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今年春拍期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并不乐观,不过,在市场一片惨淡中,有两个板块值得我们关注,一为印章篆刻,在各地的拍卖市场上异军突起,西泠八家、吴昌硕、齐白石、陈巨来等大家作品的行情逆势上扬。创造历年来篆刻收藏市场的新高;一为寿山石雕,位于原产地的福建东南拍卖在这一板块中可谓一支独秀,高达9成的成交率彰显了区域市场...  相似文献   

2.
印章是我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独有的工艺美术。因其所具有的书法艺术属性,与一般的工艺美术又略有不同,故称为“篆刻艺术”。中国的篆刻与书法堪称中国艺术中的孪生姐妹。篆刻是造型艺术,以汉字中的篆书作为主要造型依据,通过镌刻在事先准备的石头(载体)面上来展示美的这一形式称为印章艺术。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篆刻艺术大师,他饱览各家藏品,开阔视野、提高眼界、斟酌各种流派、接受各种提示,打开自己的思路,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价值。齐白石篆刻艺术堪称继吴昌硕后篆刻艺术的又一高峰,其印章艺术的美学思想总的分为书法美、章法美、刀法美、边款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吴昌硕手下的“缶翁”一印平稳朴实,粗看时似乎平淡如水,但久视之,便觉得这方寸之间,变化丰富、气势沉雄、韵味无穷。近现代印人无不为他这种笨拙中见奇趣的高超之技所折服。 吴昌硕在篆刻上的辉煌成就来自于他扎根于肥沃的传统土壤中,饱吸了艺术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篆刻艺术发韧于三代,至秦汉而极,六朝之后渐衰,唐宋之末已是积弊难返。到元代,由于吾丘衍撰写《学古编》,在第一编《三十五举》中总结秦汉以来篆刻艺术实践的经验,主张以秦汉为本,力主复古,并提出不同材料的运用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吾丘衍在印学理论上的总结与贡献,为明清篆刻艺术的再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吾丘衍在中国古代篆刻艺术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美学思想与特点是非常鲜明的,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崇古与求变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以艺载道是其重要的文化品格,文质统一是其重要的人文精神。以何震、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为代表的明清徽派篆刻艺术大家在融汇互补中,为追求更高的精神目标和审美理想,发扬创新精神,使古老的篆刻艺术有了新的飞跃,极大地丰富了徽州的文化宝库,促进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乍一听“一刀主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个挥舞著大刀片的武林高手,其实却是个手执一柄秃头篆刻刀的文弱书生。“一刀主人”是魏晓寰的雅号。他刻字有一绝:不用事先打稿,一刀就受,由此而得名。魏晓寰去日本很多年了,在日本书道界已颇有名气。许多日本人都喜爱他的书法篆刻作品,他那神奇的“一刀功”曾令不少人折服。在一次中国展上,魏晓寰正聚精会神地埋头刻字,几个日本青年走到他面前,为首的一个态度傲慢地说:“你就是‘一刀主人’吗?听说你刻字不打草稿,一刀就能刻好,今天给我们也刻个章,让我们瞧瞧是真是假。”魏晓寰不卑…  相似文献   

7.
丘石 《江海纵横》2006,(2):43-43
中国的篆刻艺术,经历了秦汉、明清两次高峰期,延续至20世纪后期,又掀起了一次高潮。80年代,适逢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气候,当代印人与当代篆刻拥有了良好、宽松的生存土壤和发展契机;9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汇与撞击,使当代印人站在更广阔、更理性的视角上对当代篆刻作出了多维的思考。当代印人队伍规模的扩张,印学思想与观念的活跃。流派的淡弱与风格的多样,印学社团的林立,展览比赛的此起彼伏等等,皆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中国印坛开始寂静下来,更多的印人们从狂热、张扬的状态中回归到了平常心态,冷静、理性地思考什么是篆刻艺术的本质,什么是篆刻艺术的传统,什么是篆刻艺术的经典。最近,读了《中国篆刻百家·王树堂卷》后,我对此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相似文献   

8.
篆刻是从实用性印章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艺术,其发展经历了由工匠制印到文人自篆自刻的过程.笔意表现说便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对笔意表现说的成因、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价值作初步探讨.全文大体上分为三部分:首先,阐明笔意表现说形成的原因,即篆刻与书法的联系、文人参与刻印、印材的改变促使了笔意表现说的诞生.其次,梳理了笔意表现说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其分成了以"刀法笔意论"为代表的前期笔意表现说和以"印从书出"为代表的后期笔意表现说两部分,各以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践来加以说明.最后,是笔意表现说的价值,由笔意表现说的历史发展足可见书法对篆刻的影响和文人参与刻印对于笔意表现说提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韩天衡是新时期中国篆刻界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篆刻的继往开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篆刻以胆心、腕力、心力相参,大刀阔斧、雄浑厚重,在刀法、布局、线条及边款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篆刻艺术从中国起源后,目前已遍及世界各地。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以现代中国(大陆)篆刻为代表的强调"书卷气"和内在气质的"表意派";另一个方向是以现代日本篆刻为代表的强调"金石气"和视觉印象的"表象派"。这两个方向泾渭分明,且有渐行渐远之势。  相似文献   

11.
苏斋 《山西老年》2011,(3):22-22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他的作品备受追捧。 1917年,吴昌硕的继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吴昌硕委托他一位姓陈的朋友从简办理丧事。除几位同道挚友和施氏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吃了一顿豆腐饭后,就命儿子扶施氏灵柩返回故乡,葬于安吉县鄣吴村附近的风麟山上。丧事过后,那位姓陈的朋友交给吴昌硕一份奠仪单。吴昌硕接过一看,不觉惊得:  相似文献   

12.
我学篆刻师事陈子奋先生,但内心亦比较喜爱齐白石的篆刻,故平日十分留意收集白石翁的篆刻资料,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先后从友人处钤拓了齐白石为福州文化名人刻的5方印蜕,从风格上看,既有齐氏早年的作品,也有形成己貌的晚年作品,兹分别介绍如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在吴昌硕辞世80周年之际,嘉德拍卖展出了这位在新旧时代之交,把中国画领入现代的大师晚年力作今年是吴昌硕辞世80周年,中国嘉德第11期四季拍卖会上,展出了吴昌硕几幅晚年绘画作品。1927年11月,吴昌硕在上海寓所突发中风,这位貌拙气酣自称耕夫的84岁大师再也没有醒来过。  相似文献   

14.
刘海粟《黄山谈艺录》在《关于传移模写》中提到吴昌硕,说“最早用西洋红来作国画的也是他”(P.348);潘天寿的《回忆吴昌硕先生》说得更详细,原文是:“昌硕先生绘画设色方面,也与布局相同,能打开古人的旧套。最显著的例子,是喜用西洋红。西洋红的颜色,原自海运开通后来中国的。吾国在任伯年以前,未曾有人用它来画国画,用西洋红画国画可说开始自昌硕先生。因为西洋红的红色,深红而能古厚,可以补足胭脂淡薄的缺点。再则深红古厚的西洋红色彩,可  相似文献   

15.
正吴昌硕和潘天寿是现代中国绘画史上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们在上海相遇相识,年龄却相差50岁。1923年,潘天寿到上海美专和新华艺专任中国画教授,那时,吴昌硕已经八十高龄,艺术成就誉满中外:而潘天寿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经验不足。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勤奋好学,常常到吉庆里的吴昌硕家中登门求教。一次,潘天寿带了一叠画作来到吴昌硕家,把自己的画作一张张地拿给他指点。吴昌硕边看边点头,连声称赞:"画得好!画得好!后生可畏啊。"潘天寿从中挑选出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山水画赠送给吴昌硕,并恳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热与收藏门类的细化,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被世人所追捧。篆刻艺术的兴起,随即带来了人们对印章的高度关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不断攀升。在这种现状下,福建东南拍卖以地域优势将寿山石这一特色资源推升为国内拍卖的精品收藏版块。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在寿山石的材质与艺术的表达方面,重新思考了材质语言与艺术...  相似文献   

17.
篆刻需要脑、眼,手的全面配合,对健身健脑大有益处,李岚清同志就是从71岁开始学习篆刻的。同学习书法一样,学习篆刻也必须从临摹优秀的篆刻作品开始。临摹篆刻作品,必须精选范本。汉印是篆刻艺术的精华,初学者最好以临摹汉印为起步,总的要求是要获得形神俱似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有两种临摹方法:“蒙影法”、“双钩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传世的大量周秦时代的玺印,证明当时的篆刻艺术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到了汉代,遂形成了中国古代篆刻发展的高峰。晋唐以后,随着中国实用文字的发展和变革,篆书成了历史的陈迹,因而去古逾远而篆刻艺术  相似文献   

19.
吴昌硕是中国艺术史上集书画诗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他的诗书画印,独具苍劲郁勃之气,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美学意义,笔者以画家的眼光与审美体验,对这位艺术大师的风格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20.
从去年秋天开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降温波及到几乎所有门类,唯独篆刻板块逆势而上;无论是单品还是总成交额在今年春拍都取得相当不锆的成绩。由此引发了我们的两个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