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恶搞文化”从娱乐狂欢到解构反抗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搞”是近年来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与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后现代精神的反抗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本文试从审美文化视角,首先对恶搞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背景进行分析,进而论证其对话语权归属的分流作用,最后揭示其解构主义运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让网络传播具有传播时间、传播地点的随意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范围的无限性等特点。这种传播方式和模式的变革,让传播现象由于道德约束力的下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网络恶搞,正是在这样的传播空间滋生并快速蔓延的,其传播范围广泛,对社会道德体系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后现代哲学视角看,“网络恶搞”不是偶然的,不会因为网民的欢呼而被每个人所接受,也不会因为网民的厌恶而消失。在今日,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网络,成为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恶搞”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也成为一种潮流。这实际上反映了哲学的现代性向后现代的转向。对待“网络恶搞”态度就是对待后现代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网络恶搞已成为年轻一族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冷视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注重仪式抵抗,张扬自我;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远离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其宿命的归属只能是或趋向商业化,或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最终被收编的态势。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进行观照,屌丝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自有特殊的话语环境和文化归路。  相似文献   

7.
以恶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符号学意义。具体而言,即研究符号运作背后以何种符号思维推动并以什么符号工具实现符号运作过程。将恶搞与狂欢化理论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三个层面存在相似性,从而提出狂欢化符号思维是恶搞符号运作背后的驱动力量;通过对具体恶搞文本中符号片面化、符号降解和伴随文本三种符号工具的分析,例证狂欢化符号思维这一隐含的社会文化规约是如何驱动恶搞符号运作过程的。恶搞文化现象的符号学意义在于,在后现代主义观照下,以“狂欢化”符号思维主导的恶搞符号运作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等外显表达层面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是在解构颠覆既定世界,重构新的意义世界,它隐含着对新生、创新、变革和多元化的憧憬。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传播具有“无知之幕”的特征。在网络政治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政治传播技术、网络政治传播规律、网络政治传播理性、网络政治传播认知、网络政治传播效果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无知。网络政治传播的“无知之幕”存在着难以预判的政治风险,夸大网络政治传播的政治功能,无视网络政治传播的风险,既破坏了网络政治传播秩序,又破坏了现实政治传播秩序,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解决“无知之幕”带来的风险,需要遵循客观性、真实性、多元性和常识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角色变异:网络传播挑战“把关人”权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末期兴起的网络传播,使大众传播的“把关人”权利受到严峻挑战。“把关人”已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与控制信息向多元角色转换,成为集传播与接受、调整与变革为一体的新型网络信息调控。网络传播“把关人”的角色定位,是21世纪新闻传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恶搞文化风之所以盛行,与滋养它的土壤因素,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大气候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也与制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思想观念、制作目的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网络恶搞行为的价值是:它满足了部分人群的精神需求;是社会和谐与安定的滑润剂;释放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使国民快乐指数增值;也是年轻人对传统或者主流艺术的另类挑战。  相似文献   

11.
恶搞是当前十分流行的网络文化。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12.
媒体恶搞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大陆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恶搞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戏仿、拼贴、反讽、恶俗化为手段,使传播信息获得意义的新质。由于其自身的繁殖特点,恶搞一方面得以迅速蔓延,一方面亦难以为继,必然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3.
甲骨卜辞信息传播模式有其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大多数甲骨卜辞体现出信息传播直线模式,贞人将预测的信息单向直线式传播给时王;二是甲骨卜辞只有部分卜辞体现了信息传播循环互动模式,贞人与时王各自预测结果的交流互通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14.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国民党宣传新思潮的重要理论刊物,积极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成为五四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阵地。在梳理了该刊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介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及其变化原因后,并对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局限性和历史贡献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电视在体育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由此形成了特殊的媒介话语权。文章以电视体育传播为例,分析了媒介话语权的两个基本层次:信息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与信息内容所能发生的现实作用,认为电视体育传播的话语权主要来源于传播变形及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传播中媒介话语权的异化及预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信息的急剧膨胀,使广告传播效果研究越来越成为广告传播过程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受众地位分析是此研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主客体关系着眼,提出确立受众在当前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定位观点,以及确定广告受众主体地位的措施建议,这对促进并提高广告传播效果以及研究广告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任务型组织的提出,是关于组织范式探索的一个理论尝试。任务型组织的提出既有历史依据,又有现实缘由;同时,又是理论发展与学术探究的多重结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待任务型组织的研究,可以发现它的学术价值以及当今学术传播的一些新动向。任务型组织的学术价值就具体体现为:形成学术话语、建构组织范式与引导组织重构。  相似文献   

18.
论科技传播新技术——数据挖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迅速增加,要把大量的科学信息变成为知识,迫切需要能从大量的科学数据信息中发现知识的有效方法。面对这一挑战,网络信息挖掘(Web Mining)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的特性、分类、流程以及目前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的巨大平台,同时也为虚假科学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特别是热点事件中虚假的科学信息容易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并造成恶劣影响.我国目前有关媒体传播科学信息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各大部门法之中,规制范围主要集中在网络传播领域,监管手段主要是事前的资格准入审批和事后法律责任的追究,忽视了对科学信息传播过程的规制.因此,在科学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对媒体施以必要的法律原则,予以规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大学学报肩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使命。通过对影响传播效果诸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拓宽传播领域、增强传播有效性实现途径,即在办刊观念、编辑内容、传播手段和渠道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