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在有形结构中运动和贯穿着诗的无形的“神”——借用德国后结构主义理论,就是德里达所说的作品后面起着总契机作用的“踪迹”(trace)。本文试图论述时空认同意指模式的神话宇宙思维作为现代诗派诗歌中的“踪迹”对诗歌的意味生成所起的作用,及其使诗歌品位所达到的哲学高度,从而对现代诗派诗歌进行审美的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2.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不仅是玄学派诗歌,而且也是二十世纪诗人艾略特所倡导的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概念作“关键词”式的梳理并结合玄学派诗歌进行文本分析,以帮助读者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基于“突显原理”,结合其主要参数即视角、注意力和辖域,运用反映突显的主要运作机制“图形一背景”,对古典诗歌中的省略现象进行认知分析,探讨省略对诗歌意境形成产生的作用,试图为诗歌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法隐喻理论认为意义的表达存在着“一致式”与“非一致式”,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的“非一致式”,即一种意义可有多种表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语法隐喻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尚为少见,揭示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本质特征能促进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探索译本中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辨证统一。有鉴于此,文章通过三个英译本(龚景浩,许渊冲和叶维廉)对比分析,试图证明语法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不同译本的评价和原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当翻译过程中面临不同“等价物”选择时,语法隐喻理论所提供的考虑因素能有助于译者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以韩礼德语法隐喻的理论假设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具有更多优势,”非一致式”的表达能更好的挖掘内涵,三位名家的译笔精妙各异。  相似文献   

5.
中唐贞元、元和之际,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相并崛起于文坛。“新乐府”领袖之白居易,不仅以丰硕的创作实绩辉耀当代,而且用有系统,有纲领的诗歌理论启发和指导了新乐府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论有个显著特点——政治色彩很鲜明。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的浅见,以求教于各位师长。  相似文献   

6.
“双生子”佯谬起自于狭义相对论,如果能在狭义相对论框架中得以解释,这对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和教学都十分有利.但对此有很多反对和质疑存在,其中不乏“致命”的抨击.本文作者通过对各种质疑狭义相对论解释的文献阅读后发现,“启程”与“折返”瞬间都存在运动时钟的广义相对论效应,如果注意到“折返”瞬间的减速与加速两个过程的对称性,那么广义相对论效应可以抵消,最具价值的质疑(文献[5])可能得以化解,使“佯谬”只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中得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7.
基于“突显原理”,结合其主要参数即视角、注意力和辖域,运用反映突显的主要运作机制“图形一背景”,对古典诗歌中的省略现象进行认知分析,探讨省略对诗歌意境形成产生的作用,试图为诗歌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蓬勃发展的网络诗歌,出现了一种鲜为人知、特别倚重技术编程语言的新兴诗歌——超文本诗歌(在台湾称为“数位诗”)。主要以台湾前卫实验为例,讨论其中四种:新具体诗(视觉诗)、多向诗、多媒体诗、互动诗。既肯定诗歌这一“新空间美学的表达方式”,其“声、像、动”全方位组合的质素对新诗多元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冲击与鼓舞,也对可能来临的数字化诗歌——技术完全进驻诗歌——表示一定的担忧。  相似文献   

9.
魏晋诗歌中的“南山”,往往聚合古典与作者的今情,并逐步形成优美的意象,具有君子遁世不闷、以德存身、修道养和、弃物存神等象征意义。陶渊明使此意象进入圆融之境,把握此点,为理解陶渊明田园山水诗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是汉语词汇史构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意象词语的研究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唐诗是汉语古典诗歌的巅峰,以唐诗意象词语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白居易的诗歌以其创作成就高、作品数量多且保存完整,成为唐诗意象词语研究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选取白居易诗歌中与“烟”有关的意象,对这些词语进行语言分析;试图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挖掘或阐释这些意象词语背后的“隐含意义”,揭示其间融入的人文因素和文化积淀,从而为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思路作出尝试。  相似文献   

11.
“第三代”诗歌是八十年代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诗歌在89年的断裂使得八、九十年代诗歌创作上有很大差别,本文从“第三代”诗歌入手,以它和九十年代个人化诗歌创作的内在联系为着眼点,试图在二者的联系中找到诗歌发展至今的一脉相连的内在精神的延续和创作的积累,达到正确审视当代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从戊戌到“五四”,是我国文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中,我国诗坛上发生的“诗界革命”和“五四”白话诗两次诗歌改革运动,使中国诗歌逐步地完成了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化。这两次诗歌改革运动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差别,这一转化过程有什么轨迹可寻,这些是本文所试图解决的问题。观念:从“大我”到“小我”的转变陈子展评价黄遵宪的诗歌说:“可以说人境庐诗是那个惨痛时代政治社会的反映,也就可以说它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诗人最丰富最伟大的收获。人境庐诗的真价在此。何必他求。”陈子展不仅评述了黄遵宪人境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与“遗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对目前国内的遗产运动进行了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学学科中与“遗产”联系紧密的物的分类、文化空间、族群认同、文化自觉等概念,并试图对目前学界“遗产”研究理论薄弱的现状进行反思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a grief ago”着手,试图从英中两种语言诗歌中存在的语言偏离现象着手,分析诗歌中这一“偏离”对诗歌意境的升华,并由此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并非新创,而是古已有之。不论是在现代诗人的笔下,还是在古人的诗中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诗论体系本身出发,以中外诗论史上的相关论述为参照,对曾国藩诗论甄辨梳理,阐幽发微,认为:曾国藩诗论主要包括“言情韵”─—诗歌本质论、具“识”养“气”─—诗歌作家论、“工律”“机神”─—诗歌创作论、识“貌”取“神”─—诗歌鉴赏论四主干,这独特诗论在中国诗论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诗论史上具重要的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诗经》中三篇以“莲”起兴的诗歌的分析,结合大量的民俗材料和文人诗作,旨在发掘“莲”意象在《诗经》“莲”起兴的诗歌的分析,结合大量的民俗材料和文人诗作,旨在发掘“莲”意象在《诗经》中所蕴涵的生殖崇拜的内在意义,并试图探讨这一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意象”的概念在中外文论史及文艺作品的实际运用中早已有之。但真正使它引起人们关注并研究进而发展成为诗歌创作乃至许多别的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法,则应归功于本世纪初在英美兴起的意象派诗歌运动。意象派诗歌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纲领的诗歌运动。它已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诗歌的源头。意象派是从哪里找到“意象”这一诗歌创作的武器的呢?据意象派诗人宣称:他们得益于中国古典诗的启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寻找推动力。”“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地浸泡在意象中,是意象的典范。”“正…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中外诗人通过对诗歌形式的革新,一反传统诗歌注重节奏和押韵等“听觉感受”的特点,而试图让读者通过诗歌的书写形式得到“视觉”上的欣赏,引发对诗歌意境的联想,从而产生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9.
歌谣运动不仅是一场以歌谣研究为中心的现代民俗学的“缘起”运动,更是一场现代白话新诗从本土民间寻求合法性建构的诗学运动,因此,“学术的”与“文艺的”双重目标构成了其复调的历史叙事模式。但是,随着运动的纵深发展,“文艺的”诉求目渐式微,它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单一的以“学术”为中心的运动,中国诗歌现代之路的多元展开的可能性也因此暂时终止。  相似文献   

20.
重评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萧心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旗手,这似已成为共识,然而这一论断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才能成立呢?本文试图对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作一重新探讨。一“五·四”运动期间,就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者为学生运动奋力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