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 2 0世纪 60年代在西方诞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范式。由于缺乏相应的女权运动背景 ,直到 80年代我国才开始输入这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回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的 2 0年历程 ,主要表现为两大阶段 :横向移植时期 ,着重于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介绍与研究 ;垂直改造时期 ,着重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
3.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把丰富的文学理论引入本科生的英美文学课堂是教学改革上的一次有语专业课堂,教师引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激发学生自觉地探寻自我,和探索健康的两性关系模式有着重要作用.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及运用方面谈论,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列-以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为例,阐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课堂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九十年代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女权主义批评体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批评的视域相对缩小,基本上集中于女性文学;二是从西方现代多元化理论的运用上寻求突破。究其成因在于时代、社会、文学及批评多方面的友展以及创作和批评主体构成的变化。女权主义批评因此进入了一个迥异于八十年代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在走出传统、成为话语主持、体现审美启蒙、遭遇威胁四个方面凸显了自身的基本性质、特点,极具重要性。人的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标志,并将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英美儿童文学批评在 2 0世纪 70年代兴起 ,它受到了诸多文学批评方法的影响 ,其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深刻地影响了英美儿童文学的阅读与创作。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影响 :对西方女性主义作品的重读以发现新的解读方法与含义 ;对传统文学史的修正以发现被埋没的作家作品并改写对女性歧视 ;给儿童文学批评新的定向 ,审视西方文化传统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英美新批评并非只有美学的观点,没有历史的维度,只不过其论域中的"历史"是形式化或文本化了的历史,是形式视阈中窥见和拼接的历史。新批评对文学语言形式的关注,彰显了文学的自律性一面,纠偏了庸俗社会学文学研究的历史实证主义面相,然而却矫枉过正,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庸俗社会学研究混为一谈,不仅强调形式对于社会历史具有自足性,而且申明从文本中抽离出来和还原回去的形式对于文学的第一性,终究只是一种否定了社会历史对文学形式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学形式是社会历史综合作用的产物的唯心论。不仅如此,新批评的文论观由于认为文学的功能不是揭示社会历史的问题,相反社会历史的问题都在文学的形式中获得了最终的解决,因此沦为一种意在屏蔽和调和社会矛盾的自由主义保守文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对苏联文学批评的接受,恶化和助长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工具论倾向。许多文学批评工作者狭隘地理解"革命文学"的理论性质,片面夸大"革命文学"的社会功能,忽视文学的艺术审美属性而强调"文学工具论"。同时,中国文学批评也常用简单粗暴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对待文艺中的思想问题和是非问题,即用政治式的宣判来解决文学问题,或用政治话语来代替文学的审美分析,从政治的角度来对文学作品进行价值评价。苏联文学批评之所以会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工具论产生影响,其一是因为苏联文学批评中原本就存在工具论思想,其二是因为中国接受苏联文学批评时的功利立场。  相似文献   

9.
中、英女性文学及其女权主义文学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把中国的女性文学和已有定论的英国女权主义文学(及其女性文学)作划阶段对比、比较,提出三个观点:1.女权主义文学应按照女权主义的发展历史划分为政治女权主义文学和文化女权主义文学;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政治女权主义文学,新时期以来又产生了文化女权主义文学;3.“女性主义”是个语焉不详的名称,不足以说明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宋庆龄的妇女思想经历了从女权主义到三民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宋庆龄逐渐在革命实践中放弃了女权主义,转而将妇女解放问题纳入民族革命的一部分。宋庆龄的革命历程是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的一个缩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女权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走向。在民族革命成为社会主流话语的近代中国,女权主义必然被介入民族主义,从而被边缘化,这同时也为妇女解放找到了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文论研究颇似泡沫经济,其最大特点是变幻不定。而文学则不然,它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前进。例如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法国的确是现代派文学的发源地,但这并不妨碍现实主义在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进行精要的概述和评说.首先在宏观上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演变作简要回顾,然后以几个内在相通的显著特征--注重文本形式、偏向内在心理、探求读者接受、突出文化批判等为视角,对20世纪西方文论作梳理归纳,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进行富有创见的点评与剖析.本文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历史叙事的手法,注重各流派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历史影响,力求以通俗的语言勾勒出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清晰历史脉络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五四"、新中国、新时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80年代之后借助改革开放真正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改革,从而准确为中国批评在世界批评格局、民族批评发展传统和现代社会中定位,明确中国批评发展思路,认清现代批评发展趋向:一方面朝"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形势下,以"双百"为指针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传播技术革新和传播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播从工具属性向功能主体属性转变,影响了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文学存在方式、文学接受方式及文学的评价标准。文学批评的传播学范式更加突显了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在场性",开启了一种探索文学意义及价值生成的大门,其所关注的关系性思维不仅能发现文学研究中许多被遮蔽的问题,拓宽原有文学研究范式所无法深入的领域,也为区域性文学批评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阐释模式和价值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5.
庞德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一位领军人物,也是英美批评界颇具争议的一位诗人。文章从认知历史主义视阈分析庞德在英美的批评史,概述英美文学界对庞德的诗歌、诗歌理论、诗歌翻译等的批评,并阐释庞德及批评者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主体的具身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认知共性及其认知差异等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避免因“晕轮效应”产生的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半叶,在生命科学的推动下,达尔文提出的经典的物种进化理论变得更加丰富,作为生命科学的统一理论,它的地位也更加牢固。其影响所及,不但见于进化生物学、进化心理学、进化社会学、进化人类学等新兴学科,还进入人文学学科,出现了以达尔文名字命名的文学批评思潮,即文学达尔文主义。文学达尔文主义诞生于1990年代,是文学研究者突破后结构主义以降的理论框架,向科学与实证回归的尝试之一。这一流派试图在文学研究中重新引入达尔文进化论,并建立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其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关系,以及提出的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文化知识谱系都在进行深刻的现代性转型的背景下,20世纪中国现代历史剧的批评话语力图倡导剧作家们借用"话剧"这一现代戏剧样式,以一种宏伟的历史叙述艺术性地再现民族历史,实现历史剧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纯文学”观取代“杂文学”观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纯文学”观在与“杂文学”观的冲突中日益彰显;“五四”前后,“杂文学”观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猛烈的冲击,“纯文学”观的权威地位在学术界初步确立,但仍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特征;20年代末尤其30年代,“纯文学”观才被学术界完全接受,进而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德礼 《南都学坛》2002,22(1):50-55
回顾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曲折发展的历史 ,繁荣新世纪文学批评 ,一是要寻求批评的学理化 ,希望批评家在中西文化的交融、整合中加强自身批评原理的建构 ,保持批评话语的独立规范 ,力避批评的传媒化 ;二是要提倡批评的多样化 ,在批评方法、批评家类型、批评声音、批评文体等不同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多姿多彩 ;三是力戒批评的意气化 ,希望批评家挣脱名缰利锁 ,排除怨恨心理 ,以平常心态对待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大体经过了两个历史阶段,即50年代的草创期和新时期以来的探索期。这两个历史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文学史书写的现代性追求和规范,前者体现了"学科"规范,后者体现了有限度的"学理"规范。文学史的书写呼唤着新的现代性理念,那就是建立新的历史观念,新的文学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