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礼物”作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比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典范性“城市礼物”的发展模式可以发现,基于产业化运营思路,我国“城市礼物”实践形成了从运作模式、遴选机制、设计制作、品牌推广到营销渠道的完整锻造链条,从而为全球“城市礼物”的发展贡献出独特的中国经验:以有效激活城市文化资源为导向,以城市设计竞争力为依托,以组织引导力为推手,以产业孵化力为支撑,以营销推广力作保障,在供给端、组织端、产业端、消费端等不同端口发力,协同式互动创生“城市礼物”品牌。针对我国“城市礼物”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构成主体、运营主体和消费主体不明晰的三大关键性问题,则需借助新文创的创新思维和商业模式来加以创造性突破。在此过程中,建构以城市IP为核心的“城市礼物”生态体系,并确保其健康有序运行是关键所在;需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链接文化主体、智创文化产品、搭建立体渠道的“四轮驱动”持续为“城市礼物”发展赋能。惟此,方能实现从“中国经验”到“中国范式”的新跨越,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礼物”实践提供极具启发性和重要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礼物馈赠是一个有趣且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研究礼物馈赠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社会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以礼物馈赠对关系网络构建过程和礼物流动方向为切入点,分析礼物馈赠的文化规则和运行逻辑,试图挖掘这种文化规则背后所蕴含的其它因素,并探索礼物馈赠的理性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交换礼物是印第安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美殖民地时代,随着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交流的深入,双方创造出一些彼此都能够接受的礼仪,赋予其“共同意义”。印第安文化中的礼物赠予习俗逐渐为殖民地白人接受,成为双方交往的重要礼节。这种礼物互赠活动不仅有助于双方文化交流规模的扩大,而且对双方关系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礼物交换,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礼物交换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近年来,在农村的礼物交换中,送礼名目增多,送礼范围扩大,单向送礼现象突出。凡此种种,均与农村家庭的发展周期、关系网络、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相关联,从中可见出乡土社会礼物交换中人们特有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清水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L村的婚俗变迁,以"礼物"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婚俗中礼物馈赠的呈现、流动、变化及象征意义来探讨该地区的婚俗变化。文中既包括男女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礼物馈赠,也包括男女双方家庭的新婚祝福礼物。婚俗中的礼物互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研究礼物交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诠释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婚俗中礼物的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苗族在社会转型下的婚俗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6.
礼物交换充斥于人们生活的始终,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且,在春节这样一个超常规的时空中,它更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殊社会现象.礼物运行在春节期间强化着村民的特殊权利义务时空.通过调查访谈,了解春节期间礼物交换的种种现象,对礼物的社会生命进行现象学归纳、符号学解读,试图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去剖析春节送礼的独特话语系统,并对春节送礼传统的现代化走向作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7.
2008年再次成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可口可乐实施了一项“可口可乐奥运畅爽地带”策略,它计划定点、定时向市民免费派送冰镇可口可乐。这项策略不仅为可口可乐带来了巨大商机,而且透露出了人类学相关理论的智慧。实际上,免费可乐是作为一种礼物存在的。礼物可以产生关系,可口可乐公司正是靠着这份馈赠形成了一个广泛支持和拥护自己的忠实消费群体,并且这种支持和拥护是长期的。在中国,礼物本身不包含一种超自然的特质,但它却是一种传递人情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可口可乐公司向人们发放免费饮料算是“滴水之恩”,重情的中国人自然会“涌泉相报”,对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给予长期的支持,甚至向周边朋友大力宣传。可口可乐公司这次的营销策略可以看作是对“礼物”的“传统再利用”过程。  相似文献   

8.
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行为可见,知识分子的礼物馈赠行为既涵括了上海地方习俗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知识分子自身群体的行为特征。互赠书籍、相片与字画等礼物,成为相互之间表示友好、信任,构建认同感与强化私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装饰摆设品类型的礼物旨在加深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生活日用品旨在巩固已经成型且更具稳定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婚礼、公众与私人节假日是送礼的重要场合。在"打秋风"这一上海地方习俗中,礼物不仅因回收而失去礼物之性质,还成为赠礼者变相敛财的工具。知识分子并不主张杜绝与取缔礼物及送礼行为,而是对礼品选择、送礼对象以及送礼场合等方面提出看法,赋予礼物以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礼物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仪式性场合中的礼物馈赠占据着礼物馈赠的大部分比例,而诞生仪式就属于仪式性场合的一种.通过对阎云翔先生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对下岬村中礼物流动所体现的人情和互惠关系的理解,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土家族诞生仪式中的礼物馈赠进行分析,以发现其深层的社会意义和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0.
礼物的流动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仪式性场合中的礼物交换占据着礼物馈赠的大部分比例,而婚姻仪式就属于仪式场合的一种。傣族对礼物往来的重要性有极强的意识,礼物馈赠和其他交换在该社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维持、再生产及改造他群与我群之间的人际关系方面,建立起了一套关于礼物的话语的丰富涵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研究之概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是当代中国学术界讨论较多且有分歧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经过检索与 分析,按所提取的一些基本标志及其学术内在联系客观地梳理、归纳出两条基本线索 :一条是讨论文化消费问题,另一条是讨论消费文化问题。并重点探讨了当代中国文化消费 与消费文化讨论(1985—2000年)的学 术成就与特点,以期为进一步揭示其发展规律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北大清华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为契机,从消费文化和认同的角度立足探讨以消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欢度圣诞节作为青少年消费文化的主要内容,更多的体现了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发展倾向和特征,比如他们过分依托于接受潮流文化、消费文化和快感文化,而对传统经典却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漠视等。所以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养成需要培养独立的、稳定的自我认同,而以消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流行文化将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们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与草原文化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草原文化追求开放、自由的品性,自然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与消费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草原文化中表现出乐观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谐的胸襟、崇信重义等民族精神,可以克服消费文化中消费主义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在视听传播时代,传播神话现象的客观存在揭示出传播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和美学规律。视听产品的消费,不是单纯对音像的消费,而更主要的是对其中的文化因素、美学因素的消费。审美因素是文化生产的灵魂,视听产品生产者对美学规律的自觉应用,促进了关于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生产资源的思考。美学已经成为一种传播逻辑和文化营销的生产力资源,因而实现了一个从静观批判到设计参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中,礼物与互惠是人们处事的重要原则.这种原则既是传统中国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文化根源,人们经由礼物与互惠达成共享;同时它也是当代中国重建社会公共性的重要借鉴.只有将本土的文化公共性根源与西方的公共性理论结合起来,才能重建中国社会的公共性.而礼物与互惠在文化层面对于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功能,在学界已有充分认识.文章分别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学界有关礼物与互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且指出现有研究缺陷,以期为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和公共性重建提供讨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中,礼物与互惠是人们处事的重要原则。这种原则既是传统中国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文化根源,人们经由礼物与互惠达成共享;同时它也是当代中国重建社会公共性的重要借鉴。只有将本土的文化公共性根源与西方的公共性理论结合起来,才能重建中国社会的公共性。而礼物与互惠在文化层面对于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功能,在学界已有充分认识。文章分别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学界有关礼物与互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且指出现有研究缺陷,以期为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和公共性重建提供讨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在“犀利哥”事件中的消费主义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对"犀利哥"事件的热捧和关注,反映出媒介在消费主义文化空间中逐渐把文化定位成商品来促使大众消费的倾向。传媒的这种消费主义倾向一方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形成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的同构共荣,另一方面因其不可剥离的娱乐消遣性,造成文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误读和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18.
根据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分析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发现,从洪堡为代表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和从西特林为代表的共谋性男性气质的兴衰过程中,两种气质的地位竞争与关系变化以及不同的文化条件,对男性气质具有微妙影响和作用.不同男性气质地位的变化暗示了文化的变迁,即传统的精英文化向与商品利益结合的大众文化转变.小说不仅传达出作者对男性气质危机的深刻思考,而且传达出作者对支配性男性气质和精英文化回归的期盼.  相似文献   

19.
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具有多重解读空间,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消费文化视角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读途径。文本不仅呈现出消费文化中的异化现象,还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消费文化和消费抵制的辩证思考,在人物面对消费文化表现出的张力中,我们看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强化的抽象过程,以及消费社会中个体身份界定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王世海 《东方论坛》2013,(6):68-72,105
Iphone5在中国大陆的热销,不仅体现出当代消费文化在中国大陆的集中上演,而且更多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消费审美文化。中国人重“意”的审美,却仅仅成就了符号概念的“欺骗”;中国人盲目地追求时尚,却更为加深了殖民心理和弱国心态。如此的时尚消费,不可能让我们获得“自尊”和想要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