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对于欧陆现象学运动知之甚少,维特根斯坦还是在他于1929年年初重返剑桥之际独立地提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现象学"版本.他的现象学观可以被归结为这样一个信条:用一种所谓的"现象学语言"来再现被直接给予的现象乃是可能的,而同样的任务则是日常-物理语言所无法胜任的.但通过对于"予料"之本性的深入探索,维氏最后却不得不承认了:再现直接经验的任何尝试都会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物理语言的表达式,而这种牵涉恰恰是以牺牲现象学语言的独立性为代价的.这一发现最终导致了维氏对于现象学的放弃.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现象学的革命性及其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现代欧洲哲学史上发生的一次彻底的反传统哲学的哲学大革命,它所确立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和直观概念是对近代经验理性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哲学原则的彻底批判和否定,同时也是对西方传统的逻辑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的彻底背叛和否定.这一新方法和新概念为现、当代世界哲学和美学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和出发点.但这一新方法隐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先验与经验的矛盾,直观主义与实证主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美国现象学心理学的发展,对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的关注成为学界的热点,这二者都力图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的资源中汲取所需。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这门胡塞尔在上个世纪20年代进行集中论述的学科究竟是什么?它在胡塞尔的思想中又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理解这一点,既是理解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现象学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哲学思潮。胡塞尔以“纯粹的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本体论,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翻版;其现象学还原方法深邃缜密,是对哲学方法研究的推进;其意向性学说突出人类自我意识的主观创造性,在认识论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如改变胡塞尔现象学先验本体论的前提,其全部学说的合理因素可供唯物辩证法吸收或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二位哲学巨匠的现象学观。从方法论角度看,二者有一致之处:都把现象学作为根本性方法;但更有本质区别,区别表现在哲学的旨趣——意识和存在,也表现于二人赋持的不同学术背景:科学主义传统和人文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6.
可以通过揭示现象学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关系来说明现象学的特殊领域和特殊方法。具体地说,从现象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来说明现象学的先验还原方法及其必要性;从现象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来说明本质还原(本质直观、观念直观)方法及其必要性。如果将现象学看作某种意义上的心而上学,那么它一方面有别于实证心理学,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思辨心理学和超心理学。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还原方法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分为“悬置”、“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三个步骤 ,也可以说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方法。它们体现着“返回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态度。英伽顿和日内瓦学派都在各自的现象学文学批评中运用了前两种方法。其结果之一是造成这些文学批评的一定的“文本中心”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重新反思现象学方法的内部结构和具体运行,指出中止判断、先验还原、本质还原的逻辑顺序,试图深化对“还原”方法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它对当代的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纯粹知觉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是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的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本文称之为"纯粹知觉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问题上,杜夫海纳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多重影响,而又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和创见,这主要表现为,他把还原看作是由纯粹知性意识(胡塞尔)、经知觉意识(梅洛-庞蒂)到纯粹知觉意识的回溯,即回到知觉主体与世界的根源处.这种回溯表现在意识活动方面,就是走向感性,并外化为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异化";而表现在意向对象方面则是,在悬置外部世界的同时,审美对象从非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现象",即在呈现中被给予和被还原的感性的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中立化".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方法,一种让事物按照其本来面目显现出来的方法。这在教育现象学研究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四道程序与方法:其一,将研究的对象转向师生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世界;其二,通过调查研究来观看个别的示例———个别师生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世界;其三,在个别示例的基础上对教育生活世界进行现象学还原,从而直观到教育的纯粹本质———教育生活世界的稳定结构;其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现象学者和其他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利弊,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逻辑哲学论》的目的是为了分清可说的和不可说的界限。不可说的东西不是由证实原则决定的,也不是由逻辑形式的界限决定的,而是由于我们语言的界限,我们无法表达它,对此只好沉默;《逻辑哲学论》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逻辑经验主义者的哲学倾向与维特根斯坦十分近似,其二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曲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引为己用。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简顾争论的历史背景,以便使争论的意义更清晰;突出深化争论的要点、揭示思想观点之间的联系;阐明、评价维特根斯坦关于确定性的新观点,引申它对于我们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从他的《逻辑哲学论》,人们把他理解为一个神秘主义者,特别是作为他的老师的罗素也这么认为,但是我们从他的性格特征、家庭影响、唯我论、“不可说”的理论等方面分析,发现维特根斯坦并不是神秘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反本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旗帜和根本特点,它在具体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和表现为后现代解构论、整体论和多元论等不同的理论形态.文章主要探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语言游戏论、语用论和语境论等思想与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思潮之间的呼应之处与内在联系,指出了维特根斯坦哲学在西方哲学向后现代的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和方法贡献与奠基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中经常通过对语言与艺术尤其是音乐的比较表达其对审美的看法。他认为审美不等同于愉悦感,也不是经验性的适应,其中存在着共通的但无法明确加以言说的规则,这也就意味着审美具有超越经验世界的意义。另外,他还认为审美具有教会我们面对对象并意识到其中的规则,从而超越经验个体的立场的功能,这使他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浓厚的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在有所欠缺的经验之上产生的自由意志或善良意志对有所欠缺的经验的“批判” ,其前提和内容都仅仅在于其“善良意志”之中。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认为伦理学是超验的 ,求善的愿望只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值得尊重的倾向 ,关于伦理的命题是无意义的 ,人们的伦理行为有转而追求“非自然倾向”并引向无序发展的可能 ;后期哲学把伦理学问题等同于美学问题 ,伦理学问题变成“如何表述”伦理学命题的问题 ,表述的结果是拒斥形而上学的一劳永逸的答案 ,追求生活形式的多变结局  相似文献   

17.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改进语言,就是在我们的语词使用中强调经验和语法的并重;这样可以避免实际使用中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为弄清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哲学史地位,通过对语言游戏的思辨,发现在持续的命名活动中,语言游戏找到一个“基础”,又找到摆脱这样一种“基础”的方法,这可以视作隐藏在语言游戏中的“反基础主义”作法。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样的语言游戏中,应注意区别三种关系,即整体的语言真理性的传递与由各种语词组成的整体存在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语词用法的观看与这种观看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名称的一次使用与持续使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以现象学为切入点,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从思想的道路去深思当代艺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