学生的跨文化隐喻能力好于写作水平较低学生的跨文化隐喻能力.文章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隐喻能力和跨文化隐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英文时间表征的对比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时间的似真表征和隐喻表征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汉语和英语时间表征上的异同。操汉语的人是基于客观真实时间顺序和主观想象时间顺序来构建其句子和概念的,其时间表征多为似真表征方式,英语里虽也有某种程度的似真表征,但说英语的人更多的是依据形态语法和抽象原则来表征时间关系的;时间的隐喻表征在两种语言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源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隐喻性特征广泛存在于英汉谚语中,常见的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根隐喻和派生隐喻以及陈旧隐喻和创新隐喻在诸多谚语中都能找到例证。谚语的语义特征如矛盾性、临时性、程度性和回复性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特别是英汉谚语中的程度性和回复性在文学作品和商业文本中的具体应用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感官知觉词的隐喻认知义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佩迦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2):73-77
EveSweetser提出,在英语中属于人体感官范畴的词语,都往往带有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精神意识活动范畴的多义现象;而且,他进一步发现在其他印欧语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词义对应现象,由此他提出具体感官词在人们认知经验的推动下向着与之相关的精神活动领域进行成系统的词义隐喻投射的理论。本文从汉语的实际语料出发,找到许多可以印证这一理论的相关材料,由此我们可以把这看作人类语言的又一认知共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