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论大学语文课程之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既非纯工具意义和纯基础意义上的语文,也非纯人文意义和审美意义上的语文,而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大学语文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也即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的,因此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必须注意二者的有机统一。不过,从二者的关系和学生的实际来看,工具性是更根本的,离开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就谈不上它的人文性,也就没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那些人文讲座就可以完成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授和培养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新编《大学语文》将这门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目的限定在提高本国语文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上,这就同时限制了该课程应有的素质教育的丰富性和多向性,导致教材编写从选文范围、选文篇目到学习导向诸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编写者欲硬性避开原由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组编之教材的选文与体例,更造成这两方面的不尽妥当之处。结果是“素质教育”的主题未能得到充分落实和体现,故新编《大学语文》亟待修订、“新编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文学科有语文知识、语文智能和语文教育三个层面。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大学语文的灵魂,对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是其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古文偏多、主体性欠缺、体例编排变化小等方面的不足,分析了其对大学语文教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即少选古文,满足大学生对人文知识和审美修养的需要,体例不求千篇一律,而是要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学科定位、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和课程教学为重点,分析了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根据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总体目标,提出对策,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一宗旨体现出《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在净化社会环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具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文性”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学者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究,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语文》教材编选作品蕴含的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经典文选的智慧之光驱散生活的迷茫,打开心灵的纠结,坚定真善美的价值观。最后,我们统计并分析商洛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检验并分析案例教学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8.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趋势,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可视为切入点,通过发挥其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作用,实现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教改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教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天,在文学危机大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处境尴尬,令人焦虑。其困境既源于人文精神的系统性危机,也与其课程定位飘忽不定和文选式教材内容与形式的陈旧有关。为走出困境,应该以教材为突破口,逐步实现课程的全面改造。新教材宜以中国文学为主体,在内容上追求审美性,兼顾人文性,在体例上以具一定系统性的专题式替代传统的文选式,这无疑是大学语文教改的一次艰难实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近些年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背景的分析,论述了大学语文沦为"鸡肋"课程的原因;以此为出发点,从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三方面探讨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目标;并从教材、课程、教法和考试等角度提出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措施。指出大学语文教学只有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走应用型教学改革之路,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存在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建设应与之相应。目前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种类繁多,编排体系或以人文主题为纲,或以文学文化主题为线,或以读写交际主题为要。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以其鲜明的特性区别于以上几类教材,实现了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的重大突破:一、课程定位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强化了“母语高等教育”宗旨;二、编写体例新颖,课程性质彰显,创建了“母语主题系统”;三、内容新颖丰富,选文主辅分层,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四、编辑阵容强大,学术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大学语文之“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具体教材为基础,从结构模式(教材编排情况)、篇目选择情况、具体教学内容几方面出发,分析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编撰现状,提出当代大学语文教材有作品选择多元化,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以及侧重人文性、审美性与道德熏陶的特点。文章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比较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翼,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人文性作为其最根本的属性加以强调。“文本细读”提供了一套对经典文本进行意义分析和价值评判的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平行研究”旨在揭示人类文化体系知识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借助于“文本细读”与“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将可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性质争论多年来歧义纷出,很难得出建设性成果,而从教材历史生成的角度考察可能是一条较为清晰的道路.通过教材编写理念的历史化、问题化回溯,大致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教材分别经历了侧重"语文"、"文学"、"人文"的不同时期,他们分别代表了大学语文发展的工具化阶段、审美化阶段、和伦理化阶段.在三个阶段演进中,"语文"、"文学"、"人文"三维虽有共时交错,但历时发展已成为主要线索,这个过程虽然缓慢、艰难,但其方向不可逆转,共同勾勒了大学语文课程整体功能转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教材语言的特点来探讨大学语文教材对象语言的选择与教材编写问题.首先,结合教材语言的基础性与功能性特点来分析大学语文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结合教材语言的有线性、有序性、通用性与专业性特点来具体探讨教材对象语言的选择问题;最后,结合大学语文教材语言的特点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来谈谈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浑厚缜密 翔实精邃:读沈琳主编的《大学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琳主编的《大学语文》作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具有编写理念新颖独到、文选精审实用、突显人文美育教育、结构和谐统一以及注重能力培养等优点,是一部结构谨严、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而又非常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大学学科中,大学语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匡亚明等一批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大学语文复归大学课堂;90年代,大学语文再次被边缘化,几近淘汰出局;新世纪之初,各种对该学科的质疑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有极端主义的声音要求直接废黜大学语文.但在学界内外,也有许多专家学者据理力争,认为大学语文有其不可替代的学科价值,不仅不能取消,而且应该成为大学必修课.争议在全社会迅速扩散,引起多方关注.2006年9月,大学语文进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政策性的引导,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根据这一精神,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不可忽视或削弱.大学语文界和出版界再次集体兴奋.活跃在当代学界的学者专家重新聚焦大学语文,对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百家争鸣,并纷纷开出自己确认的对症良方.商业嗅觉灵敏的各家出版社争相组织学界名家重磅出击,所推出的一些教材对传统的大学语文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新设计.其中有的代表了传统编写模式;有的高举文学大旗,代表了纯文学模式;有极力标榜人文教育的人文新模式等等,这些教材对大学语文学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但也存在可商榷之处.比如教材中,文学与人文两者对大学语文的越位,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语文面目可疑.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功能与价值的延伸和升华,同时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语文,是以人格美为核心内容的性情语文.同时,应该实施有利于文化信息承载和审美趣味培养的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从满意度、教材所起的作用、古今文章选择、选篇数量、体例编排等方面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建议《大学语文》的编写要精选篇目,力求革新,针对高职培养的人才特点突出应用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大多采用主客对立教学模式,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形成主客对立关系。这一教学模式存在两方面缺陷:一是大多使用教化论教材;二是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法。主体间性思想打破了自我主体中心论,强调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往来达到相互间的理解、和谐,有效地克服了当下主客对立导致的主体片面性。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应为打破主客对立模式、走向主体间性模式。主体间性教学模式采用审美主义教材,实现教材与学生的审美交流,还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实现教材、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沟通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