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读李广田的《画廊集》,会使人得到一种静美的感受,这不仅是《画廊集》,也是李广田早期散文(以《画廊集》和《银狐集》为代表)的特色,本文试就李广田早期散文的静美特色作一初步探讨。首先,李广田的早期散文,表现了田园的和平的静美。李广田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故乡、田园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写乡间的人们。”(《画廊  相似文献   

2.
在李广田的散文画廊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乡土散文了。也正是乡土散文的写作,奠定了李广田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尽管它们只是画出了一个“朴野的小天地”(《画廊集·题记》),甚至并不具备怎样鲜明的政治意识,然而却有着耐人品味的审美价值,不仅“把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到纸上”(《杜勃留波夫选集》第2卷第478页),描绘了二三  相似文献   

3.
李广田早期散文集《画廊集》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以小见大,反映了偏安一隅的生活画廊;二是在感情上真挚自然,反映出纯真质朴的田园气息;三是在语言上清新朴野,透露着乡村俗语的生活味道.《画廊集》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一种特别的人间味”.但是,《画廊集》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反映的生活画卷不够广阔,没有正面展示当时的革命斗争,在散文的内容和语言上存在着过于浓重的模仿痕迹等等.  相似文献   

4.
李广田的文学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不仅继续从事多种文学体裁作品的创作,而且朝气蓬勃地活跃在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园地里。在散文领域中,他同样把创作、评论和理论研究集于一身,相辅相成地耕耘着丰沃的艺术土壤。方敬同志说:李广田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可贵的成就,“同时,在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方面,他也做出了贡献,留下值得传诵”的成果(《李广田文学评论选序》)。李广田的散文理论研究成果,在他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5.
真正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萧乾、师陀、林徽因、吴伯箫等为代表的以纯散文创作为宗旨的作家群体。在其发展史上,大公报"文艺副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艺副刊"影响了京派散文的发展形态和变异,形成了京派散文作家队伍和京派散文的创作规范、散文美学,制约了京派散文的文体形式等,没有它,京派散文难以成派。而京派文学之其他刊物如《骆驼草》、《水星》、《文学杂志》等与京派散文同样休戚相关,它们与大公报"文艺副刊"一道共同生成了京派散文,由此系列报刊,大可管窥出京派散文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6.
何其芳一生的散文创作主要结集为《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和《星火集续编》,一般把前两部集子归为前期散文,而把后两部归为后期散文.前期散文以"梦"为刻意营造的意象,而后期散文则闪烁着"星星之火",通过对前后期散文特点的比较,指出"梦"与"星火"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有三个年龄不等、籍贯相异的文学青年,他们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对艺术的真诚,带着二十几岁年青人的一颗充满理想与追求的心先后迈进了汉花园(当初北京大学所在地)。这三位青年就是后来享誉现代文坛的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将大学时代所写的诗,合辑为一本精致的诗集《汉园集》,收入郑振铎主持的“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园集》的出版为三位青年赢得了声誉,从此他们被现代文学史家称为“汉园三诗人”,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新诗史上留下了各自探索和开拓的足迹。其中卞元琳专志诗作,何其芳兼写散文,而李广田的兴趣最广,初吟诗,继发散文、小说,后又尝试文学批评。因卞之琳独守诗坛,所以诗作较何其芳、李广田二人为多。“汉园三诗人”既受惠于西方现代诗,又受惠于中国古典诗歌,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中国新诗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何其芳的早期诗歌,主要指的是一九四○年他在延安时凭记忆默写出亲自编辑成的《预言》诗集中的诗歌。这个诗集基本上包括了他早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中的《燕泥集》,和他自己的《刻意集》中的诗作。这看来是经过他有意筛选的。因为从近来找到的他发在《红砂碛》、《新月月刊》、《西湖文苑》、《新时代月刊》、《文艺月刊》、《华北日报副刊》、《万县民众教育月刊》、《文丛》、《成都社会日报》……等报刊上未被选入《预言》的诗看来,还没有突出的超出《预言》水平的诗篇。  相似文献   

9.
《随想录》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巴金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建国后,特别是新时期涌现出的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随想录》是巴金1978年至1986年间写的散文共150篇,分作五集,即《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巴金说:“这些文字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都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随想录》内容恢弘,  相似文献   

10.
何为同志是当代享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浙江定海人。他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抗战前夕,当时他还是十五岁的中学生,就在著名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路》。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抗日战争期间,何为参加了上海的救亡慰问团,秘密前往皖南新四军总部访问,返回上海后写成散文特写集《青弋江》(一九四○年出版)。解放后,何为在上海、福建长期从事电影工作,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先后出版了《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和报告文学《张高谦》等。“四人帮”覆灭之后,他青春焕发,文思飞涌,写出了许多散文。一九八○年出版了《临窗集》,这是他建国三十年来优秀散文作品的自选集,其中一半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作品。去年又出版了两本集子,《闽居纪程》是作者迁居福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40年代正式执笔散文创作,奇迹般地饮誉文坛。他的《雅舍小品》至今发行50余版,居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又出版了《雅舍小品》的“续集”、“三集”、“四集”、“合集”及《清华八年》、《秋室杂文》、《槐园梦忆》、《雅舍谈吃》等10多册,构建了一个恢宏辽阔的散文艺术世界,使梁实秋当之无愧地成为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梁实秋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开手,致力于散文创作,一生写下了《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杂文遗集》等作品,形成了他散文的“清新朴素、简洁自然的独特风格”.他的散文摒粉饰、去藻绘、写真情,“意在表现自己”;他的散文重构思,善传情,富诗意,委婉、细腻、精致.  相似文献   

13.
刘白羽是我国当今散文大家之一。在他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五十周年的今天,总结他在新时期十年的创作新经验,无论对他本人的创作,还是时繁荣我国散文创作,都是极有意义的。 在祖国进入新时期的大飞跃中,刘白羽也开拓了自己散文创作的新历程。正如他自己所说:“难忘的一九七六年到来了,那些积聚的形象,象火一样一触而发,我意想不到地写出《巍巍太行山》;而后又写了《昆仑山的太阳》、《樱海情思》、《罗马》、《翡冷翠》;最近又写了《翡翠城》,《海上日出》。我走向散文创作一段新的历程。”十年间,他出版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三个散文集。还写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记朱德同志》。另外还有多篇散文散见于  相似文献   

14.
“贮满春那一种诗意”的《绿》──试析朱自清《绿》的诗意特征邓宏艺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风格纯正朴实,笔法漂亮缤密,在其时文坛上独树一帜,广有影响.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散文重要》收集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笔谈散文》,也收集在他的((小花朵集》。这篇谈“散文重要”的文章,本身便是一篇言简意明清新朴素的散文。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就散文的重要性,散文的特点,写散文不难,散文是其他文学作品的基础等等几个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是我国文艺宝库中一部宏伟的历史散文巨著。它的基本内容,是记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谋臣策士和纵横家的事迹,而重点记录了纵横家饰言巧辩的说辞。这就使它在先秦历史散文中,以言辞“辩丽恣肆”与“敷张扬厉”而独树一帜。历代文人学者对《战国策》的语言曾给予高度评价。宋人李文叔在《战国策后》里赞许它“文辞骎骎乎上薄六经,下绝来世”。明人李梦阳在《空同集.刻战国策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的说法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语体"散文或象征主义散文诗的源头,尽管称高长虹为"散文诗集的开先河者"与事实不符,却完全可以称他为开创者之一。通过比较《朝花夕拾》和《土仪》的写作、发表、结集出版情况可以知道,如果《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闲话风"的创作潮流的说法属实,那么开创现代散文"闲话风"创作潮流的系列文章应该是高长虹的《土仪》而不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相似文献   

18.
《爱国学者顾炎武》是一篇传记性散文,最初发表于一九六二年二月七日《人民日报》,后收入《学习集》。《学习集》所收辑的文章,包括了作者从一九六一年八月到一九六二年八月“所写的和讲的一些东西,时间是一整年”(《学习集·自序》)。同时收入这个集子的传记散文,还有《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史学家万斯同》等。文章共二十四个自然节,可分前后两大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三十年代前期的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是卞之琳新诗创作的旺盛期。除《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汉园集》(1936,与何其芳、李广田合集)、《慰劳信集》(1940)外,1942年出版的《十年诗草》,他自称是他三十年代的“诗总集”了,收诗仅75首,可见其选诗之谨严。他的三十年代诗,以全面抗战开始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本文只就卞之琳三十年代前期(1930——1937)的新诗创作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0.
《刻意集》与《还乡杂记》在何其芳较为漫长的散文创作历程中无疑占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这不仅因为这两本集子既带有他前期散文集《画梦录》那种疏离现实、迷恋自我的特点,又在某种程度上流露出他后期散文集《星火集》所具有的参与社会、向往革命的思想意向;更重要的在于这两本集子集中展示了处于人生转折期的作者所特有的那极为复杂矛盾、深奥玄秘的心理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作者的散文创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双重变奏的内在心理依据。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何其芳的《刻意集》与《还乡杂记》,必然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