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一、学术品格的丧失与学术危机 学术曾经以其独特的品格在大众的心目中树立了高尚的形象.仅仅是"学术"这一字眼,就令人肃然起敬.在人们心目中,学术之品格与理性、自由、独立、纯洁、高尚、求实精神等字眼,往往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2.
田彤 《广东社会科学》2005,3(4):114-121
学者的魅力来自人格独立与学术品格的独立。陈序经是一位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学者。他崇尚学术自由,主张“为学问而求学问”。这种学术品格能够使他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误区。在匈奴史、东南亚古史研究中,放弃文化不可分论,承认文化可分论。这是他之所以放弃全盘西化论的根本原因。学术品格的独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偏执的心理与价值取向,这曾使他极端而执拗地为全盘西化辩护。  相似文献   

3.
胡志斌 《学术界》2012,(11):137-146,285
学术精神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和导向,是学者独立、自由、求真、创新等学术品格的表达。学术精神的彰显既需要学者正当地行使学术权利,包括秉持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规避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等。同时,也有赖于国家或管理者在学术资源、学术政策与法律等外部条件上予以合理设计和有力支撑。外部条件中的权力因素与学术资源有限性的叠加,使得学术权利的行使不仅具有依附性,而且还充满竞争性。由于学术自律和他律的不足和失控,当下的学术研究有了浮躁、功利、失范、不端等学术精神异化的心理和行为表征,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法理的角度解析,管理者学术权力行政化、利益化是学术精神异化的外在趋导因素;学者学术权利功利化、亲权力化是学术精神异化的内在驱动因素。因此,基于学术法治的内在要求,应当对学术权力和学术权利的行使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研究者认为,元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诗学没有成就,原因是元代学术环境不好,元代尚武轻文,学术不昌明,没有文化。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有很大偏差。元代诗学发展的学术环境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有三个方面:第一,"文倡于下"的文坛特点,这是认识元代很多问题的关键;第二,元代文人建立了新的大一统观念,一方面是中原文化远被四夷;另一方面,是中原对四夷文化的接受,这使得元代的学术与文化都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点,这种特点,即所谓大元气象;第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元政府在文化上无所作为,既无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也无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强力干预,元人的文化和文学活动,都是自为自在的,也是自主的,元代文化是在一种自在状态下发展的。元代特殊的学术环境,决定了元代诗学独特的学术品格。元代诗学的学术品格,大致可从三个方面认识:其一,多元性与包容性;其二,圆融性与通达性;其三,既尚思理又重法度。这些品格都为元前之宋、元后之明清所缺少。元代是一个环境宽松的时代,是思想和言论都很自由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诗学必然是有价值的;元代特殊的学术环境使得元代诗学具有独特的学术品格。放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来看,这些品格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5.
对学术评价问题多年来存在量化评价与非量化评价的争论。学术或学术作品作为一种公共品,为了对弥补其成本或激励学者从事学术活动,度量其贡献一直是人们的愿望并常常付诸行动。评价系统的选择、评价系统本身的运作由于受制于执行者的目标不同、代理问题等原因,并非总是可以得出人们设想的有效结果。在中国,量化考核体制是学术发展的结果以及行政目标影响下的结果。这同时也造成了国有资金支持下的评价系统寻租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学术自由是不少学者毕生追求和维护的理想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在王国维纪念碑碑文中写下“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 ,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这一不朽名句 ,所表达的正是对学术自由之赞扬与向往。学者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学术自由 ,除因为学术自由是学者从事学术活动、探究客观真理的必要条件与保障外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 ,学术自由还是学术活动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的民族学术正遭遇安全危机。由于学者们自身失当的学术行为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术语言、话语、资源、方式等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遗忘、遗弃,本土学术被西方学术侵蚀、殖民和置换,并遭遇严重的生态与生存危机。学术安全问题产生的诱因在于作为文化精英的学者在学术上的全面失语,这些失语行为和安全问题包括学术语言、学术话语、思维模式、写作范式、学术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又在整体上导致和加重了民族学术安全问题。学者的学术失语与文化大众的失语一起,共同引发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要捍卫中国的学术安全与文化安全,必须着手推进中国学术的中国化。捍卫中国学术安全,不仅是对自身民族文化、学术负责,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类文化、学术承担责任,因而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清末到五四,中国的学术思潮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学术领袖的变更:留美归国的胡适等人迅速崛起,取代了尚处盛年的严复、梁启超等人。胡适主张考订史料、“小心求证”,代表了一种新的“学术美德”,与近代欧美史学强调“如实直书”、科学治史的发展相类,同时又衔接和重振了乾嘉学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由是五四注重“考订”的学风取代了清末热衷“通论”的风气。五四时期学者之治学生涯,受此学术风气之影响。他们向这一风气看齐,展现为人所认可的“学术美德”,扮演合乎期望的“学者角色”。但“学者角色”有内外两个方面:一个学者之内在性格,与人所期望的角色并不一定符合,学者的学术生涯由此会产生明显的变更。晚清、五四学人处于中国学术的成长期,他们所展现的“学术美德”和扮演的“学者角色”,展现了学者个人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与时代风气之间的一种辩证和复杂的内、外互动之关系。  相似文献   

9.
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学术管理对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学术失范、不端乃至学术腐败的事件不断出现,其中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学术评价过度症。学术规范建设方面的问题只是学术不端事件增多中很次要的原因。人们面对学术不端现象而见惯不怪,一方面意味着学术不端已经成为非常普遍、非常严重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们面对学术不端现象已近乎无可奈何。导致学术不端的原因包括社会、管理界、学者自身等方面。治理学术不端也必须全社会、管理界、学者自身一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主编的话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将一份综合性社科杂志的论文转载率和它在前沿学者心目中的学术声誉统一起来,以达致双赢兼得之局?根据现行的学术杂志评价渠道,这也许是一个很难做到的“理想”状态,因为转载率和学术声誉在许多情况下确实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矛盾。比如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1.
钱念孙 《云梦学刊》2011,32(4):9-10
"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这个论题很好,可说抓住了何为学术大师及学术大师作用的一个关键之点。在我看来,堪称学术大师者,其成果应能推动当代学术发展;也就是说,是否参与乃至引领当代学术建构,是衡量学术大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粗略分之,学者、专家、名家、大师,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文社科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每年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学术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级别的评奖组织也评出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为我国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功利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在学术界逐渐蔓延,学术道德沦丧,学术风气败坏,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纯洁与发展,影响了学术工作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被称为"学术腐败"或"败学症".  相似文献   

13.
在东汉中后期的知识群体中,普遍流行着一种尚通意趣,博学多通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品格,贵通尚博成为一代之时尚。在尚通意趣的影响下,汉晋间的学术风气逐渐呈现出由繁琐拘泥转向清通简要的发展趋势,汉晋学者之学术取径、治学方法和学术目的皆因此而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尚通意趣是汉晋学风转移之关键,向上结束了汉代的经学,向下开启了魏晋玄学。  相似文献   

14.
学者的精神     
什么是学者?这是一个难以精确界定的概念,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大凡舞文弄墨之人都可归为学者行列。在学界中,有学者、学家、大家和大师之分,这些概念的区别仅在于从业时间、学术成果、学术地位上的些微差异,归根结底都是学者,都是做学问的人或者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学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术一词的考证分析,提出学者应该有从事纯正学术的道德自律,而不应该以学术为谋取私利的手段,不应该做违背学术规范的“喻利之小人”。“正其学于先”,即学者先要端正从事学术的方向和目的;“慎其术于后”,即学者的治学之方应遵守具体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6.
李强:我们今天谈谈学术圈里的一点事儿。所要谈的事儿可能有点不大光彩。大家可能也都知道,前些日子媒体披露了北京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写了一本32万字的书,当中有10万字是抄的人家国外学者的。这件事被曝光之后,一片哗然,学者们也是一片批评之声。网上的问题也特别多,我们首先有一个网友的问题要问学术批评网的掌门人杨玉圣老师:现在弄虚作假这样的学术丑闻被揭出来的越来越多,您也列举了一系列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名字,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等。这个事有这么严重吗?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学术失范和学风不正的严重问题,是我国社会科学战线最突出的时期。在历史上,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都有着严格的学术文化,学术规范,学风正气,学人辈出。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但是,我们的学术成果所体现的思想创新性含量和创新性含量是低的,其具体的表现主要在于:一是重复性成果多,创新性成果少。二是学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数量,而不要质量。三是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四是缺乏学术品格和学人精神,缺乏干社会科学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等。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王宗炎、郑天挺三位先生的三句话从不同角度谈到了学术问题:一是学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二是独立思考和学术批评是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三是学者应该有社会担当,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成为学者的当然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一理想,这是个让人激动,使人兴奋,促人前进的美好字眼;同时,也是个被某些人用五颜六色的笔墨涂抹得变了形的字眼。正因为这样,当人们谈论起这个字眼时,总是褒贬各异。特别在文学领域中,情况尤为复杂:历来赞者誉之,反者毁之。近几年来,在恢复和发扬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情况下,在某些搞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同志的心目中,似乎理想是同他们所排斥或不怎么欣赏的浪漫主义和“两结合”创作方法串在一起的。他们认为我国文学作品中曾经一度出现的虚假现象,胡编乱造,空喊口号,脱离现实生活,去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英雄人物等等,都同它有着直接关联。甚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术一词的考证分析,提出学者应该有从事纯正学术的道德自律,而不应该以学术为谋取私利的手段,不应该做违背学术规范的"喻利之小人"."正其学于先",即学者先要端正从事学术的方向和目的;"慎其术于后",即学者的治学之方应遵守具体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