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之间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古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曾使日本钦羡不已,处处仿效。正如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所言:“千多年来,日本在思想、文学、制度,以及衣、食、住等日常生活上,都深受中国影响。日本人因而对中国敬仰有加,直到德川时代(1600—1867)末年,崇尚中华文物的风尚依然热烈。”①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西学在十六世纪下半期已先后不同程度地传入了中国和日本,从利玛窦1581年来华至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与日本相比,在接受西学方面走在前列,中国人和汉译西学著作对日本人了解西学曾起过重要的中介作用。十九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抵抗强悍的西方侵略者,就必须学习先进的西方,学习西方已成为两国的当务之急。这时魏源的《海国图志》及  相似文献   

2.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当时,向西方学习,引进和消化西方近代文化已成燃眉之急,因而,作为学习西方的一条重要途径——向西方各国派遣留学生大受重视,很多有志青年被选送国外深造。 然而,“我们如果把注意力仅仅局限于明治时期,那就不可能理解明治时期日本近代化的秘密。……明治时期日本的发展只有立足于过去日本的遗产之上才有可能”。实际上,在幕末时期就已随处可见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萌芽,向西方学习已成为幕末志士的共同要求,到外国去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戏剧影响及两国传统戏剧的演出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戏剧影响及两国传统戏剧的演出交流大连市艺术研究所宋延平日本明治时期,西洋艺术伴着西方文化源源流人日本,对传统戏剧的改革和西方新剧种的介绍、移植,成为日本戏剧界的主要行动。明治5年至20年(1872—1887),歌舞位的“洋化改良”风靡...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日两国近代文字的转型期。传统的文学观受到启蒙思想的挑战 ,于是 ,在启蒙思想的引导下 ,文体改革也随之进入了探索和实践阶段。中日两国所进行的文体改革都是学习国外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有所不同的是 ,日本从师于欧美 ,而中国又向日本学习。  众所周知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大量吸收中国文化 ,其中包括中国的汉字、诗歌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 ,先后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合文语文体。明治维新以后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中国要改变自己的落后地位 ,不得不向成功的邻邦日本学习或通过…  相似文献   

5.
1867年12月9日(旧历)的王政复古政变,在日本明治维新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总结了自开国以来政治斗争的最高成果,另一方面又开启了根本推翻幕藩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认识明治维新性质、划分明治维新阶段的一个关键所在。日本史学界大都认为它仅仅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宫廷政变,并将其作为明治维新的主要标志和内容;在我国,基本上似呈被拔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金素端 《探求》2010,(4):76-79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两国在改革中都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面临着同样的历史氛围与时代机遇,在改革内容和方式上也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改革结果却大相径庭。对比这一时期中日向西方学习的差异可知,向西方学习要获得成功,应有领导优势、民众基础、国民素质基础,学习者应理性看待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明治启蒙思想和日本现代化的关系。分三部分:(一)明治启蒙思想的目标是如何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它集中体现在福泽谕吉提出的日本式的欧化路钱上。(二)在这条路钱下进行的改革。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中成为欧美型的资本主义强国;但反封建的不彻底,又使日本一度陷入具有疯狂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三)日本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历程中的特殊道路,它蕴含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有助于反省历史,启迪现实,并为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些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8.
日本开港后,内外交困的幕府为自救自强,自1854年至1867年接连推行了安政、文久、庆应等三次改革,即幕末改革。从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全过程来看,幕末改革迈出先期探索的第一步,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政策思路、工厂设施和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明治维新得以全面展开并实现社会转型的第二步。维新期间,前十年的欧化改革,决定性地将日本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产生了财政困难、社会动荡和政府危机等问题;以天皇亲政并介入改革为标志的后十年改革,维新官僚及时纠正失误,全面调整近代化政策,走出困境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在日本扎下根。政策调整成为决定维新成败的关键。甲午战争前,光绪朝的中国官绅精英多对明治维新不以为然;马关缔约后,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明治维新转而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西周(文政12年~明治30年,即1829~1897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被人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借助西方先进文明,迅速成为举世瞩目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这一历史进步与日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密切相关。西周则是启蒙思想运动的哲学代表。他的哲学思想在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进程中,曾起过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通过揭示西周哲学思想产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剖析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哲学思想的性质加以认定,对其哲学史地位及思想功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中国两国都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两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直接交流也不多。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国策”,一步步地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许多文学家也关注中国的情况。但是,这种...  相似文献   

11.
在100年前的188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明治宪法,翌年依照这个宪法及有关法律举行了大选,建立了国会,这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即近代天皇制的形成,明治维新的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至此大致完成。明治维新因而成为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时期之  相似文献   

12.
李晓航 《学术交流》2012,(9):211-214
江户时代(1603—1867)既是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又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正处于中日文化交流发生方向逆转的准备期,是中日文化交流格局转化的重要时期。江户时代在两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情况下,仍然冲破藩篱,在多方面获得了突破。在这一阶段,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时代文化交流的特点,而且在文化交流的内容方面也更加广泛,交流途径也更加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日两国陷入殖民地危机。然而,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历史遭遇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二战以后,日本经  相似文献   

14.
林敏 《日本研究》2000,(3):67-72
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打破了江户时代以来二百余年的“锁国”局面 ,逐渐走向国际政治舞台。纵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整个近代历史 ,其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 ,即“称霸亚洲”,把本国近代化的成功建筑在了牺牲亚洲邻国利益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分析伊藤博文的中国观和对中国的政策。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头号政治家 ,四任首相 ,参与了明治时期所有对中国的政策制定 ,是明治政府称霸亚洲政策的直接策划者和实践者。通过对他的分析 ,可以明确日本在对中国政策上所实行的长期的、一贯的、有计划的侵略立场 ,这一立场还决定了近代中日关系非…  相似文献   

15.
金仁淑 《日本学刊》2011,(1):147-149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日两国陷入殖民地危机。然而,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历史遭遇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二战以后,日本经  相似文献   

16.
中江兆民是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民权运动活动家。考察他的思想与活动 ,特别是他对中国文化的体认 ,对于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理解日本思想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范式转化是十分有意义的。中江兆民 1 847年 1 1月 1日生于日本土佐藩 (今高知县 )一个下级武士家庭 ,幼名竹马 ,继而改名笃介 ,以号兆民行世。 1 2岁时丧父 ,由母亲教养成人。幼年在藩校文武馆学习汉文。十七八岁时开始学习荷兰语、法语和人文科学。 1 86 7年蒙同乡前辈后藤象二郎资助 ,到江户 (东京 )深造 ,成绩优良 ,但不久因游荡成癖而被开除。 1 86 9年入私塾日新社…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面临着来自西方的强烈冲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不少相似的经历。由于观念不同,采取的应对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就近代中日两国的共同经历而言,日本明治初年生活方式变革的断发、易服、改历三大代表性事件,在中国却迟来40年。从这一时空差距中可以管窥近代中日关系的逆转。  相似文献   

18.
横滨作为近代日本首批开港地之一,比其他城市先行一步而面向世界.西方文化随着欧美侨民的进入和横滨对外交流的开展而与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碰撞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横滨逐步发展为幕末日本吸纳西方文明的窗口,并成为明治初年"文明开化"时期对日本早期现代化产生重大影响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八·一五投降,中日两国进行了长达十五个年头的战争。这是一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但是,如何认识、记述这段历史,在国内外存在着不容忽视且令人深思的分歧。如果将近代中日关系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日本尾随西方列强侵华,日本带头瓜分中国、日本妄图独占中国、那么,十五年战争时期,就是日本武力征服中国,变中国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殖民地时期了。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0.
一近代日本的农业教育,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1883年(日本明治十三年),明治政府颁布“农业教育通则”,强调农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的法律形式颁布的第一项农业教育通则,它标志着近代日本农业教育的开始。“农业教育通则”规定,中等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自耕农和农业技术员。自耕农主要招收小学毕业生,学习期限为二年;农业技术员主要招收中学毕业生,学习期限为三年。 1886年,明治政府为发展教育,先后制订和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大学校令》。在《小学校令》和《中学校令》中对农业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