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关于哈萨克族族源与民族形成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曾有人把哈萨克与蒙古的族源混为一谈,散布了一些模糊观念。解放前蒋介石反动政权根本不承认在中国有几十个民族的存在。当时在新疆的泛土耳其主义者也把早在六至八世纪突厥人建立起来的突厥汗国拉到当代来解释,说什么当代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统统是土耳其民族。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哈萨克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些“穆斯林谱系”中,把原来哈萨克族本身存在的一些谱系硬拉到它那里面,把哈萨克族说成是穆罕默德的后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族系谱是记载哈萨克悠久历史的最主要的资料之一。长期以来,哈萨克群众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一珍贵历史遗产,因此,把能够口头背诵和记录、保存系谱的人尊称为“系谱传记人”。但是,时至今日,对哈萨克族系谱的搜集和整理,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哈萨克民间保存的有关个别部落或整个哈萨克族的传说故事,也没有进行全面的搜集,更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格言和警句的孩子,诗歌与民间智慧的关联历史久远而又鲜活。从文字之前口耳相传的歌谣,到信息科技时代的新媒体诗歌写作,民间智慧从未缺席。而“民间”“民间智慧”这些概念本身却又含混模糊,其中既有隐秘的一致性,也包含着不同甚至相反的涵义。从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艺术等不同的视域,可以对照性地考察诗歌创作与民间智慧关系问题在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以及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几个典型时期的衍变,从中勘见民间智慧在当代诗歌表达中的核心价值:底层民众创造性地以诗歌方式表达其本能性生存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4.
诗歌语言是人的心态与情感最生动的表达方式。是自然流落的心灵之声,是民族心路历程的写照。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称誉,也是多个民族地区。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子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13个民族这些民族自古就有较为深厚的诗歌传统。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流传地区和从民族角度上分。与新疆民族文化信息相关,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在语言修辞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性。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情歌为例,从词语的特征及修辞格运用方面揭示新疆少数民族情歌在“爱情”这个特殊的社会切片上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格,审美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亦称“生存主义”、“实存主义”。它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流行的哲学派别之一,是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存在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初,五、六十年代它发展到顶峰,现在开始走下坡路。存在主义首先是一个理论上的哲学派别,但它又不单单是一个理论上的哲学派别,它还通过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多种形式,影响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乃至影响着西方人  相似文献   

6.
宋湘绮 《船山学刊》2009,(3):197-200
词文体离新诗最近,其“弱德之美”蕴涵着问题意识和批判力,其独立于集体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自由精神和原始的民间品格吻合了现代艺术所期待的“体”,“长短句”、“自度曲”与新诗的形式和创作理念遥相呼应,其脱胎于音乐和格律诗的形式原则包含着我们民族诗学乐感的精髓。当代旧体词现代性的发育正促进着使新诗区别于西方诗歌的“现代民族诗形”的诞生,诗体多元化是诗歌发展的历史真相。也是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源于古老的信仰,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哈萨克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其演变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础和基本内涵,对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系统(神灵系统包括天神腾格尔和“迦萨甘”等,鬼系统包括精、阿勒巴斯特和撒旦,祖先系统包括祖先崇拜、巫师崇拜和麻扎崇拜)、仪式(包括巫术、墓祭、治疗等)和象征等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8.
民族意识与对民间和乡土的追索有着天然的联系与相关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处于民族危机中的晚清知识人,必然生发出对于乡土与民间的重视和兴趣。他们一方面把民间资源作为文本通俗化从而“新民”的武器,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身处民间和乡土的包围之中,中国古典时代所特有的文化一体化的状况,使得民间以及乡土文化积淀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并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影响了他们的文本创作。因此,对于民族命运的焦虑和对民间乡土的有意无意的追恋便成为了除西学东渐之外,中国近代小说写作的又一重要语境。  相似文献   

9.
论诗书简     
××老友:你交来的论文《当前诗词创作及其展望》读过了。读后想起几个问题,提出来共同商讨。一、没有提文人诗怎样影响民间诗,似嫌片面你说在悠久的诗歌源流中,民间诗歌与文人诗歌这两个传统互相联系,这是对的;但是只提民间诗歌对文人诗的巨大影响,没有提文人诗怎样影响民间诗,仍嫌片面。你引鲁迅的话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已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尸,他们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但我总觉得文学史上两个诗歌传统的关系是互相交流、互相吸引的。照鲁迅的说法,便成为一方掠取另一方的关系,这并不符合我国诗歌史上两个传统互相交流的实际情况。五七言诗起源于汉魏,极盛于三唐;长短句词起源于隋唐,极盛于两宋,距今都  相似文献   

10.
吉狄马加是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既含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意蕴,又具有开阔的超越本民族文化的人间情怀。作为一个受过双重文化影响的诗人,他对诗歌有着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从进入诗坛起,他就是一个独立于各种诗潮之外的“个性化”的诗歌创作者,通过与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朦胧诗”的对比,不难发现这种“个性化”写作所具有的诗学特色和所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水族双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族双歌是特别受到水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综合表演艺术,而由于介绍研究不多,其他民族的读者对它也许会很陌生.因此,对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作一点研究论述,很有价值.双歌,水语称为“旭早”,“旭’即歌,“早”意为双,对.也有人将双歌称之为“旭凡”,其意为有唱有说的歌,也即是说唱综合艺术.这两种叫法是从不同侧面对双歌特点的概括.总起来说,所谓双歌,一是相对单歌而言.单歌也是水族歌谣的一种形式,即在一首歌中能独立、完整地表现某种情感;二是双歌表演时是双方对唱,而且所唱的歌每组都呈偶数,尤其是寓言式的双歌一般需要相辅相成的组歌对唱,才能完整地表达某种情感.由于双歌多在酒席上或悼丧活动中演唱,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酒歌”或“大歌”.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种类分为习俗歌阿依特斯和阿肯阿依特斯两大类。习俗歌阿依特斯分为巴迪克阿依特斯、宗教训诫阿依特斯、纳吾鲁孜阿依特斯、加尔一加尔阿依特斯、姑娘和小伙子的阿依特斯、喀依木阿依特斯、谜语阿依特斯、寓言阿依特斯等八种。阿肯阿依特斯按内容分为阿肯阿依特斯和争执阿依特斯两类;按形式分为吐热阿依特斯、苏热阿依特斯和书信争论阿依特斯三类。把各个历史时期的阿依特斯种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认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神恋爱”的结构模式取代了西方的“人神同性”;在艺术意蕴上,“心境”释放时的激情淹没了“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这种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神思”是非本体性的,从根本上讲这由民族根性——“神与物游”中之“游”即契合、顺应精神所决定。  相似文献   

14.
为哈萨克民族历史铸就辉煌一章的阿拜·库南巴耶夫,不仅以其开一代文风之先河的瑰丽诗文而美名远播,更由于他那深邃超凡的思想而令后人敬仰。他对本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做出前所未有的理智而深刻地反省,以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针砭时政、抨击邪恶,并提出一系列旨在振兴哈萨克民族的主张。在这些主张中,阿拜所宣扬的伦理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哈拜先生所译《阿拜诗文全集》共收入176首诗歌,其中有147首涉及伦理问题;而通常被认为是集中体现阿拜思想的散文集《箴言录》(又音…  相似文献   

15.
刘颖 《兰州学刊》2006,(3):81-83
民俗学之“民间”是一个包含文化地域与民众群体两方面意义的概念,它承继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含义又有所发展,其中表示群体意义的“民间”即“民”是第一义的,是构成“民间”的基础,因此“民间”取决于“民”的界定,而民俗学史上不同时期对“民”认识的不同造成了“民间”的非稳固性或者说流动性。作为研究“民”和“俗”的一门学科,“民间”是民俗学的本体,甚至可以说是本源,“民间”问题是一个贯串民俗学史的基本问题。不仅如此,民俗学之“民间”还意味和象征着民族固有的深层文化,并以母体的形式向表层文化输送养料。  相似文献   

16.
刘继林 《学术探索》2005,(5):129-133
诗人韩东在80年代中期以语言实验的姿态颠覆“朦胧诗”的精英化写作,90年代又以“民间写作”对抗“知识分子写作”,边缘与夹缝是诗人韩东的生存状态,“反叛”和“突围”是其诗歌行为的方式。在对韩东诗歌行为作回顾性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将探究其行为背后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2021年7月22日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发布训令,规定在韩国要将“??”翻译成“辛奇”,取代既有的中文译名“泡菜”一词,此举在中韩民间掀起了新一轮的有关文化归属问题的“泡菜之争”。韩国民间部分反对泡菜起源于中国的声音是没有根据的:从宏观层面来说,中韩民间“泡菜之争”是韩国在其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与我国发生的一个小的文化冲突事件;从微观层面来说,它是“泡菜”与“??”语义建构不协调导致的一个语义冲突案例。其实,既有的“韩国泡菜”“辣白菜”等词汇更适合“??”的语义,既能避免语义不协调问题,又能缓解“辛奇”所带来的文化冲突紧张感。  相似文献   

18.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05,26(1):121-125
近代诗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代民族感情的记录,它有着独特的情感线索。近代诗歌总体的情感特征是“悲”。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具有不同的情感形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忧”为特点的“悲伤”形态;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主要是以“泪”为特点的“悲怆”形态;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主要是以“血”为特点的“悲壮”形态。这三种情感形态一步步发展,使得近代诗歌感情表达的力度不断增强,最后形成对古典诗歌以“中和”之美为追求的情感模式的突破。古典诗歌美学观念由此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诗歌走过一条由“政治附属物”而“回到人自身”,再由“回到人自身”而“回到诗本身”的发展道路。当诗歌被当作政治工具时,它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回到人自身,是诗歌对其作为政治工具的反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诗歌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诗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激情。但“回到人自身”,只是揭示了诗歌描写的题材内容,部分地反映出诗歌的本质内涵,并且这种反映是模糊不确定的。诗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诗歌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由  相似文献   

20.
象喻:中国传统诗歌评论的利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象喻”是中国人的思维特性之一。受中国诗歌“象喻”特质的濡染,中国传统诗歌评论也习惯于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而代之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有时甚至演变为一种“创作”,成为语言“冲浪”和心理“按摩”的载体。象喻诗歌与象喻诗评同中有异。总之,“象喻”是中国传统诗歌评论的利器,它为中国人写诗、读诗、论诗、识诗提供了独特的手段和视角,展现了中国人品评艺术与品评人生的一致性和相通性,凸现出中国人审美诉求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