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学与"六经"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六经"孕育了儒学?还是儒学推动了"六经"的形成?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儒家学者源于三代王官之职的"司徒"、"师儒",儒家经典则源于三代王官之学及相关文献典藏。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家学派具有华夏文化的自觉意识,积极继承三代文献典藏中的政治智慧、伦理价值、礼乐文化,从三代文献典藏中收集、整理"六经"文本,并作出创造性诠释。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来考察"六经"与儒学,可以说它们均是三代文明的产物;而从文化建构的角度考察"六经"与儒学,则应该将它们看作一种相互生成的关系,"六经"原典的思想文化孕育、滋养了儒学,儒学推动了"六经"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提倡“儒学复兴”是必要的、可行的,关键在如何理解。首先,儒学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文化复兴”主张下必然提出的课题;其次,儒学复兴就是儒学的充分现代化;复次,儒学复兴既不是政治层面的,也不是意识形态层面的,而只能是学术文化层面的。儒学的复兴有三个标志:第一,要诞生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师;第二,大众儒学或曰世俗儒学的复兴和普及;第三,全球国际社会的认同。“儒学复兴”的动力是知识分子、儒商及政府官员三大力量的良性互动。儒学与西学、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互相吸收与融合是儒学复兴的根本途径。儒学与西学、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互相吸收和融合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而三者各自的动态方向分别是:儒学的现代化、西学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未来的中国文化应是各种文化的“和而不同”、“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3.
葛焕礼 《东岳论丛》2003,(3):131-133
石介是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 ,但此前学者对其思想所作研究多拘于其排佛老、斥时文和废传注等外显的层面 ,而从其儒学思想的内在层面分析 ,石介基于“明道致用”这一根本思想 ,释儒弘儒 ,一为己任。其思想虽不够系统圆熟 ,但于传统经学营垒中启“好议论”之风 ,实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他对后世理学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其思想学说“一出于孔氏” ,抬升了儒学的地位。二是提出了一些供后世理学家继续探讨乃至借鉴的命题和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通俗的方式,分六经概述、儒学与先秦诸子的融会、两汉与魏晋隋唐儒学、宋明理学四个部分简要介绍了儒学发展的历史,特别注意提揭各个时期儒学的特点,及各历史时期前后思想承接脉络。对儒学与经学、文学、史学的关系,儒学对各时代政治哲学、伦理思想、社会思潮的影响,儒学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树立上所起的作用,儒学与佛家、道家的互相吸收、互相影响的关节点,也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以道德代宗教——论梁漱溟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以来,传统的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和价值系统都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儒学和宗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备受关注.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梁漱溟对这一问题也予以了积极回应:他"以佛教释宗教",主张"以道德代宗教",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对宗教进行了诠释,突显了一位儒者强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儒学道德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可概括为"合理群体主义".它主张独立人格形象,弘扬个性与意志独立;肯定个人利益,倡导义利统一;提倡和谐公正,体现平等无私.儒学合理群体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文化参照系.  相似文献   

7.
应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新世纪大陆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两者之间尽管存在着一脉相承之处,诸如积极回应当下问题、努力尝试复兴儒学、建构儒学本体论等,但毕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两个群体重建儒学的理路不同,所构建的新儒学的思想资源和关注层面相异;建构的儒学本体论也相差甚远.“当代新儒学”试图避免“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困惑,实现对“现代新儒学”的超越,并复兴儒学.但这个群体成员对于儒学的本体重构,或者太注重实际操作而显得“急功近利”,或者太“形而上”而难于被理解.“当代新儒学”的观点能否引起学界的共鸣和认可,人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8.
任俊华的<易学与儒学>对易学与儒学的原初关系和向后的互动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中可以看出易学为儒学发展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易学依靠儒学得以不断弘扬的历史轨迹,这样,易学的博深内涵和人文价值便跃然可见.  相似文献   

9.
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荀子之礼的核心是政治制度.以礼为中心,苟子揭示了礼在人性层面、组织结构层面、经济政策层面及制度运行层面的涵义与作用,探讨了儒学制度化的实现方式,阐明了儒学在制度化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为儒学的制度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斐 《东岳论丛》2012,(2):189-192
<正>2011年9月27日至29日,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韩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爱尔兰、奥地利、澳大利亚、巴西、德国、哈萨克斯坦等16个国家和地区、83个学术研究机构与团体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在民主、开放、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围绕"儒学的普世价值与社会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就"儒学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儒学创新与当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儒学道德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可概括为“合理群体主义”。它主张独立人格形象,弘扬个性与意志独立;肯定个人利益,倡导义利统一;提倡和谐公正,体现平等无私。儒学合理群体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文化参照系。  相似文献   

12.
"王权主义"是对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及其思想文化的整体概括,这一论断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鉴于这一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深刻批判性,本文认为应该从合理性与现代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传统政治思想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某些政治哲学认识和政策性论断方面.不过,思想的合理性并不等于现代性.从政治价值的视角来看,传统政治思想的主体价值结构与现代化理念是相悖的,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在价值准则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因而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思想并不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13,(4):2+169-170
"礼与俗:近现代民间儒学传统与传承——以山东百村田野考察为中心"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项目主持者为张士闪教授。项目主体内容分为"学理考察"与"乡土实践"两部分。"学理考察"以对中国儒学发展史的深入研究与再阐释为前提,确立儒家文化传承中的礼俗互动框架,以此梳理中华儒学价值演化的民间民俗脉络,  相似文献   

14.
儒学与儒教问题是一个时常困扰学界的学术公案.拙文认为,儒学与儒教总体上并行不悖,儒学即是儒教、儒教即为儒学:儒学是儒教的内核与主体,儒教是儒学的外显与教化;儒学问题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思辨,而应以服务当前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旨归.最后,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儒学如何实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命运"或"中国向何处去"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基本的时代课题.这个问题是与"儒学的命运"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且集中突出地体现在它与五四运动的深刻的内在关联之中.没有中国的崛起就没有儒学的复兴,这意味着五四运动的"反传统"在特定层面上、比如在制度层面上是合理的;同时,没有儒学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崛起,这意味着五四运动的某些"全盘"反传统、反儒学是偏激的、错误的.儒学的复兴是必然、应然而实然的,因为这是"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的内在要求;不过.复兴的儒学并不一定成为一种刚性的政治化的国家意识形态,但却可以成为一种柔性的社会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对前者发挥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学作为一种活在文化传统中的真精神,有自己一以贯之的学术追求与价值体认.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或隐或显地在历史与当下语境中同人、社会进行着交流和对话.儒学有自己对于人、社会与世界的独特思考与体认,这种人文的关照与反思也就形成了属于儒学自己的问题与意义.在构建当代民族价值追求与意义世界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活的人文精神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一定意义上.这种价值也就是以儒家的人文视角体认大化、发现问题、寻找意义与实现价值,当然它本身也必须进行历史的考察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赵小华 《文史哲》2007,1(2):143-152
在唐太宗的礼乐文化观和文学思想中共同贯穿了雅正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在礼乐文化和文学领域同时进行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寻进而最终确立起来的,它取决于这样三个层面:在现实层面上,逐步恢复和树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并对前朝文风进行批判;在理想层面上,以复古的姿态寻找礼乐文化和文学的渊源;在操作层面上,最终确立了礼乐文化和文学的雅正观念,这对巩固政治统治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谭凯  贺汉魂 《船山学刊》2016,(4):97-103
康有为的《论语注》是四书学史上极具重要意义的一部著作。《论语注》中的三世进化论体现了康有为将公羊三世说与西方社会进化论的结合;在《论语注》对太平大同世的构想中,康有为则引介了西方如自由、平等和民主等近代政治观念;《论语注》中康有为对夷夏之辨的评判标准也是颇具现代特征的公理与文明。康有为立足于儒家的公羊学说,对中西文化进行融合,对儒学近代化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同时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徐庆文 《东岳论丛》2000,21(5):108-111
儒学的历史命运昭示了儒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即儒学为人们提出了理想的生存模式和它的开放性品格。但儒学在逻辑演进中却呈现出目的理性显著而缺乏工具理性支持的缺撼 ;儒学家们把内圣外王互斥互盲的两种境界和两种视野 ,理解为逻辑递进关系 ,这些造成了儒学演进中的一次次生存困惑和危机。着眼于儒学的振兴 ,必须坚信儒学的恒常价值和普遍意义 ;正确处理儒学的目的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 ;弘扬儒学的开放性品格 ,丰富儒学的内容 ,使儒学自觉地融入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20.
文化文明是一个生命体,要与外界不断进行"开合、出入、聚散、化",其生机才能旺盛。依此而论,儒学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华夏不同部落的文化融合成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这种文明体演变到魏晋南北朝,遭遇到佛教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中华文化融合印度佛教文化形成了禅宗,进而产生了宋明新儒学。就儒学而言,第一期为六经儒学,第二期为四书理学,经学与理学存在着老蚌结新珠的关系。晚明西方天主教与科技文化的传入导致了儒学与中华文化演变第三阶段的展开,从明清之际到民国新文化运动,可谓是儒学与中华文化不断深入反思与痛苦解构的历程。"打倒孔家店"可以看作是儒学与中华文化的凤凰涅槃。随之而来的是儒学与中华文化融合西方文明进行重新建构与结构的过程,我们今天正处于这种大开大合、中西融合孕育新文明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