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自从张骞凿空西域,丝路大开,中国与西亚、中亚和印度,甚至东地中海地区都有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地方大多属于原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开创的希腊化世界,其中的希腊化王国此时有的已经消失,易名改主,有的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但也都在公元前后彻底消亡。幸运的是,这些王国的遗产,尤其是希腊人原来建立的希腊化城市却没有随之湮没,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演变成为丝路重镇或文化中心。关于这些王国和城市的记忆和传闻也就随着丝路的扩展传入中原内地,从而在史书中留下了关于它们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西方诗学的"希腊化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希腊传统"对西方诗学发展的内在影响,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断继承与挑战古典希腊思想。以浪漫派为中心的西方诗学思潮,将希腊传统与基督教传统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以现代派为中心的西方诗学思潮,则通过否定希腊理性传统而选择以个体为中心并关怀自我的路向。未来的西方诗学,将是"艺术精神的希腊化",而不会是"艺术形式的希腊化"。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欧文化的基础。古希腊文化主要是通过罗马而传之后世。“我们都是希腊人”,19世纪的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瓦曾如此感慨地说过。但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希腊文化主要包括希腊古典时期的城邦文化,以及希腊化时期希腊——马其顿人统治之世界文化;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希腊与东方各地的文化因素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果。二,希腊化文化不仅是对古典文化形式的利用,而且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史料描述希腊化时期的反犹太浪潮给犹太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并力图刻划犹太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嬗变。作者指出:以摩西五经为代表的希伯来神学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的融合是两希文化发生融合的精神性标志;由于希腊哲学被视为希腊古典文化的精神代表,使得希腊化时期产生的各种哲学均被视为希腊古典哲学的延续;然而,如果考虑到该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希腊─犹太哲学应当被视为犹太神学与希腊哲学的有机融合,而犹太智慧文学和犹太释经学是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相似文献   

5.
论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史料描述希腊化时期的反犹太浪潮给犹太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并力图刻划犹太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嬗变。作者指出以摩西五经为代表的希伯来神学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的融合是两希文化发生融合的精神性标志;由于希腊哲学被视为希腊古典文化的精神代表,使得希腊化时期产生的各种哲学均被视为希腊古典哲学的延续;然而,如果考虑到该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希腊—犹太哲学应当被视为犹太神学与希腊哲学的有机融合,而犹太智慧文学和犹太释经学是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相似文献   

6.
龙沛 《西域研究》2024,(2):94-107+171-172
在帕提亚帝国文化属性中,“希腊化”与“伊朗性”的关系表现出先合后分的阶段性特征。“希腊化”是帕提亚帝国前期体现出的表层文化,而“伊朗性”是帕提亚人自身文化中始终延续并且逐渐凸显的本体文化。“伊朗性”体现在帕提亚帝国的钱币、图像、铭文、建筑和王权观念等诸多方面。在帕提亚帝国前期,出于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希腊化”与“伊朗性”之间呈现出融合并存的态势。帕提亚帝国后期,随着罗马—帕提亚两极格局对立形势的到来,帕提亚人逐渐走向去希腊化和全面复兴伊朗文化。从持续时间和文化性质来看,“伊朗性”应是理解帕提亚帝国文化属性和文明交往特征最重要的维度。帕提亚文化对中古伊朗文明和罗马帝国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价值不应被其表面的“希腊化”和“内亚性”特征所遮蔽。  相似文献   

7.
希腊化时代的妇女与东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化时代妇女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它是东西文化汇合交融、妇女经济权力增长、城邦衰弱、古典价值观崩溃和新的哲学思想兴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希腊化时代妇女地位的考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特征是双向的,在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的同时,东方文化也对希腊人发生了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在东地中海地区进行了一场战争。从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希腊城邦起义反抗波斯统治开始,到公元前449年双方订立和约止,历时半个世纪。从整个战争的进程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分界点县公元前479年布拉  相似文献   

9.
1995年发现的营盘男子,其身上罽袍纹样风格过去常被称为"希腊化的"或"希腊的"。本文认为,就纯粹的视觉术语而言,罽袍衣饰采用的图像学语言确实属于希腊化遗产的一部分,但实际上还需考虑罗马艺术的影响。由于现代学术研究中希腊文化的权威性和优先性,以及单一文化标签导致的局限性,罗马帝国在古典图像传播运动中的独立存在与自主发展常常被低估和忽视。事实上,它不仅在犍陀罗艺术品外观构成的影响因素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可以为解读营盘罽袍上的艺术元素提供更为合理的参照角度。  相似文献   

10.
李传利 《理论界》2010,(7):121-123
均势与霸权理论虽然形成于近代,但这一理论早在公元前5~4世纪就已经由波斯帝国运用于对希腊城邦的政策实践之中。在力量对比中占据优势的波斯帝国,先是希冀武力争夺地区霸权,后演变为维持地区均势以获益。这一政策的演变充分显示了波斯帝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万步兵、5000骑兵和160艘战舰,打着1“为希腊复仇”的旗号,浩浩荡荡地杀奔亚洲。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对此似并不特别在意,因为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雅典、斯巴达曾多次攻击小亚细亚,但没有哪一次能摇动波斯帝国的根基。可是时过境迁,此时的波斯已如晚清时期的中华帝国──纸老虎一个,而马其顿亚历山大亦非往日雅典、斯巴达的将领可比,他并不只是想抢掠波斯大王的领土,而是有着吞并波斯的雄心,新近经腓力二世改革建立起来的马其顿军队,亦非往日雅典的海军、斯巴达的陆军可比,既有坚强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2.
一2000多年前,古代罗马国家曾吞并整个地中海地区,势力范围东至两河流域,西至不列颠,南抵北非撒哈拉沙漠,北至多瑙河,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成为古代世界屈指可数的大帝国。但是,“古罗马帝国”却是近代发明的概念,罗马人并不知道“共和国”与“帝国”的区别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学家一般地根据政体性质,把古罗马的历史划分为王政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09年)、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和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三个阶段。实际上,所谓“王政”“共和”“帝国”,都是近代西方政治学概念,古罗马人只有“国家”(re…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中亚是陆上丝路的中枢,印度洋则为海上丝路的中央地带。它通过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沟通了地中海世界与印度之间的海上商路,《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反映的是公元1世纪以印度洋为中心的海上商业网络。印度洋上的东西方贸易早在公元前三千纪就已经开始,在波斯帝国和希腊化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罗马帝国时期,由于对季风的成熟运用,人们能够从红海出发经过印度洋直航印度;同时造船业、航海技术与港口建设也有所进步,这些条件都大大推动了东西方物产的跨区域流通。从埃及到印度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物质文化双向"流动的世界",从而为海上丝路的全线贯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古希腊哲学研究领域,晚期希腊哲学是一个重要环节,但中外学术界都曾存在轻视晚期希腊哲学的倾向。20世纪70年代以降,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西方学术界近30年来加强对晚期希腊哲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学术界近20年来也重视并着力研究晚期希腊哲学且取得了新的成果,但在哲学史分期、晚期希腊哲学的特征、史料整理、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有鉴于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该组专题论文,以期引起学界更多关注,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章雪富、杭州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石敏敏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希腊化哲学的范式转移》一文认为,希腊化哲学把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用治疗论证替代知识论证,以激情研究取代观念思辨,以意愿探讨代替理性反思,改变了古典希腊哲学的知识分布体系。希腊化哲学在研究对象、探讨内容和哲学观念上的独特取向,深刻影响了古代晚期和中世纪哲学。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王晓朝的《中国学术界的晚期希腊哲学研究》一文指出,在晚期希腊哲学的边界问题上,中国学者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有别于欧美学者的独立见解及解决方案;认为在对晚期希腊哲学特征的把握上,中国学者的判断优于欧美学者的判断,在晚期希腊哲...  相似文献   

15.
李怡 《理论界》2012,(1):109-110
公元前5世纪发生的希波战争,其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早已超出战争本身。古希腊在战争中以少胜多,不仅成功地抵御了波斯帝国的入侵,而且是对古希腊政治与文明的一次重大考验。战争背后,希腊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过程中,所形成的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对个人自由和尊严的重视,以及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使用优秀的军事指挥将领等因素,从客观上促使了希腊最终获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术界的晚期希腊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希腊哲学研究领域,晚期希腊哲学是一个重要环节,但中外学术界都曾存在轻视晚期希腊哲学的倾向。20世纪70年代以降,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西方学术界近30年来加强对晚期希腊哲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学术界近20年来也重视并着力研究晚期希腊哲学且取得了新的成果,但在哲学史分期、晚期希腊哲学的特征、史料整理、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有鉴于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该组专题论文,以期引起学界更多关注,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章雪富、杭州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石敏敏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希腊化哲学的范式转移》一文认为,希腊化哲学把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用治疗论证替代知识论证,以激情研究取代观念思辨,以意愿探讨代替理性反思,改变了古典希腊哲学的知识分布体系。希腊化哲学在研究对象、探讨内容和哲学观念上的独特取向,深刻影响了古代晚期和中世纪哲学。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王晓朝的《中国学术界的晚期希腊哲学研究》一文指出,在晚期希腊哲学的边界问题上,中国学者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有别于欧美学者的独立见解及解决方案;认为在对晚期希腊哲学特征的把握上,中国学者的判断优于欧美学者的判断,在晚期希腊哲...  相似文献   

17.
在浩若烟海希腊文化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似乎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建立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落里的特尔斐神托所所产生的特尔斐神谕(Delphic Oracle),它总是在古希腊那宏大而幽深的历史背景下若隐若现.在古风时代(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和古典时代(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前期)特尔斐神谕严重地影响希腊各城邦的政治及公民生活.它超越了城邦的界限而成为泛希腊的精神奇托.特尔斐神谕产生于黑暗时代(公元前10世纪  相似文献   

18.
(一)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的政治学,公认起源于古代希腊,就是公元前四世纪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政治学。古希腊的政治学建立在希腊原有的唯理智论的基础之上,其重要特征是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有着显著的关系。中世纪的政治学则建立在基督教影响下的反唯理智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由希腊美学向古罗马美学的转变,由先秦美学向两汉美学的转变,是中西美学史上第一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美学视点转移。说它是视点转移,因为这种转移,使得古希错的主要表现为思辨的哲学化的美学,经由希腊化时期走向了古罗马时期的相对重实用重艺术创造的美学,最后走向了由普罗丁诺为代表的宗教神秘主义;而先秦的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中心的美学,也由于汉代历史文化的发展,在继续向体系和注重现实伦理和政治原则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开始重视对艺术本身的研究,最终则走向了经学神秘主义。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从先秦到两汉,中西美学史上的第…  相似文献   

20.
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崇拜延续了古埃及法老崇拜的传统。同时,又与希腊化时代社会现实和宗教哲学思想发生的巨大转变密切相关。它表现出两个特点:首先,王室女性在统治者崇拜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其次,王室成员与传统的希腊或埃及神灵相结合成为统治者崇拜发展的另一趋势。作为最后一个被罗马吞并的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崇拜对罗马的帝王崇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