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英汉人体词“heart”和“心”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重要和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词义由一词一义演化为一词多义反映了认知主体认知和思维的发展。而人体词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元概念","心"和"heart"作为非常重要的人体器官,均被英汉民族当做了思维器官,同时,隐喻和转喻一直以来均被当做修辞手段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二者被认为是一词多义演化的认知机制,因此对比"心"和"heart"词义演化过程不仅能揭示词义演化的路径,而且对英汉民族的认知思维也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实质就是把熟悉的认知域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中,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心”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英汉“心”的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词汇隐喻认知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映射路径很多也是相同的。但汉语中“心”的映射面要广得多,构成的词汇也多,而英语中“heart”的映射面相对较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个民族的经验基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隐喻具象。  相似文献   

3.
以《红楼梦》原著及英文译著为语料,围绕"心"的思维隐喻及汉文化特质,进行了汉英语料的分析、对比和求证。结果表明,汉语中习惯将人脑思维的各种概念图式映射到"心"上;"心"的思维隐喻包括"心"为思官和"心"为知官;"心"的思维隐喻在英语译文中无一例使用对应词heart。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思维之"心"是汉文化的哲学体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在英语文化里,"心"并非思官与知官。  相似文献   

4.
词语"春天"作为研究个案和切入点,通过对古代诗人杜甫和现代诗人赵野创作的同题诗《春望》的细读,以及对书写"春天"的古今汉语诗歌的整体观照,试图辨析"词"在古典汉诗和现代汉诗中的差异与不同,并揭示产生这种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词"的特质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汉字"词式"书写是汉语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实行"词式"书写可以使人们说话过程中存在的词意识显现到书面中来,把说话时存在的一种不自觉的运用词的能力,变成书写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运用词的行为,更好的实现书面语跟口语的一致.这种书写方式还可以更好地消除歧义,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6.
"镬"词义系统中"镇水之物"这一义项,是在人类认知模式和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双重影响下引申出来的.汉语古词常有义项缺失,通过对古词形音义的理据分析,可以恢复古词音义流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英语重叠词和汉语联绵词在各自的语言中均占据着较大的部分。在对比研究英语重叠词与汉语的联绵词时,以两类词的形态、语音、语义、象似性为切入点,可以深入探讨两类词的形成理据,并可由此对它们的认知理据和认知模式等机制进行比较,从而能深化其各自的研究,并揭示出人类语言的某些共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用编码度理论和汉外、汉语普方古综合比较的研究模式,讨论汉语的基本颜色词.上古汉语比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基本颜色编码度低,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及方言与方言之间基本颜色编码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是汉语颜色词的历史传承、变异和认知发展而导致的词汇创新造成的.上古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在"紫"与"褐"的发生顺序上是一致,但与基本颜色词理论的普遍发生顺序不一致.基本颜色词理论认为"褐"在"紫"前出现,而汉语正相反.  相似文献   

9.
"香艳"是纳兰词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为人们所忽视.纳兰词的"香艳"之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物象、情境、色调的温软香艳和对前代艳体诗人情思语汇的借鉴吸纳.这种风格虽然为诸多因素所削弱,却对提高纳兰词的艺术品位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VP到底"可表空间、过程或程度,"到底VP"可表主观时间和确认等意义.导致"VP到底"语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的语义特征,导致"到底VP"用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P的时体特征.此外,"到底"和"说"等言说义动词紧密结合,还可表总结及本质分析的篇章功能.汉语"到底"的语义演变,充分体现了汉语方所成分去范畴化的连续性,以及空间认知模式在汉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词多义现象和认知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 ,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 (如隐喻、换喻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对多义词head构成的复合词的句法结构、词义关系、语义变化以及词素义的变异进行了考察,并从认知角度予以分析。研究发现:(1)在多义词head的复合词中,句法复合词和非句法复合词各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而句法复合词基本上为偏正式结构;(2)多义词复合词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并形成语义变化,其变化类型主要包括:并义类、综义类和变义类;(3)head复合词绝大部分为双词素复合词,其中X+head型复合词大多为离心构式、变义类复合词,head+X型复合词大多为向心构式、并义类或综义类复合词;(4)多义词复合词的语义变化与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有关,转喻思维在组成head复合词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隐喻。  相似文献   

13.
积极型词典是以读者为本位的词典,旨在指导读者积极地掌握和运用语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受《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的启示,本文从语料库的建设,搭配信息,设立用法栏,义项排列,词频标注,真实例证,语用文化信息等方面对编纂我国积极型英汉学习词典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4.
从COBUILD看积极型英汉学习词典的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型词典是以读者为本位的词典,旨在指导读者积极地掌握和运用语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在语料库建设、搭配信息、设立用法栏、义项排列、词频标注、真实例证、语用文化信息等方面,对编纂我国积极型英汉学习词典有主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多义词语义扩展的最主要形式,多义词义项间的理据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习得多义词各义项;语料库语言学则认为多义词习得可以通过观察检索行,特别是通过识记显著搭配词实现。利用介、副词over,above进行英语多义词短期和长期习得实验,实验结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认知方法有利多义词义项记忆,语料库方法有利于同义词区分,整体上则认知方法略优于语料库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两者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英语单词在形态上具有构成的方法 ,在词义上具有引申的关系 ,在语音上具有对应的规律 ,同时还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类比特征。基于这些发现 ,本文提出英语学习的RSC原则。以单词间内在的音义联系为依据 ,阐明词义引申和用法问题 ,学习中利用语音对应和类比的方法 ,以期为英语学习开辟一条全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英语多义词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词汇教学中的难题,枯燥机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多义词的兴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隐喻可以导致许多新的意义的产生,掌握它们对语言学习和教学都非常有帮助。以隐喻为基础,探讨其在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以使英语学习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18.
中外英语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语言理论无力解释的多义现象。本文回顾了迄今为止从认知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所作的考察和研究,分别从研究对象(词类及词项)、衍变方式、词义拓展机制、研究手法等方面梳理出已有的研究成果,旨在揭示一词多义的发生和衍变机制,并试图发现现有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多模态文学语篇如绘本中,故事内人物的各类情绪鲜用抒情词语直接表述,主要是运用色彩、图景等视觉空间元素,配以简约的叙事性文字,协同启用转隐喻映射机制,创造感同身受的情绪感知体验。本文首先以几米的绘本《时光电影院》为例,详述多模态情绪转喻的三种类型——情绪的生理效果代情绪、感知物代感知者情绪和外景代内情,继而从协同空间、转喻的多模态协同表征两个维度,提出多模态情绪转喻表征系统。我们还剖析了几米绘本中多模态转喻的涉身体验和民族文化动因。本文认为几米绘本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多模态转隐喻的巧妙运用,藉此激活读者的普遍性身体感知图式和民族性审美感知图式,得以把人物内心的情感感知世界外化并传递给读者,在引发读者人生体味和思考的同时,创造无以言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从空间和隐喻认知角度看介词的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概念是人类认识过程最早形成的概念之一,认知的发展和深化是空间概念向新的领域扩展。隐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的本质就是用其它的措辞、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和概念。这样的概念隐喻导致了语言隐喻。语言表达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先出现概念隐喻化,然后在表达形式上通过语言隐喻而扩展词义的过程。本文拟从空间认知和隐喻认知角度分析一些介词由空间意义扩展致其它意义的过程,从而说明一词多义的理据性和系统性,旨在对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