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汉语中的"侪"、"辈"、"属"、"曹"、"等"是用来表示复数的,但不能把它们看做代词的复数形式.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相同、相近的词汇意义,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特别是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2.
"发奋"与"发愤"是一对读音相同,意义相近的词。二者皆为动词,都有"努力向上"的意思,而且搭配的词语也相同或相近,如"发愤学习"可作"发奋学习","发奋图强"也可作"发愤图强"。但"发奋"  相似文献   

3.
"以及"和"及其"两个词语在写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它们都含有"和,与"等意思,虽同为连词,但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也不尽相同。连词"以及"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相似文献   

4.
"简单"和"简朴"都是形容词,都有"不复杂"的意思,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却有很大的区别。"简单"是指"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的意思,可广泛用于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适用范围大,如"内容简单"、"情节简单"等;也可重叠为"简简单单","简朴"是"简单朴素"的意思,主要用于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事物,适用范围小,如"生活简朴"等,且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自诞生以来,在社会上已是风生水起.它帮人们寻亲找友、助社会网络反腐、倡导社会道德;但同时,由于使用不当,它也侵犯了人们的隐私、伤害了无辜,甚至成了杀人的帮凶."人肉搜索"的"正"与"邪"轮番上演.  相似文献   

6.
"物"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物"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的生命家园,人和"物"之间有一种原始的本原关系.但随着对象性思维的发展,人与"物"的天然关系被破坏了,人和"物"无家可归.因此,他们提出要看护"物",维护"物"的圆满自足,让"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在世俗的功利活动中,"物"的物性消失不见了,只有在艺术作品中,"物"才能得到看护,才能成为"纯粹之物",秉有它的全部光辉与尊严,拥有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史上,先后使用"譬"、"比"、"喻"等词语来指称比喻这一修辞格.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词语之间还存在着显著区别.自战国至东汉,它们的意义分别发生变化,并且在"比喻、比方"的意义上逐步接近.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三个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并勾勒出其各自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桃园结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把结拜兄弟的情义渲染到了极致。但历史往往是悲剧性的,刘、关、张等以"义"为重,同时又被"义"所封闭,他们以"情"和"义"为出发点,却换来了失败的的结果。所以说,桃园之义深挚但不博大,它令人感动,也令人叹息。但桃园结义的平等精神和凝聚力超越了世俗功利,赢得了后世的无限敬仰与崇拜。"桃园结义"与"干大事"的政治抱负密切相连,对于民间秘密社会尤具诱惑力,刘、关、张可以说是秘密社会的精神偶像,秘密社会对兄弟之义的强调甚至到了严酷的地步,这也可从桃园结义的褊狭性中找到一点源头。  相似文献   

9.
"全"和"都"的语义演变历程具有相似性,但也有一些不同表现,因而两者在总括方式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总括共性主要体现在总括对象的范围、主观性以及加强总括对象与谓语的联系三方面;总括差异在于"全"的总括功能采取"一体化"的方式,出现在与谓语发生关系之前,"都"的总括功能采取"加合"的方式,发生在总括对象与谓语发生关系之后...  相似文献   

10.
"今"和"令"     
"今"和"令"相遇了。"今" 说:"都说我们相像,今天遇见了你,我发现我们确实有点像。" "令"说:"我比你多一点。" "今"说:"是呀,你比我多一点。但小马虎经常把我写成你:'今生'写成'令生','今朝'写成'令朝'。" "令"说:"是呀!那次我与'法'作伴(法令),被他写成了'法今',从人  相似文献   

11.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12.
<关雎>中"流"、"采"、"芼",通常的注释是:流,求取;采,采摘;笔,择取.但"流"、"笔"的释义与它们的本义相差较远,这其问有一个多重引申的过程,而这种引中源于<关雎>本身是一个多层象喻的系统.  相似文献   

13.
常宁方言中,虚词"呱"、"哒"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其用法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但又不完全相同,它们能够表达"了"不能表达的意义.其分布也很有特色,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呱"、"哒"是常宁话的主要体助词,它们用于动词后可帮助动词表达丰富的时态.  相似文献   

14.
释"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靓"本是一方言词和古语词,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曾一度消失.当今普通话中"靓"字的风行主要是吸收了粤方言中的"靓"(liang)的用法,同时因字形相同,也激活了古语词"靓"(jing)的一部分词义.  相似文献   

15.
"仁"与"礼"是孔子治理社会的终极目标,孔子在大讲仁义礼智的同时,也主张国家有适当的"武备",以"兵"来捍卫"礼".以礼为目标,孔子重视军事,但不好战,主张珍惜民力、严肃对待战争.因此他的军事思想处处彰显了"礼"的影子.孔子的这种"礼""兵"并行的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虽然缺乏知识论传统,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知识论思想。张载关于"见闻之知"的思想涉及一系列与知识论有关的问题,如外物、认识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等问题,但是张载又从物我对立的伦理角度贬低"见闻之知"转而倡导物我合一的"德性所知",提出从"见闻之知"进展到"德性所知"的修养工夫,并探讨了与"德性所知"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转语"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时期的杨雄,创建并运用"转语"的方法,研究汉语古今字词和共通语与方言字词之间词义上的共通关系。其内容包括"形转"、"音转"和"义转"三大部分。但后来学者因受宋元"古音转注"说的影响,将"转语"的内涵缩小在"音转"的狭窄范围,并且无限夸大"音转"在词义研究中的功能和作用,致使"转语"从科学而步入唯心主义的伪科学陷阱。  相似文献   

18.
将"言"、"语"二字置于先秦这一语言发展的断代进行穷尽式考察,分析了"言"、"语"在先秦时期的主要区别,认为"言"、"语"作名词时,两者都有俗语、谚语、名言之义;在表示言论、话语时,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在表示相互约定的话这一意义时,"语"不可以代替"言"的意义;在作动词时,其语法功能和词义则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9.
汉儒称"儒学"为"儒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这个概念,不见于先秦典籍,为汉儒所独创.汉儒创造这个概念,用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或日"儒家的学说",但汉儒又用先秦已有的"儒术"这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汉儒为什么称"儒学"为"儒术",以至于兼用这两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文章藉梳理"儒学"、"儒术"概念之衍变历史以说明这个问题,并认为,在汉代,"术"化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由重"道"转向重"术",是时代对儒家的要求,汉儒之所以称"儒学"为"儒术",与这一时代要求有密切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He is anxious to teach"与"He is difficult to teach"之比较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 is anxious to teach"与"He is difficult to teach"中"he"的位置一致,但其论旨角色不同,"he"在前句中是施事,但在后句中是受事.乔姆斯基中的"标准理论"以及玻尔马特"非宾格动词假设"理论和"普遍联系假设"理论对此现象进行了阐释.其中玻尔马特之"非宾格动词假设"理论对此及其他相关现象更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