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第Ⅳ节,把消费资料分为必要生活资料(Ⅱa)和奢侈品(Ⅱb)两个分部类,指明奢侈品只供给资本家阶级消费;必要生活资料不仅要供给工人阶级消费,而且还要供给资本家阶级一部分消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了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提出了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之间的交换补偿问题。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具体论述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之间的交换是如何实现的。许多同志对马克思的提示做了这样或那样的注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实现图式。本文试就这些不同的图式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从马克思对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的交换图式所做的几个原则性的假设谈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时,用平均利润计算积累和消费对两大部类增长速度是否会产生影响呢?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奚兆永和许精德两同志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只是对后一个问题发生了争论。许精德同志说:“按平均利润计算积累和消费,则是消费资料优先增长。”(《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奚兆永同志说:“用平均利润计算的社会产品的生产价格构成比用m计算的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更有利于第Ⅰ部类的增长,而不是更有利于第Ⅱ部类的增长。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第Ⅱ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第Ⅰ部类,通  相似文献   

3.
<正>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第四节马克思在把第Ⅱ部类分为必要生活资料生产和奢侈品生产两个分部类之后,进一步提出了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问题,并作了许多原则的提示,但是马克思没有具体说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是如何实现的。为此,我国《资本  相似文献   

4.
《党史通讯》1985年第4期在"党史论坛"栏中刊登了一篇署名为系子的文章《党史工作者要深入实际,研究现状》.文章认为:"中共党史是一门历史科学,也是一门理论科学".在这以前,马齐彬同志也说过类似的话.1983年8月,马齐彬同志在全国党校系统中共党史年会上说:"党史既是属于历史科学的一门学科,又是属于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科学的一门学科,它是这两方面的结合."(《中央党校校刊》第12期第134页)中共党史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党史科学的自身理论建设,即党史科学的科学化、理论化、体系化,而且直接关系到党史研究的实践.因此,笔者不揣谫陋,就上述认识略陈管见,敬祈党史界同仁惠教.  相似文献   

5.
<正> 陈乃圣同志在《东岳论丛》1983年第6期发表了题为《浅议社会主义产品成本的内容》一文,主张"社会主义产品成本既不是c+v,也不是c,而应该是c+v+m".我们对陈乃圣同志的这一观点不敢苟同,特写此文商榷.陈文的主要理由是社会主义产品成本应该以劳动耗费来计量,而不应该以贷币支出来计量,以货币支出来计量,成本的内容是c+v,而以劳动耗费来计量,成本的内容就是c+v+m.其实,以货币支出来计量,还是以劳动耗费来计量,这只是形式,不会改变产品成本的内容.陈乃圣同志之所以主张用劳动耗费来计量产品成本,其内容就是产品价值,其症结在于没有把握住成本耗费的主体,即产品成本耗费于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林凌同志近几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发表了许多论著,这些论著,内容十分广泛。本文试图评论介绍的是城市综合改革这一部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最早论著,是他和蒋一苇同志于1982年联合给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一封《关于在重庆进行综合试点的几点建议》的信(已公开发表)。以后,还陆续发表了《发挥重庆经济中心的作用》(《四川日报》1983年  相似文献   

7.
<正> 陈乃圣同志在《浅议社会主义产品成本内容》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的产品成本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实际成本" (见《东岳论丛》1983年第6期).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大家知道,所谓"商品的实际成本",按照马克思的原话来说就是"商品的实际费用"或"商品的价值".原因是:它们都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资本论》第3卷第33页).  相似文献   

8.
关于《书供》原稿的真伪问题,我在1979年曾写了一篇题为《李秀成书供原稿考辨》(简称《考辨》)与荣孟源同志商榷,刊登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上。还在《考辨》未发表之前,《学术月刊》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罗尔纲先生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简称《注序》)一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评论我和荣先生关于《原稿》真伪问题的讨论。在《原稿》确系李秀成的真迹这个问题上,罗先生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他不同意我所说的“曾国藩对它只有删改,并未撕毁”的论断。他持三点理由就这个问题来和我商榷。本文就是对罗先生“商榷”的再商榷。  相似文献   

9.
《经济研究》1984年第二期刊登了赵惠明同志的《对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的文章,赵文认为不能否定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源于交换的命题。刘佑成同志在《人文杂志》1984年第五期上撰文,提出了与赵文绝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命题是错误的”。但赵刘二人立论的前提却是相同的,即都断定斯密认为分工是  相似文献   

10.
李平心同志于一九五九年在《学术月刊》第六期发表了《论生产力的性质》一文,以后又继续在《学术月刊》和其它报刊发表了一系列论著,他在这些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学术问题。在讨论中既可以发表赞同他的观点,也可以发表不同意他的观点。这本来是学术讨论中的正常现象。谁料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竟对李平心同志扣上种种政治帽子和罪名,对他进行迫害。现在,李平心同志在政治上已经得到平反,对李平心同志在生产力问题的种种政治上的诬陷不实之词应予推倒。但在理论上仍然没有解决,也不宜轻易作出结论,我们希望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继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1991年《社会科学》第6期载孙引同志的《对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公式的探讨》一文,读后颇受启发。文章强调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即Ⅰ(v+m)>Ⅱc,这是正确的,但文章认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公式只有一个,否认有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的另一个公式,即Ⅱ(c+m-m/x)>Ⅰ(v+m/x)也是前提条件的公式,并断言这个公式是有问题的,这一结论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大庆社会科学》2006,(5):60-60
《中国新闻周刊》第38期刊登评论文章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正在发生相当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我在《关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评价问题》)以及《现代西方哲学》一书绪论中,就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和评述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过一些看法。《学术月刊》1983年第4期发表了陶济同志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针对我的《评价问题》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现在我结合对陶文的评论,再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庆泉同志在《“土地级差收益”形态刍议》(见《江汉沦坛》1983年第7期。以下简称《刍议》)一文中,提出了土地级差收益有五种形态的观点。即除《资本论》提出的级差地租第Ⅰ、Ⅱ形态之外,又加上了三种新形态,称之为“第Ⅲ、Ⅳ、Ⅴ形态”。文章的立意,是希望通过这一观点的确立,促进土地经营者对采用新技术和改进经营管理的重视,这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文章的观点和论证却是难以成立的。这里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怎样理解“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双方的共同点和矛盾转化是否同一性的内容?这些问题是有关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问题。1982年第6期《人文杂志》发表了陈世夫同志《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略论有关矛盾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略论》)一文,对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但他的观点我不大同意。这里略陈管见,以求教于陈世夫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6.
本期发表了丁柏传同志的文章《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评价新论》一文。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史学界有关中国民族史上“和亲”问题的论述,特摘发陈育宁同志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的文章《论历史上的和亲》的有关论述,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17.
<正> 陈叔平同志的《巴黎公社与中国》一书最近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他十年来孜孜不倦钻研的成果,不知几易其稿而成的.我一直注视他在这个课题上的努力:1981年拜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晚清时期我国有关公社的报导及评论;1983年又读到比较完整地叙述到公社在中国历史各阶段的反响;1984年再看到综合论述巴黎公社与中国的文章,实际上也只写到十年浩劫前夕,总令我感到著者尚未尽兴发挥,言有未尽.现在出版了盼望已久的这部专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发表了拙作《生产力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以后,我听到两种相反的看法,有些同志赞成我的观点,有些同志不赞成我的观点。《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尹宣明同志的《生产力范畴应包括精神因素》一文,就属于后一种。早在六十年代初,一些同志在同李平心同志进行争论时,就热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看来还要争论下去。下面我仅就精神生产力同物质生产力的关系问题,补充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刊在1983年第5期、1985年第3期和1986年第2期先后发表了李长域同志的三篇探讨“唯物主义方法”的文章。此后陆续收到一些同志的稿件,有的表示赞同和肯定,也有的提出了商榷。现本着“双百”方针的精神,刊登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20.
<正> 自本刊1980年第四期刊载了张经济同志的《希望给武训平反》、第五期又刊载了《关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评论》的文章后,不少读者纷纷来信来稿,对历史人物武训、电影《武训传》及有关的问题,又发表了一些新的见解。现将其主要论点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