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翻译专业硕士(MTI)是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翻译人才而设立的新型专业。有效地提高MTI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使之顺利通过CATTI二级考试,才能较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提高MTI学生CATTI二级笔译通过率的途径为:大量优化的语言输入、提高理论素养、翻译项目管理。  相似文献   

2.
对外文化传播中MTI教师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外文化传播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提出译者在对外文化传播翻译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MTI教育的蓬勃发展对翻译教师提出新的职业素养要求,MTI教师的复合身份由三个层面组成:译者、翻译教师、MTI专业教师。这三种身份决定了MTI教师在对外文化传播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对外文化传播的践行者、研究者和对外文化传播人才的培育者。  相似文献   

3.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建设,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的教学体系,特别是MTI的设立形成了翻译专业建设和研究的新热潮,取得的成绩喜人,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专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探讨摸索,使翻译专业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涉海英语笔译MTI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特色为基础,以涉海英语笔译MTI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方式为依托,探究构建涉海英语笔译MTI 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化涉海英语笔译高级翻译人才,为我国的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典籍翻译是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一种途径和传播策略,同时也是目前翻译专业学生培养的重点内容.文章以《大中华文库》版《徐霞客游记》荚译的译审为例,从《徐霞客游记》的版本及审校准备、《徐霞客游记》地名记述类型及地名的翻译以及《徐霞客游记》原文校读和翻译审校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典籍翻译的实践策略和翻译审校流程,这种典籍翻译的实践与研究对于促进MTI笔译教学、为中国典籍翻译研究培养后备力量、促进典籍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各个领域对外合作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对外语专业的翻译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尽管我国在翻译事业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端英语翻译人才仍然相当匮乏,尤其是科技翻译、同声传译人才,这势必影响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对外传播,所以,高校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注重语言能力培养,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推进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思政,培养MTI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MTI英语翻译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的有机融合,实现MTI翻译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8.
根据欧盟“欧洲翻译硕士”(EMT)的要求,结合作者多年从事科技翻译工作的体验,讨论MTI教学目标和培养翻译能力的途径。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挖掘能力、主题知识能力和翻译服务能力,建议MTI课程设置中包括文献检索、中高级科普、科技文本类型、翻译伦理等课程。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科技翻译有力推动了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化,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科技翻译事业仍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科技进步与社会变迁对科技翻译职业带来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探讨了当代科技译者面临的职业难题与对策,以及科技译者应具备的专业素养。青年译者宜利用好新技术,产出更优质的成果,并调整职业规划,将翻译与专业方向相结合,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以翻译为核心竞争力胜任多种专业工作。为应对科技文献的新特点,优秀译者需具备坚实的翻译能力基础、充分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基本的翻译理论素养。同时,译者还可培养编辑、写作等能力和专业敏感度、跨学科视野等综合素质,从而满足职业融合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MTI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而产生的。课题组通过对我省2017届和2018届306名MTI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我省部分MTI毕业生存在专业能力不强、综合实力欠佳、实操能力缺乏、就业对口率低下、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明确办学定位、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培养特色、提高学生外语综合能力、加强就业指导等对策,以提升MTI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实证研究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MTI是为了满足市场对应用型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而专设的硕士专业学位,其职业性和市场导向性非常明确。选取杭州、绍兴、宁波、温州、义乌五市多家翻译公司、外贸公司和与翻译业务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登门采访、电话采访、电邮咨询、邮寄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浙江翻译市场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浙江省MTI翻译教育如何与翻译市场接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翻译专业硕士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翻译专业硕士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示范性教学大纲中,计算机辅助翻译是翻译专业硕士教育推荐的选修课程。基于长期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研究以及对教学实践的观察,认为不仅是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翻译方向的研究生也需要翻译技术为翻译实践提供辅助,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理念,并在翻译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项目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俗文学研究之所以出现现代性转型的中兴局面,主要得益于近代文学革新运动对传统文学格局的改变和对俗文学地位的抬升。此外,西学东渐的影响、国外汉学的刺激以及科举制度的废除等外在因素,也都对传统文学格局的转变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现代性的俗文学研究明显是受此多方面的刺激而逐渐走上全新发展道路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今谈国学不能不追溯百年前学人的国学观。要追溯百年前学人的国学观,就务必要了解章太炎、马一浮的国学观,因为章马两先生的国学观是上个世纪初学人国学观的典型。本文对马一浮国学观的探讨,重在说明:马氏不赞成章氏以经、史、子、集四部学问谈国学,将“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他对于其国学之定义并没有予以论证,只是陈述了他的看法——“国学”为“六艺之学”,是因为中国固有的四部学问为“六艺”(六经)所统摄。他不但认为“六艺”统摄中国一切学问,还进而强调“六艺”亦统摄“西来的一切学术”。这一强调,旨在凸显“六艺之学”的世界意义,为其“世界人类文化最后必归于六艺”之见解确立学理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随西学的风向而动。兰克式实证史学的传入和流行,煽起史料考证之风,塑造了在民国时期占据主流的史料学派。西方汉学特别是欧洲正统汉学的诱导和示范,使中国史学研究的领域、材料和方法出现重大调整。西学自身发生的蜕变,美国"新史学"的涌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上升、美国中国学的萌芽,也孕育和推动着中国史学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6.
国学文化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根同源,两者的有机融合是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既有利于提升教育内涵,又有利于国学文化的传承。本文结合苏州大学研究生会“立人、立文、立世、立行”的工作理念,探析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融合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力求找到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以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7.
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学在中国古代是指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学府,其教育课程主要是《五经》、《四书》。这些元典文本经后来学者的不断诠释,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不仅绵延生生,而且强盛壮大。中国近现代国学不是古代国学的断裂,而是在学术意蕴上的承传和发扬。20世纪初,鉴于中国严峻的内忧外患,为保国保种,救亡图存,而倡导国学,以与西学相颉颃,国学被作为立国的源泉,引起了国人的重视和关注。当今之世,国学虽屡经磨难,但否极泰来,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学的教学与研究要有全球的新视野,和合的新思维,变通的新理念,生生的新价值,现代的新方法,才能对国学做出新诠释。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翻译史上,汉籍外译因其翻译的语境化、文化个性的保持和明确的目标读者而衍生出相应的翻译模式和策略。文章梳理这些模式与策略,并从符合时代特征的译作选择、与时代语境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原作民族基本价值的传递、以读者为指归的调控等几个方面,考察了汉籍外译模式和策略对于我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