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创作理论和艺术审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滋味”说。他认为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指出诗歌不可用来说教,否则就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要有“味”,读者才能反复品味,收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在钟嵘之前,也有人提到“味”的问题,最早的恐怕还是孔子。《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后来是《礼记·乐记》:“一  相似文献   

2.
<正> 诗味说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些年来围绕它而发表的文章很多,似乎没有重复的必要。只是在诗味说的缘起及演进上,各家文章溯源别流、理清其脉络与线索还不那么清楚可辨,所以在此作一略述。理论源于创作又是其总结。诗味说最早发源于先秦时代,与当时文艺繁荣、学术活跃有关,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结集的两大诗集《诗经》与《楚辞》已经诞生,而学派、史家也蔚然矗立,在探索,整理着各种文化与艺术。诗味理论萌动于此,实乃必然。但这种萌动也有个过程。它是先从以五味喻政、喻德、论医逐渐或附带论及诗乐的。古代第一部编年断代史《左传》中有不少以“五味”喻政德的记载。如《昭公二十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一种《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它以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为底本。附以姚文燮:昌谷集注和方扶南批本李长吉诗集。另外根据各本文字做了校勘。此书对于研究李贺的歌诗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版本。关于李贺的诗,颇有争论。有人认为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唯美主义诗人。有人肯定他在诗史上的贡献,也有人认为他是反现实主义的。其实,李贺的诗自有其独创的艺术成就。他虽不如李、杜、元、白那样享盛名,但在中国诗史上,却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典型。  相似文献   

4.
诗歌为文学(语言)艺术,有人称之为时间艺术、表现艺术、听觉艺术;绘画为造型艺术.有人称之为空间艺术、再现艺术、视觉艺术等;两者分属不同的艺术范畴.为不同的艺术形态。从各自不同的修饰语看,它们从创作过程所运用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及艺术构思.到艺术品的审美特点风格特色等等,都有着分明的界限和严格的区别。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处理对象区别诗和画:“就处理对象说,诗属于精神哲学.画属于自然哲学;诗描绘心灵的活动,绘画研究身体运动对心灵的影响。”(《笔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人们更断然区别诗和画,德国的莱辛从创作角度区别诗和画:“只有那些搞不清诗、画两者界限的诗人们、画家们,才会继续把‘诗如画’当作金科玉律;绘画凭线条和颜色,描绘那同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对腐败分子进行了坚决打击和惩处。但腐败现象依然严重,大案、要案不断增加,这切实值得人们深思。有人认为,是因为法制不健全、不配套;也有人说,是因为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制约不到位;更多的是归结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这些都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政德建设不尽人意,也是腐败现象严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政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谈到赋与诗的关系,我们首先就会想到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这句话,它是我们现在所见到关于诗、赋关系的最早的定义式的表述。但诗究竟怎样流为赋,班固在后面说得比较含混,又与他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论述不一致,因而后人在发挥这句话时就表现出理解上的歧异。有人把它坐实为赋是诗的六义之一,有人认为是指赋继承诗的美刺的传统,有人则联系《汉志》,认为赋是诗之“不歌而诵者”。  相似文献   

7.
杨景春 《文史哲》2008,(2):113-120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在林林总总的比喻中,唯有以味论诗最为亲切、自然而持久,"味"是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理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沃土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鲜明个性。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味理论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古人"以味说诗"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了诗美的极致,以味喻诗这一千古妙喻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历代古文论家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确立的以味说诗的文学观念即使在西方文论大量涌入的今天,也依然有她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重“味”在中国文学理论尤其是诗学理论中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早在《礼记·乐记》中,就有“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的论语。汉代以降,以“味”论诗者代不乏人。但至诚斋之前,就主要倾向言诗味论大多讨论的是诗歌艺术尤其是含蓄蕴藉的诗歌艺术方面的问题。 诚斋的诗味论当然也包括这层“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内涵。《颐庵诗稿序》云:“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竟,而不胜  相似文献   

9.
胡家祥 《河北学刊》2012,32(5):86-90
印度诗哲泰戈尔高度赞赏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国文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显现了浓郁的诗性资质。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首先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较多理性的束缚而造成华夏民族表现型艺术繁荣;其次是由于古代文论家大多同时致力于创作与欣赏,从事理论研究与批评文字的写作是其文学活动的延伸;并且,这些文论家的旨趣普遍地集中于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因而形成了无数"小灯"点燃"大灯"的美丽景观。今天,我们对这一传统不能只是贬抑其消极的一面,更应该光大其积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苏轼论诗味     
在宋代,以味对诗歌进行审美形成了风气,苏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轼以味对诗进行审美,很大程度是继承了司空图味外昧的主张,但他又提出了诗画一律,诗趣与禅诗不相妨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的以味对诗审美的理论特色。他的诗论,对当时、对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他以味论诗的理论,却未能引起诗论界的广泛注意,所以,对他的诗味理论加以研究是很有理论意义的。一、司空图韵分说的继承者姜翠花《日石涛说》中说:“请资含蓄。东坡云:占有尽意无穷者,天下之至青也。”0这首先就告诉我ffl,苏武是主张涛的含蓄的。含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谈起山水诗,不少人就推出王维,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是百家山水诗之冠。这种看法显然受苏轼对王维,山水诗评价的影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洁蓝田烟雨图》)。我不否认苏轼对王维诗评价的准确性,但有人却从苏轼这个评语中不加分析地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在中国诗史上首屈一指。这显然是不妥的。李白诗歌创作的成就主要在政治抒情诗方面,他作为与杜甫并列的诗坛巨擘,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李白的山水诗成就不在王维之下。王运熙同志在《王维田园山水诗的审美价值》一中  相似文献   

12.
飘香的黄土     
记得十五年前我刚到宁夏后不久,就听到有的宁夏籍同志不无自负地对我说:“秦克温是我们宁夏的诗人”。说实在的,起初,对这种说法的含义我并不大理解,心想这不过是说秦克温同志是宁夏人罢了。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秦克温同志的诗渐渐增多,又不时听到一些宁夏同志对于秦克温同志的诗的评价,我才真正明白了,那些宁夏同志之所以把秦克温同志视为自己的诗人,是因为他的诗比较好地反映了塞上江南的乡土气息。将秦克温同志的诗作与其他一些外籍宁夏诗人的作品作些比较就不难发现,秦克温同志在把握生活、拓展诗情的深度与广度方面,确有更为浓郁的“宁夏味”。  相似文献   

13.
废名是现代抒情性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之一。废名在创作中把诗和小说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最具个人特色的诗化小说。他的小说诗化艺术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生命的诗意表达,二是对世外桃源的诗意构建,三是诗意浓郁的语言艺术。废名的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书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意境深远、冲淡平和的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废名小说的诗化写法给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索空间,使读者在山水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熏陶中领略浓郁的诗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
《诗经》时代,诗、乐关系密切。《诗》三百篇,皆可弦歌,甚至形之于舞。于是有的论者认为,周代包括《诗经》在内的诗歌,都是属于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原始艺术性质的作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所谓原始艺术,是指人类艺术活动起源时期的艺术。其最重要的特征,正如中外艺术史家们所一致认为的那样,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世界各民族都如此,我国也不例外。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吴越春秋》所记载的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是公认的  相似文献   

15.
猪、禽、蛋品等副食品是城市人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南宁市的供应长期未得到很好解决。有人说是因为流通渠道不畅;也有人说是主管部门经营不积极;还有人说是消费水平高,吃肉最多所致。为了弄清问题,最近,我们通过调查,对这个问题进行丁研究,认为症结主要在下列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九歌》并非九篇歌曲,而是十一篇。何以为“九”?历来众说纷纭。我认为《九歌》不管是从内容看,还是从形式看。它是严整的一篇诗,和《离骚》、《天问》、《远游》一样。而其中的十一个篇目并非屈原自己所定,而是后人编辑其作品时加的,这十篇可以看为十一段。之所以把它作一篇诗,是因为从开头到结尾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之所以把其中的各个篇目定为段落,是因为每个篇目中的内容或形式对于整篇来说虽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韩愈的诗文创作,有人认为“韩昌黎文与《语》《孟》出入,而喜玉川、刘叉、东野等诗,至于自作,亦效其语,何诗文不同也”;也有人认为“设想奇,造句亦奇,公之诗文,其用笔同出一机轴”。那末韩愈诗文究竟是同是异,走着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本文拟从韩愈对散文和诗歌的理论主张及创作实践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常融合画法作诗、融合诗法作画,所以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是王维作品的艺术特色。但我们不可把这两句话看煞,以为前句只能评他的诗,后句只能评他的画。其实,“好的诗不仅要‘诗中有画’,而这诗中的‘画’同时也应该是诗。”《终南山》就是一篇诗画兼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19.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经历了学习前人而最终推陈出新的过程。其诗深得“活法”精髓。他的诗论对儒家诗教的“美刺”说进行了新的阐释 ,认为诗歌是“矫天下之具”。他的“诗味”和“活法”说也具有美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一首好诗(或一篇好散文、一部好戏剧、一部好电影),人们常常啧啧赞赏:意境真美!诗味真浓!凡是诗味浓的作品,它的意境也无例外的都是很美的;换过来说,凡是意境美的作品,它同时也是富于诗味的。因此,尽管历来对二者的说法不同,出现的时代不一,我认为它们的内涵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今试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