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符号和语意层面的交际行为,更多的是两种文化间相互尊重差异、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一个中介。纵观整个佛经翻译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间既有作为"他者"的印度文化的胁迫式传入,又有作为"我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理解,自我完善的需求。正是在翻译中,之于"他者"的"我者"对他文化的从拒斥,接受到融入的更新认识和自我建构,促使了佛经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翻译活动,实现了文化大融合。间性思维在佛经文化翻译中的逐渐彰显,佛经翻译事业也由衰及盛。  相似文献   

2.
翻译涉及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源语言与目的语、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种间性活动。因此将间性理论引入跨文化翻译,有助于化解翻译中的跨文化冲突。林语堂是成功进行跨文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他有着致力于两种文化平等对话的间性思维,在翻译中立足于归化与异化之间,使其各自发挥效用,既保持源语文化的韵味,又充分尊重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需要,以"间"的态度对待其翻译的作品,为中西方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电影片名中的文化“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之当今中国大规模地引进外国影片、且以英语影片居多,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尤显重要。电影的本质与电影片名的功能决定了电影片名中"他者"的存在;同时,源语片名必然与文化"他者"紧密相连。与汉语文化相比较,英语电影片名中存在语言及思维层面的文化"他者",对其加以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电影片名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式英语是影响中国学生汉英翻译译文质量和英语作文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思维方式固有化以及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文章尝试归纳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若干原因,并以此为鉴,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文化传输功能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译者的努力,使多种文化间建立起对话关系,《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但由于他的文化身份及文本中国文化特征,使其具有翻译的特征又彰显出文本的文化间性特征。文章试图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阐释哲学意向翻译的文化间性特征,呈现文化间的交互对话关系在文化传输中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6.
沙博理的翻译具有跨文化的主体间性独特视域,跨越文化身份主体身份认证为翻译提供了特殊的理解前提,其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目的语读者的尊重,彰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也使得他的翻译作品独具特色。从主体间性这个视角研究沙博理特殊的翻译模式,可以更好地看出译者主体间性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中式英语”翻译看汉语思维的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文章通过对一些中式英语的分析揭示出,汉语思维的干扰是造成中式英语的主要原因.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要克服和消除中式英语,实现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换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席蕊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0):168-170,187
《中式英语之鉴》(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是琼·平卡姆编写的系统论述"中式英语"的书籍。本文认为如果错误、盲目运用此书的观点,根据作者的西方思维进行翻译会造成"归化",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书中关于"简洁"的翻译标准也有待商榷。此外,书中的不少翻译现象是在符合英语规范(目的语读者也会使用)的前提下,表达中国特色意识形态、文化、思维方式等的"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必须辩证学习《中式英语之鉴》。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形式之一,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和新闻写作中的使用频率甚高.由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隐喻和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就英语隐喻的可译性进行翻译,对译好隐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规范英语,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交流中的必然产物.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英语在翻译中具有客观性和重要性.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手段,中国英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中国英语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方式是在词汇层面,合理使用中国英语,大胆"存异",而在句法和语篇方面,中国英语不具显著性,翻译时要向主流英语靠近,积极"求同".  相似文献   

11.
模因在同一文化中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复制,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中国英语是一种跨语言文化传播活动,从翻译模因角度来看,其翻译活动是传播和复制过程,等值模因和等效模因是中国英语在新的文化中较为活跃的模因,中国英语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模因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复制和传播。中国英语得到异国文化承认、接受并流传就是翻译模因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2.
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讨论和思考。在文学/文化翻译中,翻译的文化要素和历史要素尤为重要,文化和历史深化于文本两端,是译者空间的核心要素,从内涵深处影响着各方意识形态认知及译者翻译行为。在翻译实践中,文化和历史不但影响文本意义本身,同时对翻译思想也存在本体性影响,该视阈为国家翻译话语建构指明新的路向,即既坚持本我性和特质性,同时尊重他者性和异质性,注重人文性与交流性建设。译者应当以批判继承、融合创新的心态正确面对本我文化和异质文化,以文化和历史为场域构建特色中国文学/文化译论和翻译话语,促进中国文化外译和传播,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倡议,推进新时代中国翻译话语之历史文化路向建设。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随着中西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频繁,了解文化差异成为学习英语的必经之路,更是文化翻译者的必修内容。本文从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入手,揭示了中西文化差异在日常习语、思维、语言运用、语法等方面的诸多反映,进而强调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可调试性要求译者正确运用归化、异化策略。多元系统论和翻译目的论均阐释了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而促使“中国英语”概念化,采取异化翻译策略是全球文化冲突中保持本土文化,吸收先进异质文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汉译英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然而我国英语学习者汉译英翻译能力普遍不高,这将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语块理论与翻译具有关联性,对语块的利用能增进汉英翻译的地道性,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利用语块理论能有效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译英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所反映的是不同民族的心理思维、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文化习俗。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行为,文化间的差异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因素的分析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意合倾向、求简倾向、词性转换、修辞效果、渗透性、吸纳性六个方面对中国英语的简洁性、敏感性、能动性、创造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语言特点进行研究。中国英语遵从英语的基本规范,但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基点,异化翻译是中国英语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英语与地道英语和而不同、并行互补。由于其独具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英语呈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关键词》中的本源概念及其英语和韩语翻译为研究对象,建立汉语、英语和韩语三语平行数据库,研究《中国关键词》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研究表明,《中国关键词》英译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为“直译>意译>合译>省译”,韩译本的翻译模式为“直译>意译>合译”。造成这种翻译模式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韩语文化同汉语文化较为相近,而英语文化同汉语文化相去甚远。翻译模式上的差异体现了翻译在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结论对未来的政治乃至其它类型的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文本翻译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法律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有着严谨性、准确性等语言特点。法律英语的翻译需要尊重这些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技巧,而逆向思维是法律英语翻译中常见的一种技巧。本文列举了四种常见的逆向思维方式并对其在法律英语理解与翻译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语言间的交际,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际,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很好地掌握外语与译入语,很好地掌握有关的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就英汉、汉英翻译而言,除英语外,译者还要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掌握好中国文化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