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琉璃装饰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便已产生,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琉璃业相承不衰,历代都留下过大量艺术特色鲜明的琉璃艺术珍品,到明清时期,琉璃的造型艺术更是达到了顶峰。素有中国琉璃艺术之乡美誉的山西,其琉璃装饰更是古代建筑琉璃艺术最高成就的体现,而榆次城隍庙的琉璃艺术,便为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2.
妙联话做人     
在楹联园地里,有不少蕴含哲理、深寓教益的妙联,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安徽省定远县城隍庙里,有一副颇为难得的“有色有味”的妙联:  相似文献   

3.
《华人时刊》2006,(11):87-87
上海豫园商城、上海城隍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了,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业区块,这里是众多商业投资者进行搏杀的战场。在这个商家必挣的区块里,尚有一个正为各路军马博弈的地块,它就是扼守豫园商城和城隍庙咽喉的——悦园服装辅料小商品市场。因为周围业已成熟的业态,并坐拥从南京路到城隍庙,从外滩到文庙、沉香阁的绝佳地理优势和每年4000万人流资源,它已经成为了上海商铺投资的绝杀地带。  相似文献   

4.
伍振 《社区》2015,(15):48-49
与上海外滩一步之遥,有一条方浜路,邻近老城隍庙的一段;已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上海老街”。曾经风靡大上海的一代女星周璇便是老街上最受欢迎的明星。若要回眸往昔,探究旧上海,“上海老街”将带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00年前老上海的繁华。  相似文献   

5.
“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大致分三个发展阶段:①唐五代时期;②宋元时期;③明清时期。在唐五代时期,“什么”有了虚指用法,但任指用法还不太稳固,并且指别性虚指明显多于替代性虚指。宋元时期,任指用法趋于稳固,但还没有替代性的任指用法。而明清时期,“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已经很完善,既有虚指,又有任指,既有指别性的用法,又有替代性的用法。总之,“什么”的发展存在两个序列:1)虚指〉任指;2)指别性〉替代性。  相似文献   

6.
“遗民逃禅”是明清之际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屈大均逃禅前后“历史图像”的勾勒,试揭示明清鼎革之际岭南遗民逃禅特点以及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关系。本文研究认为:岭南遗民逃禅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岭南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密切相关;二:岭南“逃禅”者多有心理上的矛盾,行为上的“悖逆”;三:岭南政治生态的多元化是岭南既开放又封闭文化特质的凸显。岭南在明清之际先后经历南明政权统治,南明与清政权的争夺,以及“三藩”时期,政治生态明显并于它地,且更替频繁、反复,所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是造成以上特点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戏曲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宋延平古代中国戏曲对日本的影响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隋唐时期为前段,内容主要是乐舞的流传及影响;宋元明清为后段,内容主要是杂剧和传奇的流传及影响。隋唐阶段是“孕育”中日本对中国的“吸收”;宋元明清阶段是“成熟”后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在民间文化中得到较充分的表现。明清时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道教的审美趣味与世俗人情融合在一起,折射出明清文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对“至善”为“至美”的审美形象的描写及推崇;将“痴”人形象作为真实无伪、纯真不俗的象征,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对明清文学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偺、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偺、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华人时刊》2007,(2):94-94
上海豫园商城、上海城隍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了,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业区块,这里是众多商业投资者进行搏杀的战场。在这个商家必挣的区块里,尚有一个正为各路军马博弈的地块,它就是扼守豫园商城和城隍庙咽喉的——悦园服装辅料小商品市场。因为周围业已成熟的业态,并坐拥从南京路到城隍庙,从外滩到文庙,沉香阁的绝佳地理优势和每年4000万人流资源,它已经成为了上海商铺投资的绝杀地带。  相似文献   

11.
佛教“竹林寺传说”不仅在文言小说史上为唐宋之后的道儒两家所仿袭和改编,它对宋元乃至明清的通俗小说、戏曲影响也不小。考其本源,竹林寺的情节要素中均含有甚深的佛教文化渊源:寺庙中的圣僧或为菩萨或为罗汉,他们驻形于世,维护佛法;寺庙多在遥山大海之中,且时隐时显,神幻异常。竹林寺传说旨在宣扬佛法及弥补民众对世俗僧众的失望。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唐都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唐都长安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3.
濂溪祠堂考     
后世尊称理学鼻祖周敦颐为濂溪先生,随着他在思想史上地位的不断提高、理学思潮的兴盛和统治者关于祠堂制度的改变等,从南宋开始出现濂溪祠堂,明清时期,对濂溪祠堂的修缮各地一直都在进行。濂溪祠堂的地点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东、四川、福建、湖北六地,修建者主要是地方官员。濂溪祠堂的兴起不仅是理学发展的结果,也客观上对理学的兴盛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岳衡山寺庙的地产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其土地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寺庙僧道们的购置;政府的施舍和拨置;官绅名士和善男信女的捐舍;对民间土地的强占和寺庙僧道们的垦殖。南岳衡山寺庙地产形成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清末民初,其土地面积达到了当时衡山县耕地总面积的16%。  相似文献   

15.
明郑和清朝儒家在台湾展开了系列的空间实践,包括庙学、书院、文昌祠、关帝庙、妈祖庙是台湾黎民身心的安居空间,善养所和义冢是救助台湾鳏寡孤独废疾者的生存空间,重视天人合一的圳水灌溉农耕是台湾黎民的滋养空间,随着台湾现代化进程,传统儒家以农耕大地为基盘、以乡庄城镇为聚落、以庙学神圣空间为中心的理想逝而不返,可儒家思想境界依然存在每个人良知本心中,它给现代化提供的最美好智慧是“整全生机”生态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他人、社会、宇宙同体,在同体中生生永续,指引人类迈向世界和谐的后现代空间。  相似文献   

16.
社神和庙宇都在乡村社会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存在一定差别又紧密联系.在对潮州饶平所城乡和中山小榄永宁社区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归纳出社、庙之间的三种关系类型,并进一步讨论了社、庙对社区认同和排他的影响.文章指出,社神认同仅限于“社”这种最小的聚落单位,因此社神的主要功能表现为社会区分;而庙宇的祭祀圈范围则依所奉祀神祗的神格大小而定,神格较高的庙宇社会整合能力也较强.只有将社、庙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洞悉乡村社会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及其相关研究,目前状况可分为:关于宝物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关于宝物崇拜及其描写的多种来源;关于明清小说中其他兵器描写的研究;对于明清小说迄今神魔叙事、宝物功能及其相关研究不足的关注。关于明清小说宝物崇拜及其描写,已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是迄今尚未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石狮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是中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等古建筑群都雕刻有石狮子。山西大同这座千年古城拥有许多古代寺庙等古建筑遗迹,如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善化寺、华严寺、府文庙等都有数量众多的石狮子。从北魏到明清,大同地区可谓集北方石狮艺术之大成,风格自成一体,有着十分显著的大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期的洪洞、赵城两县,因霍泉之利、旱灾之扰而长期存在着水神信仰,承载者就是霍山脚下的霍泉水神庙——明应王庙,从唐代建庙以来,一直受到由官府到百姓的正式崇祀,发挥着祈求风调雨顺、维护水利秩序、实施有效社会控制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祠神祭祀空间结构的考察是理解乡村社会空间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 田野访谈、地方民间 文献(碑刻、科仪书)及正史资料的系统剖析,呈现了以龙王神崇祀为中心的社会空间“旗冶的演成轨迹: 它最初源自明代边防军屯中的“旗甲冶,属于“军事型冶国家基层区划,继而又在“清初改制冶中变身为具有特殊政治经济功能的“民里化冶基层行政区划,延至民国则在保甲制度推行中被取缔了作为国家基层行政区划的身份,从此成为纯粹的祠神祭祀空间。 围绕这一嬗变历程的讨论与以往证实的明清以降祠神祭祀空间多源于明初建立的基层组织“里社冶系统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对比,揭示了长时间段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空间建构对国家军事型区划的继承事实及相关之变动,启示我们要更好地理解西北境内地域社会以祠神为中心的祭祀圈社会空间建构,既需要在动态的、长时间段的疆域史视域中特别重视国家制度因素的潜在性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制度与地方性、民间性因素作用关系的历史呈现与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