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校漂族"指的是大学生毕业后仍居住在学校或学校周围,依靠学校资源生存的一类特殊群体。"校漂族"在融入社会时存在心理适应、经济适应、人际适应等问题,所以应多渠道应对"校漂族"的社会融入问题,包括政府出台政策宏观引导,学校应实行规范化管理,个人实现自我调节等。  相似文献   

2.
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学历社会"的逐步形成,使"校漂族"的人数日渐上升,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1985—2010年在中国期刊网上刊发的关于"校漂族"的所有文章为考察对象,从论文数量、论文级别及学科取向、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题等方面评析了我国"校漂族"研究的总体状况,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与近年流动人口总体规模趋降相反,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在持续上升."老漂族"是近些年来在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形成的新型老年流动群体,同时也是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的特殊群体.本文以"老漂族"城市适应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老漂族"自身适应行为、家庭关系、社区环境、政府政策支持是影响其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其中由户籍地不同导致的"乡—城流动"与"城—城流动"之间异质性更大.基于社会适应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提出重构"老漂族"流入地社会支持网络,"老漂族"自身、家庭、社区和政府之间合作共治,共助"老漂族"更好地适应流入地生活.  相似文献   

4.
《山西老年》2013,(9):12-13
在许多城市,都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从家乡"漂"到儿女身边,有的是为了和儿女团聚,有的是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照看孙儿孙女。这些老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老漂族"。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老漂族"成员会越来越多,正在成为一个日渐被关注的社会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5.
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对"老漂族"进行分类是实现公共治理的重要途径.依据"认知-行为"双维度框架,将其分为完全认同型、继续认同型、认同制约型和认同失败型四类.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老漂族"的类型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完全认同型"和"继续认同型"所占比重较高,"认同制约型"和"认同失败型"所占比重较低;"继续认同型"主要受到家庭禀赋的制约,"认同制约型"和"认同失败型"主要受到个体禀赋和家庭禀赋的共同影响,而社会禀赋对四类"老漂族"都发挥着影响作用;"认同失败型"向"完全认同型"的转变有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两条路径.因此,在"老漂族"的治理中需要遵循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迁移到子女生活的城市,"老漂族"这一群体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近年来,国内关于该群体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社会生活层面,而较少关注其家庭生活方面。基于"代际关系矛盾心境"理论,对生活在都市子代家庭中的"老漂族"群体所面临的代际关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在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背景下,社保制度的"壁垒"和代际间矛盾冲突是导致"老漂族"在子代家庭生活中产生消极心理的主要因素,期望通过政策层面的介入来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进而对"老漂族"及其家庭起到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7.
"傍老族"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有学校、家庭、社会和他们自身等各个方面的根源.要解决好"傍老族"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加强就业指导,要及时给他们断奶,"傍老族"们也要振作精神,走好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8.
"老漂族"异地养老的生存状况堪忧,存在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落实不到位、精神孤独、心理亚健康、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低、社会福利未全面落实且有失公平五方面问题,其生存陷入尴尬、困难、复杂的境地,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养老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建议增强保障供给,完善异地医保结算,缩小收入差距;推广老年关爱工程促进心理健康;增加资金供给和服务供给,减轻"老漂族"经济负担;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优待政策,逐步实现全面公平。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来,迎合小市民的情趣以及格调低下一直是鸳鸯蝴蝶派作家遭受批判的焦点,也是他们所背负的主要罪名.然而,如果深入考察鸳鸯蝴蝶派作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在市民社会中安置自己的人生,鸳鸯蝴蝶派作家才在文化姿态上实现了一系列积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乡村"老漂族"是指因子女流动而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工作)的老人群体。通过山西窑村"老漂族"的个案研究,发现流动带来诸多变迁:时空位移——被迫卷入城市,"核心"转变——土地到儿孙,"拔根"——走与留的矛盾。"漂泊"是这类群体的流动特质,其背后隐射着"老漂族"主体性抗争与自我再造、现代性、城镇化对乡村的席卷以及乡村被动式卷入的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圈地运动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被世人所关注.与我国耕地资源极度匮乏不相称的是大量的耕地被圈占,使本已脆弱的农业失去了发展的根本保障.由于权力的滥用,圈地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由于黑箱操作,圈地成为新贵们一夜暴富的金矿.其结果是农民的生存权被剥夺,社会出现了"三无游民"这一特殊群体.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女强人"现状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地位的提高,一部分女性在社会赋予的机遇面前表现出充分的自主意识,由此,"女强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通过阐述"女强人"的由来、类型以及她们在择偶、婚姻、就业、生育等方面的情况,从社会原因和女性自身的原因分析了现代"女强人"目前的生存状况,进一步说明女性在追求自身解放道路上的"漫漫修远".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失业群体的游民化及其社会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多年累积,大学生失业人员呈现出"群体化"、"游民化"的特征,共同的教育经历、就业挫折和负性的心理感受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群体",他们在承受生活窘困、身心痛苦的同时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失业大学生的应激管理、社会支持、心理疏导体系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产生的压力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各种问题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并且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在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有效地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完善及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 ,文化多元化倾向日益突出 ,这对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而大学生常常是最先感受新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群体 ,他们获取的信息量大而快 ,但他们涉世浅 ,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 ,极易受到社会大环境思潮对其理想、信念、情绪及性格等方面的冲击。针对这些情况 ,本文从七个方面预测了大学生观念发展的趋向 ,同时提出了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志提供了较有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正规金融组织之外的民间非正规金融互助组织——"合会",在乡土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尽管缺乏国家正规金融制度的外在监控,但由于其成员结构不仅蕴含着亲缘性利他的社会生物学基础,而且,乡土社会所具有的"熟人社会"和"不流动性"的结构特征与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等多位一体,构成了坚实的特殊信任,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信任文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结构的论述主要采取的层次和要素分析法,对于今天分析特定历史时期下产生的"三元社会"也一样适用.通过社会结构层次和要素分析法的方式,论述了社会整体结构,得出了考察社会体制与制度是考察社会结构的有效途径,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体制与制度角度论述当前游离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夹心层"即"三元社会",呼唤着新一轮的社会体制与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对厦门大学300名本科生进行有关社会焦虑的问卷调查,并以“风险社会”为研究背景,从认知的视角,考察大学生的社会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社会焦虑主要集中在发展问题、情感问题和物质问题上,且对发展问题表现出普遍焦虑;风险认知对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有显著影响,风险认知越强烈,社会焦虑程度越高;社会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情感焦虑和物质焦虑有显著影响,将先赋性因素作为人生发展决定性因素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情感焦虑和物质焦虑;行为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有显著影响,积极行为应对方式作为一种中介因素能够缓解大学生的社会焦虑。  相似文献   

19.
关注大学生理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高校承担着教育、培养和管理学生的重要职责,所以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加强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现状,提出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权益维护的"三维一体"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学校教育和管理失控、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留守儿童自身进取心不强,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为此,应积极应用“三维”(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留守儿童自身)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