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已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他是旧中国农民文化人格的代称.解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城乡差别逐渐拉大,形成了"农民"和"公家人",又产生了新中国的"闰土";改革开放以后,急速扩大的贫富差距产生的"老板"和"农民工",又继续诞生了新一代的"闰土"."闰土情结"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包括隐忍精神、懦夫意识和常乐心态三个层面.随着城镇化、商业化的发展,新一代农民已彻底与"闰土情结"决裂,并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昂首挺立在中国的大地上.解读"闰土情结",就能形象地看到旧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探秘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而加深对旧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2.
从方法论谈惠东婚俗研究吴绵吉福建的惠安东部,流行妇女婚后“长住娘家”的习俗。对此,早在20年代,叶国庆教授已有记述①,之后他著文认为它同“苗、撞”婚俗相同,“是母系制下婚俗转变到父系制度下婚式的一种过渡表现”,“是闰土著遗俗的一种哩。”②50年代,林...  相似文献   

3.
杨二嫂的绰号又叫“豆腐西施”,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次要人物。很多同志都认为她是一个破产的小市民中的落后形象,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薄庸俗、明抢暗拿等坏习惯是厌恶的,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在小说中,杨二嫂显然是作为衬托闰土的形象而出现的。而汤国梁同志却有一种相反的看法,他在《也谈<故乡>的主题思想》一文中分析杨二嫂形象时说:“她对当时社会深为不满,不似闰土那样‘只是摇头’象个木偶,而是尖咀利舌,勇于发泄”。在引用了小说中杨二嫂恭维“我”的几句话之后,汤国梁同志又说:“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我体会,一方面是刻画杨二嫂尖刻泼辣的性格和为多想捞点东西的内含思想,一方面也暗示当时确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升官发财,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杨二嫂有一句很深刻的话,‘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摸索,觉得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一、借助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像制品对学生来说,比起课文的文字表达更有直观性、形象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课文中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画面、声响,如借助电影、录像、录音这些音像手段,就能变晦涩为易懂,化深奥为浅显。如少年闰土的形象很多非农村出身的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而通过放映录像,屏幕上展现少年闰土的一幅幅“看瓜”、“刺猹”的画面,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增强了对少年闰土的形象的理解。所以,只要教师善于搜集各种音像资料,语文课中许多篇目都可以运用。这时语文教学无疑能起到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主题思想关于《故乡》的主题思想,说法不一致。目前流行的是:一,通过“我”和闰土重逢时所表现的隔膜和痛苦,“揭示了阶级社会的罪恶”,提出对没有阶级压迫的“新生活的希望”;二,通过“故乡如故”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指示人们寻求新的革命道路。我们认为,《故乡》的主题思想,是通过闰土一家三代反复着同样生活道路的事实,指出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是农民不能改变奴隶命运的主要原因,表现了作者对劳动农民的深切同情和改变劳动农民奴隶命运的强烈愿望。所以这样归纳,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是鲁迅作品中最让人喜爱的作品之一。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一、回忆中的“故乡”“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丽故乡。它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  相似文献   

7.
1926年后,鲁迅终止了以现实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其原因就在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他自身的客观处境.鲁迅以启蒙思想家的姿态,为人生,为改良社会而创作小说。“五四”退潮后,新文化阵营分化,鲁迅由“呐喊”转入“彷徨”,并开始反省启蒙者自身.鲁迅洞察到,不但启蒙未曾唤醒民众,未曾改良社会,反而连启蒙者自身也被黑暗社会所吞噬.再继续复制阿Q、闰土、吕纬甫、魏等形象。已没有新的社会意义,陷入了先觉者无路可走的境地.因此,他中断了小说创作而几乎全力地投入杂文创作.这是鲁迅在思想文化启蒙阵地上一次绝望的抗战中的“换防”.  相似文献   

8.
肖像描写,又叫外貌描写。传神的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如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中对少年闰土外貌描写就是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9.
德国语言学家福斯勒有句名言:“语言是精神的外观。”不同的语言不仅能表现出人物不同的身份、经历、职业、文化素养、思想性格,也能微妙地传达出人物不同的处境与心态。一个优秀的文学家总是十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捕捉那些富于个性特色的语言,去进行典型形象的塑造。鲁迅自传体小说《故乡》就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等手段,着力表现出闰土少年时与中年时的巨大变化,以高度性格化的语言使人物神情毕肖,凸现层次丰富的立体感,并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人性的压制与摧残,及自我对故乡美好憧憬的破灭,从而有力地烘托、渲染了主题。把小说中少年闰土与中…  相似文献   

10.
鲁迅《故乡》中反义词的成功运用,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认真品味,有助于更好地解理作品丰富的内涵。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1)他站住了,脸上露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没有作声。 (2)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 (3)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4)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例(1)中的“欢喜”和“凄凉”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形容词,它们共同修饰“神情”,极为准确地写出了闰土见到“我”时那既高兴又悲哀的矛盾心理。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儿时亲  相似文献   

11.
每读《故乡》,总令人想起鲁迅的《自题小象》: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是《故乡》的“写作提纲”:萍飘莲转的游子“梦魂常向故乡驰”,他的心是无法逃脱眷恋故乡的“神矢”的;但一旦回到久别的乡土,却又只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不禁深有“风雨如磐”的悲凉;“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再也不能理解“我”的心情,他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但是“我”不惜献出他自己的生命去探索解救祖国的道路。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揭示了《故乡》的主题。鲁迅的《故乡》就是立足于“风雨如磐闇故园”的认识基点上,站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高度,以1919年返回故乡迁家北上为“触机”,动员了与这一题材有关的全部生活素材,加工锤炼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千古不朽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阿Q正传》这篇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假洋鬼子”。此人是未庄大地主钱太爷的儿子。他善于钻营、投机又非常凶残。在革命风暴没有来到之前,他手提“哭丧棒”统治着未庄的贫苦农民。当革命风暴一来,他又在胸前挂起了一个“银桃子”冒充起革命党来,并大言不惭地讲述他的“革命史”。“银桃子”和“哭丧棒”是“假洋鬼子”的反革命两  相似文献   

13.
亲密规律     
和一个朋友在饭店小聚,朋友的手机响了,他没接。我提醒他接听,他说:“没事,无关紧要的电话。”喝了几杯后,他的手机又响了,很固执。我说:“会不会是你家人打来的?”他却接通手机对着话筒就喊:“你烦不烦啊!”说着关机。我目瞪口呆,他说:“一个朋友,我早知道是他。听铃声的长短就能猜到。”  相似文献   

14.
由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性”精神是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创作,由此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鲁迅传统。本文拟就“改造国民性”问题,通过老舍和鲁迅小说创作的比较来看二位文学大师之间的传承关系。一 鲁迅笔下的人物,如阿Q、闰土、七斤、华老栓等,在他们身上,既有受农村封建宗法思想影响的保守、愚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和不敢正视现实的缺憾,又有千百年来农民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狭隘、自私、冷漠、苟且等。鲁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批了民族精神的劣根性。 比鲁迅晚出现于中国文坛的…  相似文献   

15.
郑小泉  吴建锋  黄彩云 《老友》2013,(11):30-31
许享群今年84岁.是江西省金溪县左坊镇下许村人,抚州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一个志愿军老战士,一个少了一只手掌的残疾老人。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称他是“善人”,有人赞他是“雷锋”,有人当他是“救星”。就是这么一个备受“争议”的老人.在2013年6月被评为江西省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相似文献   

16.
论曹操的“奸”与“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奸雄”是曹操的主体性格 ,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 ;他的性格非常丰富和深刻 ,是由多种情致和各种才能构成的。仅就他的主体性格 ,也由“奸”与“雄”两个方面构成 ;他既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 ,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二者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 ,“成雄”是其目的 ,“施奸”是其手段 ;不“奸”难以成“雄” ,为了“成雄”则不择手段。小说不仅写了他“奸”的一面 ,更写了他“雄”的一面 ,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 ,使曹操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幽默放送     
《21世纪》2009,(7):44-45
我把丈夫变成了百万富翁 “我把丈夫变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一个女人告诉她的朋友。“那他结婚前是什么样的呢?”朋友问。“那时他是个千万富翁。”  相似文献   

18.
近一两年,在“琼瑶热”、“三毛热”、“席慕蓉热”相继热过之后,这里又出现了一股“汪国真热”。不少青少年兴致盎然地传抄他的小诗,争相购阅他的诗集。汪国真作为一个出人出己意料之外的名噪一时的诗人,获得了一个广大的热烈欢迎着他的以少男少女为主体的读者群。 然而,他毕竟还是一个刚刚露头、正在成长的青年诗人。他带着勃勃生气,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弱点。读者群与批评界出现不同的甚至充满矛盾和对立的反映也就不足为怪。 ——汪国真的诗“引入共鸣”、“与年轻的心灵接近”,解答了我们的“困惑”、“烦扰”,反射了我们的“身影”,“汪国真的人生态度”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见《差不多先生传》)。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差不多先生”虽然早已寿终正寝,但他却子孙满堂。今天仍有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差不多先生”。北京某医院的一名医生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他给一位患了…  相似文献   

20.
《水浒》写宋江千方百计把卢俊义拉上梁山入伙以后,又一定要把第一把交椅让给卢俊义坐,演了一场让位丑剧。卢俊义何许人也?他是北京“大名府第一长者”,有着“海阔一个家业”,是一个有名的豪强地主。他仇视梁山泊农民起义军,狂妄叫嚣;“梁山泊那伙贼男女打什么要紧,我看他如同草芥,兀自要去特地捉他”,并扬言“已准备下一袋熟麻索”,待梁山农民军来时,他便“一扑刀一个砍翻”,“缚在车子里”“解上京师,请功受赏,方表我中心之志”。他要梁山农民军“人人皆死,个个不留”,决心与农民革命对抗到底。对于这样一个人,宋江简直爱得发了狂.他煞费苦心把卢俊义賺上梁山,卢俊义被官府逮捕后,不惜千金贿赂狱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