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清末法制改革的现代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法制改革是20世纪中国法制史极其重要的一页.它所表现出来的现代化特征主要有初步树立了"变法图强"、"以法为治"的现代化法律观念;确立了立宪法、开议院、伸民权,建设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体系较为完备的现代化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开创了司法制度和法律操作程序现代化的先河.清末法制改革的成果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近代化是指中国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化而言。中国人追求民主政治部分两步走的尝试:第一步搞君主立宪制;失败后又搞了民主共和制。这两步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戊戌变法运动;第二阶段的立宪运动;第三阶段的民主革命运动。三者的关系是,戊戌变法可谓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先导;立宪运动是戊戌变法继续和发展,开创了政治近代化的端绪;民主革命运动是立宪运动的飞跃,实现了民主共和制建立的尝试。一、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先导戊戌变法所追求的政治目标是要在中国建立日本式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从这…  相似文献   

3.
诉讼法制的现代化是指诉讼法制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历史性创造性的转化。在这一持续变迁的进程中,推动中国诉讼法制变革转型的主要根源来自于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着的处于变化状态中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它们的综合作用形成了中国诉讼法制变革的内在能量和基本走势。西方诉讼法律文化的冲击及其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体现着外力推进中国诉讼法制变革的典型方式,是中国诉讼法制现代化的外部动力。而中国诉讼法制现代化推动力量的实际形成还取决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的价值取向及力量强大程度,决定着诉讼法制现代化的推进程度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法制实质上经历了一个法制现代化的运动,并且这一运动还会持续到21世纪中叶以前。本文以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道路为主题,分别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动力以及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意义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政治发展是一种正向的政治变迁,晚清中国社会曾出现过一个艰难的后发外源性政治发展的实践过程,历经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立宪运动,但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统治集团陈旧而狭隘的统治意识和统治心态、及国内政局动荡失控等政治阻滞因素影响而失败。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的乡村问题是关乎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能否彻底成功的关键问题.20世纪初,中国社会承栽着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的双重历史任务,乡村社会变迁呈现出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困境中寻求解脱的走向.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承载着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而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近十年来随着现代化脚步的迈进,乡村社会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们发现,乡村社会始终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乡村社会的变迁牵动着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进程,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发展演变的基础.近十年来,学界对乡村社会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也渐行渐进,但存在着划地为牢,研究颇多、交流甚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宪法成长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主题 :其一是“从专制到民主”,它反映的是法律文化所依托的政治制度架构方面的变革对法制转型的影响 ,以及法制转型过程中法律所表现和确认的政治内容上的变化。其二是“从人治到法治”,它一方面反映的是现代化进程中 ,政治结构中统治方式的变革 ,另一方面 ,反映的是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特别是法律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变化。因之 ,从制度上考察近代以来特别是 2 0世纪前 5 0年 ,中国社会从传统专制制度下的人治主义统治方式向现代民主制度下的法治主义统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中国法律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是我国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 ,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一面 ,也有不相适应从而阻滞现代化进程的一面。同时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是在社会已发生变迁的基础上的作用。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选择性继承吸收传统文化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对传统文化进行结构性转换 ,从而实现综合创新 ,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里出现一股倡导"以农立国"的思想,它不同于传统的农本思想,而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探索.作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现代化思潮,它与乡建运动紧密相连,把农村、农业、农民看成一个整体并做系统思考以谋求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虽然这一思想仍带有文化之上主义色彩,但它促进了人们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措施,因而是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对当时和现在来说都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清末修律的原因、价值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清末修律以逆行倒施的方式进行,但学术界认为,它是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传统法制向现代化法制过渡的转折点.客观和历史的评析清末修律的成因和价值,对中国当前依法治国、宪政建设的实践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 ,法律家和法学思考者们都应正视现代法制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只表现在法律与政治关系的模式和因变法而引起的制度文明模式的变迁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 ,这种联系与中国历史内在性的源流关系。它提示我们 ,在面向未来为理想社会创设法制时 ,不能放弃对自己历史文化资源的解释权 ,而应以积极的姿态来挖掘、引导、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 ,构成不悖于世界共性的现代中国的特色部分。有鉴于此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构中的转化 ,必须谨慎操作 ,做到有所限定、有所转换、有所扬弃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朝鲜北学思想堪称朝鲜走向近代社会的前奏.它主要是在部分朝鲜入华燕行使臣深切感受到清初中国政治稳定、人民生活繁盛、文化事业发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更准确地说是在使臣为解决其传统华夷观与现实所产生的矛盾中,在其"攘清夷"观逐渐被打破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它率先提出打破"华夷之辨"的口号,但根本上还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认同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澳大利亚联邦运动是澳大利亚民族国家形成和社会转型中的重大事件。它是英国的文化传统与澳大利亚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澳大利亚现代化发展的属性与特征。本文叙述了澳大利亚联邦运动的研究概况,列举了澳大利亚联邦运动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的争论性问题及其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4.
1861年营口开埠标志着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的开始,在经济政治变革的基础上,社会文化也逐渐发生变迁,主要表现在清政府在挽救统治危机的前提下自上而下顺应现代化趋势而进行的新政改革和社会大众在现代化洪流的裹挟下自发的一种应变之举——民间习俗的变化。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源于外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与内部的经济政治新旧因素的制约,其特点是文化心态的保守性与文化精神的创新性、包容性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价值观是以儒学体系为理论架构的,这与建立在商品经济和宗教理性基础上的西方法律文化迥然相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法制似乎成为了唯一的历史品格。目前,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研究也过多地囿于"西法移植"这一单一的范式,忽视了中国传统价值观,造成了中国的法制进程似无根之浮萍。然而,具体的法律制度需要相应的文化心理来支撑,就中国法制变迁的价值取向而言,只有从本体文化的内在理路去寻求,借鉴地融合西方法律智慧,才是获得国人接受和认可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卢毅 《东方论坛》2005,(3):52-57
曾在民国学界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确立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新范式,但追根溯源,它在许多方面也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一方面,历代学者尤其是清代"朴学"注重考据的精神与方法,直接构成了"整理国故运动"的学术渊源;另一方面,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史辨运动"的崛起,也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学术史上不绝如缕的疑辨传统.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政治文化的创新,"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制现代化既是创新的过程 ,又是连续的过程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以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法文化传统为历史起点的。《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一书对于把握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法文化的全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为揭示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矛盾和规律提供了丰富材料和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一) 按照最一般的理论界定,现代化不仅仅是标识社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时所发生的历史嬗变,更重要的是它被看作一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整体进程。因而,现代化决不止是指经济上的现代化,文化上的现代化亦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化不可能是一场完全摆脱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运动,任何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都要受其自身的历史条件、文化源流等因素的制约,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对于中国来说,传统文化具有更,为重大的作用,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虽屡经改朝换代和外来冲击而延续不衰、从未中断的文化形态。它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中。它所提供的养料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民族的行为和思想方式,而且成为地道的东亚文明的体现。因此,中国文化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形态。它在现实社会发生作用是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进行了法制改革,清末的法制改革促使中国的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奠定了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