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是一种生命需要.若是为了所谓"获取知识",就闲得无趣了!基于生命需要的阅读,滋养了我整个灵魂.为了"获取知识"的阅读所产生的知识,我几乎都已还给了岁月.哲人说:自觉的、不被强迫的阅读,才是汲取知识的真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于《红楼梦》,我是再熟悉不过了,黛玉、宝钗、紫娟、妙玉等众多人物,我了如指掌。就让我来说说我心中的《红楼梦》吧!4岁爱宝玉《红楼梦》是我妈妈的最爱,可以说,我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受到《红楼梦》的熏陶了。4岁那年,我让妈妈读《红楼梦》给我听,听是听不太懂,就知道妈妈笑我也笑,妈妈哭我也哭。当我看到插图里的贾宝玉时,觉得他脸白白的,那么漂亮,就像童话里的王子一样。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7岁爱黛玉“妈妈,黛玉姐姐好漂亮哦!“”贾宝玉喜欢的女孩儿能不漂亮吗!”哈哈,我喜欢黛玉,也是从“漂亮”开始的。那时,我的心愿就是长大了能像黛…  相似文献   

3.
今年五月份收到《山西老年》之后我就变得忙起来了。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收到《山西老年》后就忙了呢?因为那期杂志上刊登了纪念建党90周年的知识竞赛题。为了很好地完成这次知识竞赛我开始了查阅大量资料。在答题的这段时间里我越来越觉得这次答题“不容易”。  相似文献   

4.
喜欢读书     
兰梦凝痕 《社区》2008,(20):58-58
喜欢读书,由来已久。 如果没有记错,身平读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在六岁那年。尚不识字,捧着一本叫《新方世玉》的小人书,也不知道正反,就靠着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自以为是,装模作样的读着。后来被正在睡觉的父亲听见。也许觉得我还算是个可塑造的孩子,于是就开始教我认很多的字,并将我送进了学校。于是我便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  相似文献   

5.
阅读《红楼梦》的人,不论自觉或不自觉,总是抱有一定的阅读目的,采取一定的阅读方法;目的、方法多种多样,读《红楼梦》的效果也就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目的、方法、效果,概括起来,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读“历史”,一类是读“故事”。  相似文献   

6.
正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伯父教我读《古文观止》,第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不知道为什么,我读着读着就哭起来。别人都有母亲,我的母亲在哪里呢?我是1949年离开母亲的,那年我七岁。一阵狂暴的"龙卷风"把国和家都撕成两半。我那时太小,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我  相似文献   

7.
<正>“读”是语文课的基本功之一,可是,不少学生不重视“读”。对于语文阅读,他们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既使这篇课文很有趣,初读还很认真,但不肯细细钻研。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促读法”,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一、以画促读 像《皇帝的新装》、《宋定伯捉鬼》等课文,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读的兴趣不能说不浓,但他们往往满足于看个热闹。为了引导学生读深读透,我组织学生画连环画,然后展画、评画。学生要想把画儿画好,就必须认真体会课文。这组画由几幅组成?每幅画的内容是什么?给每幅画配什么文字?搞清楚了这些问题,也就搞清楚了课文的结构,吃透了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ou)。现在,为了阅读方便,中学课本里的古文经过加工整理,都加了标点,但作为中学生而言,仍需要具有一定的断句能力,这样,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才能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是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国家教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会考纲要…  相似文献   

9.
“我儿时有两个梦:一个是当画家,一个是当作家。考大学那年广州美院不招生,就考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出了《白门柳》,圆了当作家的梦,现在画画是为了圆另一个梦。”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对我们  相似文献   

10.
深夜,我读完《西游记》,沉醉于那精彩的情节之中,却读不透它的精髓。苦思冥想着,不知不觉来到一座古建筑物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座老式房子。我敲了敲门,一位老者开了门,问我是何人,我学着古人唱个大喏道:“本人姓周名炜,因读不懂吴承恩的作品《西游记》,特来拜访他,请问您是……”那人把我上下一打量,说:“在下便是,请进屋。”桌子上微弱的烛火在晃动,我在桌旁坐下。吴承恩也坐下,说:“你是读不懂《西游记》的内涵吧?”我点点头。“其实这也不难!”他笑着说,“那些妖魔鬼怪很狡猾、很凶狠,目标只有一个,得到唐僧。为了吃唐僧肉,可以不择手…  相似文献   

11.
李焜 《山西老年》2011,(9):68-68
从退休那年起,阅读《山西老年》至今已有12个年头了,越看越爱看,越看越想看。近年来,由于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受损,遵医嘱,尽量少用眼,我弃读了很多报刊,但实在不忍与《山西老年》道再见,还是借助老花镜、放大镜把每一期的刊物认真阅读。  相似文献   

12.
调入市委老干部局那年,儿子正好开始读小学。儿子的学校就在我单位对面,所以每天放学后,儿子便到单位门房等我一起回家。天长日久,儿子便和分发《山西老年》的门卫熟了,利用等  相似文献   

13.
荆墨 《社区》2011,(11):14-14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今年已经105岁了。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人活八九十岁也不稀奇,百岁老人也越来越多。周老除了听力差一些,阅读和表达一点不比年轻人逊色。我手中的这本《拾贝集》,是周老继去年的《朝闻道集》之后,出版的最新著作。文章平实而高远,简练而睿智,以此我们可以窥见这位百岁学人的醒世警言。  相似文献   

14.
课文分“讲读”和“白读”两类。这是语文分科型教材《阅读》编排的特点之一。安排一部分课文为白读课文,意在通过自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教好自读课文,提高自读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语文教改中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充分利用“自读提示”和“阅读练习” 自读课文有“自读提示”,它介绍了必要的知识,适当地提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读课文有“阅读练习”,这些练习,吸收了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教改成果,多采用中考高考的题型,侧重语言思维、阅读能力的训练,给教师指导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傣族古代史研究的可喜进展──读《泐史研究》谢本书最近,蒙朱德普选生赠其所著(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虽然我对《泐史》及其相关的问题不甚熟悉;可是,当我阅读《泐史研究》之后,却为该书所取得的成就深深吸引,也为作者治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对于读书,我向来把从书中得到启迪看得比获取知识更重。读理论性书籍,尤其如此。因为这一“怪癖”,也就不免对所读的书过于挑剔了一点,也就不免生了“书海茫茫,如意者少”的感慨,正所谓“眼高于顶”是也。数月前,得到一本《中国文学理论史概要》。起初,我照例把它随意放在了书橱里,因为从前我也没少读过各种批评史、文论史之类大作,  相似文献   

17.
正读杨华教授《古礼新研》,使我想起2003年左右我从杨老师游学的情景。那时先生刚开礼制文献导读的课程,最开始读的似是《仪礼》。《仪礼》是块硬骨头,但在先生指导读《仪礼·释宫》之后,观想起《仪礼》来便不再枯燥。可惜我忙于它务,只读一个学期就退出了。后来听说,先生每年都带研究生轮换着读"三礼"并一直坚持了下来。这是一件有大功德的好事,对历史学院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幸事。先生近几年出了几本关于礼制研究的专著,我放置案头常翻看学习,可以感受得到先生在礼制研究方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主角儿     
《新少年》2006,(11)
我的来信《新少年》的叔叔阿姨们:您好!我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推荐课外书刊,我便订了《新少年》。开始时,我只是看杂志中的连环画或漫画,然后就放在家里“珍藏”着。有一次,我在翻书架时,无意中看到了《新少年》中的这样一篇文章《要学会看书》。读了以后,觉得很受触动,便把我“珍藏”已久的《新少年》拿出来看。看着、看着……我竟然放不下了。读了一本又一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我“珍藏”了几年的《新少年》杂志读完了。到了下个月,我竟没什么可读的了!等到2006年发《新少年》时,我突然发现书里有一张评刊卡。我很好奇,就填上意见,…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莫过于生命本身了。”当初,我还不怎么理解,可通过阅读了《生命的价值》这篇文章,让我不仅仅理解了这句话,更让我有了很多感想。《生命的价值》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小男孩儿名字叫汤姆,他被父母所抛弃,住进孤儿院。他常常问院长:  相似文献   

20.
在凝聚了发生在我课堂上、在我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的新书《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正式出版后,有朋友给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这本书写了多长时间?”“你什么时候开始计划写书的?”也有的朋友真诚地说:“你太不容易了,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我的写作从没想到要出版、要发表,只是随意地记录着我的教育生活,记录着我对教学的思考,压根不曾计划过要出版一本书;我更没有感到“不容易”,因为我并不是在“艰难”地“坚持”写作,而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怎么能说是“不容易”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