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融合"的前身是"媒介融合",随着互联网发展,"媒体融合"开始受到各行业内人士的关注,并升级到国家层面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阐述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的四种发展形态,并对媒体融合下新闻差异化传播策略进行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2.
党政干部的形象是构建党和政府"媒介形象"的基础,也是提升其"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在如今政治传媒化的现状下,党政干部的媒介形象除了通过其自身的现实形象展示外,媒体展现也成为其形象产生的重要渠道。群众通过媒体的形象塑造形成对干部的形象构建。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反应更加迅速,信息的数量也更加丰富,媒体成为提供信息和舆论交流的重要场所,党政干部形象的展现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理论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较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发现,几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促使媒介形态发生较大的转变,如原始社会与原始符号媒介、机械印刷技术与印刷媒介、电子技术与广播媒介、光电转换技术与电视媒介。但是纵观150多年的新闻传播史,没有哪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完全取代了旧的媒体形态。新的技术并不能产生新的内容,每一种媒体形态仅仅是作为信息的加工者,而特定的媒体形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4.
智媒体是智能智慧媒体和智库媒体的统称。智媒时代的来临,优化了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流程,形成了新的媒体生态系统,也使得媒介素养成为当代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思政队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责任人。在智媒时代,提高高校思政队伍的媒介素养极具必要性。本文特以智媒体发展为背景,阐述了提高高校思政队伍媒介素养的必要性,探讨了提升高校思政队伍媒介素养的策略,以期能对高校思政队伍媒介素养提升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却又没有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在他们"市民化"的过程中,媒介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本文以四平市区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样本,全面调查了融媒体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情况,分析了提升其媒介素养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姜苏芮 《职业》2014,(9):164-165
以电子技术为载体的新兴媒体的出现,促进了媒体传播领域的扩展,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由于互联网、手机通信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自由表达意见,从而促进了不同观点的人更好地进行交流,甚至让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进行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兴媒体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而跨媒介的"同人"现象,正是在这种新兴媒体的促进之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以"两微"为代表的各类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内容对网络用户的影响日益显著。大学生用户是使用社会化媒体最主要的用户群体,深受社交网络传播内容的影响。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清醒认识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总结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应有举措,让学生学会信息甄别,做好"把关人"、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分清虚拟与现实。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即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媒介融合带动了以广播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转型,使广播媒体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也对广播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度,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播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纸媒与新媒体间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支撑和推动了媒体的发展,使每个重要的技术革命时期都出现了相应的新传媒技术。数字化技术迎合时代发展需要,新兴数字媒介与传统媒介共同融合促进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开启了受众的"网络"时代。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研究者通过分析媒介的内容,试图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妇女》作为官方女性杂志,是"控制体系"的中国媒体中一个典型。对它的研究能反应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以官方女性刊物《中国妇女》为中心,探讨分析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何芝莹 《现代交际》2012,(6):109+108
媒介素养似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迄今为止,媒介素养仍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但在学界诸多的定义中,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所下的定义得到了比较多的认同。该中心指出,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带动传统媒体发生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传播形式发生改变,原有的媒介素养已经不再适应这一变化,并且新媒体也在对原有的媒体素养不断进行着冲击,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不断在对现有媒介素养的体系和内容进行着消解与挑战,对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系统,它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媒介素养体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和特征为依据,研究媒介素养在新形势下的必要转向,对媒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媒介特征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信息需求结构、传受双方的地位等诸多方面。电视媒体如何面向新媒体这一对手,尊重受众和市场的变化,展开竞争,信息整合是其良好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娄艳  冯登颖 《现代交际》2012,(10):86-88
随着媒介融合的进行,国内体育媒体媒介融合也处于现在进行时,其表现形式主要集中于传播技术融合,具体表现在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的融合两方面。其利在于对体育信息内容和资源等方面的整合、共享,对品牌价值和效用的延伸等;其弊在于操作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从而造成融合速度缓慢等。国内体育媒体媒介融合还受到立法缺位、政府职能和管理机构定性不明确、传统媒体内部管理落后、人才匮乏等因素的限制。未来体育媒体必将是包括体育媒体间的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方面的多要素融合,能够形成体育信息完整的产业链,并且着重凸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单一形式的新媒体已无法满足信息传播的需要,因此,融媒体的出现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媒体是一种全新媒介形态,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和优势互补,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视角,围绕"融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析,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有效措施,为"融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析"性侵儿童"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对《南方都市报》等三家主流都市报中的"性侵儿童"新闻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我国新闻媒体对"性侵儿童"社会记忆的呈现经历了一个从集体失声到开放多元的历程;媒介在报道"性侵儿童"案件时进行着一种仪式化的呈现与编排策略;法制与教育成为媒体报道"性侵儿童"时的主流框架,基于现代新闻伦理道德的考虑,媒体更多地是把创伤复现和创伤处理置于两元对立的地位,对被侵害儿童的"创伤叙事"进行了遮蔽和掩盖。  相似文献   

16.
多种媒介融合发展,推动信息的制作传播产生了深层次变革,给高校的教学育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梳理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分析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行为教育现状,提出了融媒体时代下高校需更新媒体发展理念,组建专业化运营队伍,创新内容呈现形式,打造融媒体传播矩阵,运用大数据精准施教,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思想行为引领路径.  相似文献   

17.
晏菁 《职业》2008,(15):93-95
儿童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这几种形式.在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中,以前主要是通过家庭与学校这一载体,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补充,今天这样的社会化构成仍然没有改变,但是在大众媒体这一板块却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媒体形式:儿童博客(blog).儿童博客(blog)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开始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我国媒介发展的集团化现状,并指出新媒体的含义及其与纸媒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述电子传播时代印刷媒体所面临的困境,在现状与原因中探索印刷媒体应该寻求改进的方向,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现阶段印刷媒介的发展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的合作古已有之,在大众传媒日益兴盛的今天,科技的进步为媒介知识分子的发展提供了便捷可靠的技术保障,不仅大众传媒需要借媒介知识分子来提升节目的可信度与品牌价值,受众也需要媒介知识分子来指点迷津、提高认知效率,而知识分子本身也是迫不及待地要通过媒介传道授业、针砭时弊。时下活跃于媒体的知识分子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学院知识分子步入大众媒介、媒介人兼饰知识分子角色,以及商界成功人士现身大众传媒说教。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暴力思想倾向不断滋生,视觉媒体暴力文化恶意滋长理应承担部分责任.暴力展示型的影视作品在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而影视节目刻画的"虚拟"暴力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国家制度决策者、媒体、学校、家庭应建构青少年健全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远离影视虚拟暴力的伤害,并协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