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正在我国农村发生着的深刻人口变动.这一变动已经或者将会给农村人口控制带来什么影响?我国农业人口转移与农村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关系如何?本文主要根据我们在上海郊区农村所作的有关调查,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个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本文想通过对辽宁小城镇地区农业人口非农化与农村人口城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如何使农村人口城镇化更好地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尚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人口城市化一直是我国社会学界、人口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两种途径,即就地转移和迁移转移,分别对应于两种城市化模式,即就地城市化(又称农村城镇化)和迁移城市化。但在现实中两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例如,在大城市的郊区、小城镇或农村地区,可能同时是人口迁入地又是农村城镇化地区,同时存在迁移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情况,只是可能有主次之分。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应忽视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转移…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有限、现代生产方式的日益应用,农村人口流动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压力逐渐变大的问题。因此,有关农村人口经济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结合具体案例对农村革命老区  相似文献   

5.
在生产力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新形势下 ,东部发达地区应高度重视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论文以农村生产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上海市郊区为例 ,对与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出近年来上海郊区农村社会经济包括城市化虽已取得很大发展 ,但城市化仍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城镇的人口规模偏小、“分散式集聚”等矛盾也比较突出。论文提出了加速上海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目标 ,并对其可行性作了论证。在此基础上 ,还对近期迅速推进农村城市化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6.
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农村发生的一场深刻的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们在江浙一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一些调查,深感这一变革的迅猛。 一、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的现代化,而劳动力结构的现  相似文献   

7.
城市郊区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工业经济转变中,作为传统的农村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冲突最为直接和最为激烈的地区,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变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利用城市化社会变迁的一般理论,在对兰州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郊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郊区出现的途径,土地资源的转化模式,城市化社会制度变迁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郊区人口的构成、流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威海市是山东省郊区人口比重最大、城市人口比重最小的一个县级小城市。1981年底,全市总人口20.6万人,其中郊区人口16.1万人,占人口的78%;城市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22%。近年来,威海市郊区人口的劳动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逐渐转化成了非农业人口。威海市农业人口的转化为什么这么迅速?这里是通过哪些具体途径进行转化的?将来的发展趋势怎样?最近,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与城镇农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城镇标准的改变和“市管县”、“镇带村”、“整县改市”等方案的实施,使我国城镇化产生和加强了两种特有的重要现象:一是农村城镇化,农村地区城镇迅速扩张,即所谓小城镇道路使农村城镇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城镇农村化,即大量的农业人口或村委会人口被划入城镇“版图”,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人口文化素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文化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该国家或地区科技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甘肃地处我国西北部,远离海岸,多山多高原,交通不便,是我们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的省份之一.较差的自然条件、较低的文化素质、较封闭的生活环境,共同形成了该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已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人口发展共同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源泉,人口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特征进行探讨及对北京市郊区来广营乡的实地调研,对都市化农业在我国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这对我国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运用Spearman双变量等级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就中心城市郊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 二战以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战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在这些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就业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小城镇、甚至更远的农村地区转移,称之为逆城市化。无论是郊区化还是逆城市化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城市外围部分的人口增长相对地或绝  相似文献   

13.
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了城市人口“回归”的特殊人口现象,即大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纷纷迁往郊区和中小城镇,甚至回到原来祖居的乡村。本文试对其原因以及我国的城市化,作点初步讨论。城市人口“回归”及其原因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聚集,造成城市人口过度膨胀。这不仅影响到粮食、副食品等的供应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使一部分城市人口渗透到郊区、中小城镇和农村中来,成为“回归”人口。本来,城市的兴起,一开始是以工业和农业分离为特征的,即以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离为特征的。但是,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化人口又出现了“逆过程”。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大批破产的农民拥入城市,大量  相似文献   

14.
人口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也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行为的主体。马克思指出,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可见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要素,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承担者。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加速我国四化建设的步伐,不能不考虑人口这个主体要素;进行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样也不能不考虑人口这个生产关系的具体承担者;为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更不能不考虑人口这个主体要素,特别是这个主体要素同科技革命相适应的方面——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口安全的视野研究农业女性化现象。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直接原因,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内在原因,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女性劳动力人力资本处于劣势是农业女性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农业女性化现象产生以下重要的人口安全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中女性居多,不利于农业发展;二是农村人口素质普遍降低,不利于农村发展;三是女性人口的安全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农村婚姻破裂和老人失养现象增多,不利于家庭稳定与和谐。为此,要以社会风险的理念和整体的思路治理农业女性化这一现象,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城乡人口结构分布合理;更新理念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农村女性素质发展;强化人口宏观管理,促进城乡人口科学有序流动;改革相关配套制度,保障农村女性安全和发展;构建人口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应对人口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及城市基础设施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人口分布是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复杂结构现象。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要求城市人口分布结构上趋于合理。合理分布不等于平均分布。事实上,很难要求各级别城市、各地区城市的人口分布在结构上完全达到齐头并进和同步化。我国现阶段城市人口分布上的差别大是结构动态过程的一大特点。它反映客观因素的多方制约和过程的规律。本文特别提及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受城市基础设施的一定程度限制。 按《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城市人口的统计有两个口径。其一是城市市区人口;其二是城市地区人口,包括市区和所属农村的人口。本文所讨论的城市人口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现阶段,我国城市市区的农业人口要比非农业人口多。1993年,全国城市市区年未总人口为43071.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17709.46万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农村人口因婚姻向心迁移的问题,近几年比较突出,人数逐年增加。在农村人口迁移变动的诸因素中,婚姻迁移占很大比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郊区人口向心迁移流动的状况。这个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另一方面,又对不同地区农村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分布状况、男女性别比、出生率等产生直接影响。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我们调查了北京郊区一些公社的婚姻迁移情况,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末来我国城镇化首先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要渐进发展,再次还应协调发展。○要制定人口城镇化的长远规划;要增加投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促进城镇化和非农产业化的结合;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迁移人口与传统农业结构的分离;要严格控制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刘琦  郭剑雄 《西北人口》2013,(6):13-18,24
由工业化、城市化引致的农村人口偏好结构转变加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为农业由人口数量红利型向人口质量红利型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作为内地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在农村人口偏好结构正在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人力资本虽对农业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但低于现代物质资本的贡献,东部地区农业发展仍依赖物质资本红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村人口质量偏好进一步得到强化,东部地区将率先实现人口质量红利型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1987年中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提供了分地区分年代分年龄分孩次的生育资料,是在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中分5个层次(城市市区、城市郊区、农林场、镇、农村)抽样取点。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以抽样点是村委会还是居委会为标准划分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并以此为原则对2‰的调查资料进行了重新汇总。因此,本文所称的“中国农村人口”是指2‰生育调查中以村委会样本点为基础的人口,并以这一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