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白的《秋浦歌》第十四首“炉火照天地”,诸家歧见甚多,主要表现于:对此诗写作年限的考订;对结构层次的分析;对“赧郎”一词的理解。此诗盖作于天宝十三年秋或次年春;“赧郎”一词,并非指冶炼工人,而是吴语中歌者语助之词;此诗结构,并非“见→感”,而是“见→闻→感”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北宋嘉祐本问题 冯延巳《阳春集》在宋初即已散佚,迨嘉祜戊戌陈世修始为搜集成书。宋张侃《张氏拙轩集》卷五云:“《香奁集》,唐韩倔用些名所编诗;南唐冯延巳亦用此名所制词,又名《阳春》。”是冯延巳词原名《香奁集》,又名《阳春集》。陈世修所编名《阳春集》,殆即仍其旧称。或渭“集名《阳春》,亦必非冯延巳自题,冯氏必不自诩其所作为《阳春白雪》之音也。”按“阳春”,喻清明盛世也,李白《梁甫吟》诗有“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句,非自诩为《阳春白雪》之音也。陈世修《阳春集》序云:“公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此即所以名“阳春”也。  相似文献   

3.
《乌台诗案》一名《乌台诗话》(见《眉山诗案广证》卷 2 ) ,却有悖于“论诗及事”或“论诗及辞”的“诗话”传统。但换一种眼光来看 ,诗案中有时涉及作诗本事 ,有时供出诗作或某些诗句的用意 ,则“论诗及事”、“及辞”还是时或有之 ,只不过作者多半迫于外力言不由衷罢了。因此 ,《乌台诗案》实在是一种“变形”的诗话。关于诗案供状迫于外力言不由衷 ,前文已有所触及 ,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以见其荒唐可笑。《和李清臣韵》云 :“羞为毛遂囊中颖 ,未许朱云地下游。”前句姑置不论 ,后句用了一个典故 :“朱云 ,汉成帝时乞斩张禹 ,汉成帝欲诛之 …  相似文献   

4.
龙川词初探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又是一位壮怀激烈、风格豪放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词,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有《龙川词》四卷,但已久佚。其子陈沆初刻《龙川集》,仅收词三十阕;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从黄昇《花庵词选》中补入七阕,计三十七阕,四印斋本《龙川词补遗》二十六阕,赵万里续补十阕,今人唐圭璋又补二阕,去其重复,共存词七十四阕,在数量上与李清照(七十八阕)相近。读龙川词,教人振奋,催人踊跃,使人热血沸腾。陈亮与辛弃疾的词风貌相似,格调相仿。刘熙载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又说:“观此(指陈亮《贺新郎-寄幼安见怀韵》三首)则两公之气谊怀抱,俱可知矣。”茅盾把陈亮与陆游、辛弃  相似文献   

5.
《经传释词》既误以反诗句之“不”“无”为语词,予撰《反诘句相反见意》以正之。王氏凡遇古籍中有“不”“无”字句而稍难于理解者,又多以“不”“无”为语词。此亦不可不辨。夫“不”字为语词者,仅限于《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一类名释,“不”字实无意义可言。故《玉篇》曰:“不”词也。其他“不”字皆有意义。如《书多方》“尔尚不忌于凶德”,言尔曾(《说文》尚,曾也。)不畏于凶德也。《诗·抑》“尚不愧于屋漏”,《楚辞·九章》“尚不知余之从容”。皆“尚不”连文,“不”岂语词,《诗·何人斯》曰:“否难知也。”否即不,上句曰“还而不入”,则其与于谮我情事,不难知也(参《毛诗后笺》)王氏以“否”为语词,(?)未达诗之旨意。《思齐》  相似文献   

6.
陆游词话     
陆游为中国古代大诗人之一。其存诗九千余首,为最高产之大家。其诗名大震,词名为诗名所掩。其存词一百三十余阕,数量亦颇可观,其词风独具一格,且颇多感人至深、脍炙人口之作,亦堪称名家。兹选佳什数阕,略为评点,与同好者共赏。 1 陆游《钗头凤》上阕从其自身角度写来。“红酥手”三句,因唐琬“遣遗酒肴”(语见周密《齐东野语》),遂唤起昔日同游之回忆,唐琬亲致醇酒之情景,历历在目。“红酥手,黄滕酒”为眼前之景,“满城春色宫墙柳”为远望之景,从三句光色之明丽、眩人眼目、令人神迷,可知其于此桩欢乐往事印象颇深。“东风”两句潜词颇多,由前三句之春心飞旋转向情怀索寞。东风不啻带来“满城春色”,而花开又被东风吹落;陆游与唐琬的婚姻之花凋谢,有如为东风所摧残。故而谓“东风恶,欢情薄”。“欢情薄”与首三句之深情脉脉相反相成。其中已隐含封建家长专制所造成之婚姻悲剧。接  相似文献   

7.
文学艺术作为表情达意的特殊工具。既要讲究外在的形式美,更要注重内在的意蕴。“意思尤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这是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论诗、文及其关系的话。欲使“酒”醉人——沉浸在诗的美感中,炼字之功不可大意。古人对炼字是颇为讲究的,“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瓯北诗话》卷六赵翼语)可见“炼”字的至高境界在於有“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之功效。故而一些极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  相似文献   

8.
清词人无锡顾贞观(华峰),因友人吴兆骞(汉槎)谪非其罪,被远戍宁古塔而哀之深,念之切,谱《金缕曲》两阕寄之。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读到此词,为之泣下数行,叹为“河梁惜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清末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评道:“华峰《贺新郎》(自注: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诫,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这些评语,可说颂扬得当。但他后面又说:“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则令人困惑。正声的“正”,含“典雅纯正”之意,如“正声  相似文献   

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但在后半阕的理解上,人们却有些不同看法,如“羽扇纶巾”到底指谁,是谁“故国神游”。按我理解,这后半阕的内部结构关系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好还乡”句中的“青春”,历代注家释为“春季、春光”已成定论。近见傅易同志《“青春”为酒名说》(《文史知识》1991年第1期)一文提出新解,谓“青春”是一种酒名。细绎此文,未敢苟同,在此愿与傅易同志讨论。 “青春”本为古诗中习见之词。杜甫诗中,“青春”凡十一见。除“青春作伴好还乡”姑且不计外,其余十次,均指“春天、春光”而不称酒。例如:《南楚》:“南楚青春异,  相似文献   

11.
“用事”论     
“用事”,又叫“用典”。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文心雕龙·事类》)据此可知,用事(用典),是引用古事、古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一种修辞方法和论证方法。王勃倾吐“怀才不遇”的牢骚,却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就含蓄多了。萧统提出自己的诗学观点,则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文选序》),第一句和后面一联对偶的上半联引自《毛诗序》,下半联引自《礼记·乐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就不证自明了。  相似文献   

12.
1 吴梅村的诗作中有两首吟咏的都是吴昌时,而且作于同时,一首名《鸳湖曲》,一首名《鸳湖感旧》。鸳湖,亦名南湖,在浙江嘉兴。吴昌时的竹亭湖墅就建在此湖之畔,故梅村诗以鸳湖为题。以上两首诗,《鸳湖曲》是歌行,重在叙事,《鸳湖感旧》是七律,意在抒情。其中,《鸳湖曲》更著名,富赡精工的语言,绮丽浓艳的色泽,圆流转走的韵律,哀怨怅惘的情调,使得它足以和《圆圆曲》媲美,同样成为“梅村体”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四、五格品诗《诗式》在前面部分总论作诗法后,以四卷多的篇幅,分五格品评汉魏至唐代的诗歌。《诗式》卷一“诗有五格”条曰: 不用事第一,已见评中(谓下文有具体评语)。作用事第二,亦见评中。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有事无事第四,比于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情格俱下,可知也。《诗式》卷五卷首序有曰:“今所撰《诗式》,列为等第,五门(即指五格)互显,风韵铿锵,使偏嗜者归于正气,功浅者企而可及,则天下无遗才矣。”可见他对五格品诗是颇自负的。关于“作用事”和“直用事”的区别,皎然没有说明。“不用事第一格”条评语有曰:“但以格情并高可称上……虽有事非用事者,若论其功,合入上格。”卷二“作用事第二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祥(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有《孟浩然集》四卷,存诗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诗在当时名气很大,与王维并称“王孟”,其田园山水诗,形成一种流派.李白赞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说:“清诗句句尽堪传.”但他诗的境界不够开阔,缺乏社会意义,苏轼说:“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这话颇切中其弊.王仕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他“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五言诗中,又以五律成就更高.《过故人庄》,正是五律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陆游《钗头凤》词有“红酥手 ,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之句。景幼南教授在 1 965年讲授此词时说 ,“红酥手”指猪蹄 ,释为女子之手者误。但相沿多年则释为女子之手。所以朱东润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高校文科教材 )注为“红润白嫩的手” ,徐中玉、金启华两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材料 )注为“形容手的红润白皙”。景教授的新解可谓一反过去。细味景教授之解 ,的是确诂 ,非故为标新立异者可比。形容女子的手美 ,未闻用“红酥”者 ,《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 ,《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  相似文献   

16.
<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句中“采采”这一复词,历来注释家和语法学者多有解作动词迭用的。 1、毛传:“采采,事采之也。” 2、郑笺无注。 3、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传意,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为“言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满此顷筐”。 4、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 5、陈奂《诗毛诗传疏》:“古采事同声。《尔雅》‘采,事也’。云‘采采, 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 6、余冠英同志《诗经选译》根据古注,译“采采卷耳”为“东采西采采卷耳”。注释家既把“采采”训为“捋取”之“采”的造用,语法学者也就把“采采”解作动词的重迭了。  相似文献   

17.
词之初起,盖同乐府,无特定调名。词名果起于何时,历时久远,未易究诘。《朱子语类》论诗篇曰:“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了许多泛声。后来怕失了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全唐诗》词类小叙云:“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以歌唱之理推之,似长短句之发生在诗之后,而词之调名,亦从诗之题名渐渐脱变而出。故若《江南弄》、《忆江南》、《杨柳枝》、《竹枝》等调名,殆与诗题无异;然谓词即承五、七言律绝诗来,则又不尽然  相似文献   

18.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扞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  相似文献   

19.
《诗·硕鼠》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古今学人为之注释者不少,似乎已成确诂,无可怀疑了,其实不然。 就拿“三岁贯女”来说,就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传统的解释,“贯”有“服事”“侍奉”“侍养”之义。《康熙字典》“贯”之义项中有“又诗魏风‘三岁贯女’,《传》贯,事也。”由此可知:汉儒所著之《毛传》是对“贯”字作如此解释的始创者,后世学人皆沿袭旧说。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王力《古代汉语》,新版《辞海》,无不如此。 查“贯”字本无“事”义。许慎《说文解字》云:“贯,钱贝之贯,从母贝,古玩切。”  相似文献   

20.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扦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后村同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