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欢喜  亚琴 《阴山学刊》2005,18(1):33-36
苏轼"和陶诗"问世以来,诗评家对其艺术成就褒贬不一。其实,苏轼"和陶诗"的创作,并未脱离现实生活,是作者在特殊境遇下,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是借鉴古人成功的艺术形式来抒发自我对现实的强烈感受,并在学习陶诗的艺术风格中,融入自我独特的风格。"和陶诗"体现了苏轼晚年的艺术追求倾向,与早年那些生机勃然的诗歌相比,"和陶诗"呈现一种跳动的闲淡、一种朴茂之美,诗风平淡自然,感情真笃充沛;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意在言外;写景传神,时见佳句。苏轼的"和陶诗"没有等同陶诗,而是自具本色。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具有审美特质的文学天师,其散文中表现出的行云流水、淡远深邃的绝妙之境,正体现了他"水之道"的美学观念.其艺术表现,一是纵横捭阖,汪洋恣肆;随物赋形,尽态极妍.二是自由自然,反对雕琢;无法之法,行止适度.  相似文献   

3.
杨子怡 《船山学刊》2012,(4):121-127
苏轼一生辟佛而又交佛、融佛,看似矛盾,其实有其复杂的深层次的原因。其交佛与辟佛都是有选择的,所交者均为融儒于佛之高僧,所辟者为有碍周孔之教且于治世无补之俗禅,苏轼此种作为有其时代文化背景。读苏轼诗文,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佛禅思想深深地渗入其骨髓之中。  相似文献   

4.
早期中土佛教的一个常见主题是禅智并重,慧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寂智"论,这亦是其整体"法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佛学观."寂以行智"是慧远寂智范畴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命题,寂与智的对应可视为实修中的禅定与观照中的了达智慧之对应.慧远的理念是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因而,"寂智"论中一个极有意义的概念是"照",照是般若智的直观之运用,它是一种整体直观或直接体认佛法的智"用";故慧远倡言"禅智之要",亦是"照寂之谓",并得出了"照不离寂,寂不离照"的结论.当禅借助般若智达到"寂"的极致境界,智"照"的功用与视域亦得到扩展,最终,"寂以行智"亦即获得佛教中了达的真实智慧之路.作为对般若种智寂(虚)而能照(观)的一种理论解说,虚寂而能"圆照",照寂相济论实际上就是慧远独特的"寂智"观的基本内涵.总体上看,慧远的"寂智论",是基于其自身学养而使佛学契合于中国人根器的一个思想中介.  相似文献   

5.
破除"官本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清亮 《学术界》2005,21(2):96-106
"官本位"之形成、发展、特征;"官本位"、官文化、官场文化之界说,"官本位"是一种在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利己主义人生观支配下的价值取向,属于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官本位"对历史与现实之危害;"官本位"在当前的十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思想行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即佛教爱好。这一爱好,以其"储善之佑"说为表征,并与其爱好道教、爱好书法、爱好诗歌等思想行为并行不悖。司空图是一个喜游佛寺,喜与佛僧交往,喜将佛教名词入诗、文,喜做佛事,喜阐释佛学的人。司空图所交往的佛僧较多,但主要是律宗中人和禅宗中人。交往大多以观景、品茶、饮酒、赋诗、谈禅、斗机心、讲因果报应等为内容。司空图所阐释的佛学,有律、禅并重,律、禅交融之特点。司空图爱好道教,兼亦爱好佛教;以及对佛教持律、禅并重,律、禅交融的看法,是道教与佛教在唐末逐渐交融,佛教不同宗派此消彼长在士人思想行为上的一种反映。司空图的佛教爱好与父亲司空舆分不开。后者的思想行为引导了前者,也为其佛教爱好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对禅之理解及禅宗色彩观在文人画中的"自行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意为"止观"、"沉思"、"静虑"的"禅"是将主体浸入教理的活泼泼的直观性体验,它维持了"宗教"活的生命;2〉禅宗色彩观当是禅宗理论的自然衍生和凸现。庄禅一脉,不可两分。不是现象界的色彩不是知性语言,而是与诗性的描述性语言同质的"摹状词"意义的色彩(素淡-虚空之黑白)承担了本体论(庄子之"道"、禅性性"空");3〉禅宗色彩观在文人画中"自行呈现":中国封建后期士大夫阶层禅悦之风大盛,这时的文士画家心理应是儒、道、玄思想积淀经由禅宗综合起作用。深受禅之影响的文人画取代青绿成为画坛盟主是历史而宿命更是境界追求般选择了黑白之韵;4〉禅艺合流,禅以荒寒清冷为最高境,文人画即以"深情冷眼"的荒寒境为最高美学意境。  相似文献   

8.
"文字禅"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以前的研究,一般把"文字"界定为语言文字,而且基本上将"文字禅"解释为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媒介或对象的参禅学佛活动。实际上,"文字禅"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而且有多方面的不同含义。从广义上讲,在"无心"的状态下,一切方便法门都是"文字禅";从狭义上讲,"文字禅"指"以翰墨作佛事",主要包括能显"无言之意"的诗文书画。"文字"与"禅"有不同的联结方式,"顺水推船"更符合"文字禅"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郑笠 《江淮论坛》2008,(2):144-148
庄子崇尚虚静恬淡之美,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庄子"淡"的美学意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朴素、恬静、基于个体生命的美;二是超然于物、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的美;三是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以简驭繁之美.庄子崇"淡"的思想成为后世"平淡自然"审美趣尚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0.
"以意为主"、"信笔挥洒"是苏轼文学创作的写照,更是他自觉追求的艺术风格."率意为文"不是草率随意、散漫轻易的写作状态,而是指以一种平淡自如的笔墨抒写率真之"意"的创作现象,其中蕴含着生存论根基处的人生感悟与艺术体验,并非天才论所能遮蔽.苏轼以创作与理论的非凡实绩,深化、充实了"以意为主"的诗学见解,使其成为"光辉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1.
吴正荣 《船山学刊》2010,(2):128-130
"禅""净"本是诸佛本源的不同陈述方式,因宗派之见而呈有为法差别。慧能从终极层面出发,将宗派意义上的禅净归摄于自性,以禅释净,建立"净土禅"观。不但不曾割裂禅净,更为禅净合流之肇始,从而开出永明延寿及其后者之禅净圆融观。  相似文献   

12.
苏轼之所以能很快适应贬谪之地的生活,是因为他不断地进行着精神的创新,迅速找到了精神支柱.在不同的贬谪时期,苏轼的精神支柱是不一样的.在黄州,苏轼的精神支柱是佛老,还掺杂了儒教,同时,已有师陶萌芽.在惠州和儋州,苏轼的精神支柱尽管还有佛老、儒教的痕迹,而主要的还是他所创立的"陶渊明教".  相似文献   

13.
<周易>中,"生生"之"道"意指"援天道证人事"之道和"阴阳"之道;"生生"之"德"重在指导人生价值的取舍;"生生"之"情"具体是圣人的忧患之情和常人的人伦之情;"生生"之"境"的具体化为"时"、理想化为"境界",这四个方面相依相成,构筑了<周易>有道可依、有德可彰、有情可显、有境可待的"生生"的生命哲学观.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复礼"是"仁学思想"的践行标志;"孝悌"是"仁学思想"的心理基础;"人格"是"仁学思想"的精神动力,它们共同建构起孔子"仁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仁学"思想体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精华部分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柳宗元诗的"第一读者",苏轼的意义与其说是对柳诗风格之审美阐释和历史地位的评判,不如说是关于陶柳同流、韦柳并提这一接受方向的开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历宋元明清数百年的柳诗接受主流,一方面突破了苏轼设定的框架,而呈纵深掘进的态势以清淡许柳诗,突出其峭的个性风格;以本色论柳诗,突出其精工的语言特色;以创作论为核心,着力探寻柳诗风格的成因,从而使得柳诗通过代复一代的接受,不断丰富和完形.另一方面,苏轼开启的解读方向及其对柳诗"清淡"风格的总体定位,在被发展、补充的同时仍然得到了顽强的传承,从而形成并强化着柳诗接受史的主流.这种从后世阅读活动尤其是接受主流来反观"第一读者"、判断其突出贡献的做法,应是理解"第一读者"之地位和作用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狂禅"一词在晚明及以后尤其在清代,屡屡被提起,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唐宋以来的五家禅,其二是指晚明思想界的一股思想潮流.综合考察,狂禅使用最多的是用来指称晚明思想界所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潮流,它突破了程朱理学所要求的思想和社会规范,对晚明及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股思想潮流的主要特征是以禅证儒,以儒入禅.  相似文献   

17.
对屈原<九歌·东君>中"展诗兮会舞"句,学者们一般是将其中的"展"解释为"陈"、"展开",将"诗"指为后世通常意义上的诗篇,将"会舞"理解为"聚集在一起跳舞"或"歌配合着舞"等.本文不以之为然,通过考察古代礼乐制度以及相关故训材料,认为"展"意为"调整……而使齐一有序","诗"是据唱奏的歌乐而说;"会"与"展"义近,意为"使……齐同相合".若此,"展诗"意谓调整歌乐,使之齐均;"会舞"意谓协调舞者动作,使之一致,且合于音律节奏.  相似文献   

18.
张慧远 《学术界》2007,(2):134-138
朱熹与禅渊源甚深,本文以《朱子语类》为文本,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朱熹的理禅交融的理论.即"理"的本体论与华严禅;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禅宗"渐修顿悟"的修习方式;"随事"、"日用"的境界论与禅宗的"不离日用"的解脱观."理禅交融"导致了儒的禅化与禅的儒化.  相似文献   

19.
自从孔子提出"辞达"说之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在对"辞达"说纷然的阐释中,苏轼的观点全面而又深刻,显得非常突出.堪称整个"辞迭"说解读历程上的里程碑.苏轼所标举的"辞迭"说.包括标准、内容、基础、形态等几个方面,其地位和作用是历史性的、承前启后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禅宗的休闲境界总体上以自然适意、随缘任运为特征,但因不同禅师切入境界的角度有歧异,故其具体内涵又有着侧重不同的表现:"平常心是道",意味着消除了种种分别妄想,在日常行用中保持轻松自然的休闲心态;"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意味着对禅者来说,时空因素并不构成结构性休闲障碍;在禅者看来,万法本闲,物我一如,故人与万物能各适其性地自在相处;禅者的游戏三昧更是一种不同凡俗的休闲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