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系统总结梳理“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的新变局,并提出新时代“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实现五个转型:在政策方向上,由以“走出去”为主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产能合作上,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到以绿色数字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在产业结构上,由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到发展现代化产业和发展特色产业并重;在建设目标上,由经济建设为主到制度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在推动动力上,由政府推动为主到市场推动和政府推动并重。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初步认识是 :它是一个由 2 0世纪之前积蓄变革势能 ,到 1 9、2 0世纪之交从“诗文评”向“现代文艺学”的“蜕变” ,再到 2 0世纪 40年代之后的“定格” ,最后到70年代末开始“突破”的过程。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是由古典文论的传统的“诗文评”学术范型向现代文艺学学术范型转换的历史 ,是现代文艺学学术范型由“诗文评”旧范型脱胎出来 ,萌生、成形、变化、发展的历史 ;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论在外力冲击下内在机制发生质变、从而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历史 ,是学术范型逐渐现代化的历史 (现在正处在这个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之中 )。这是中国文论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中强制性的选择 ,同时也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选择。因此 ,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进行回顾与反思 ,应该紧紧盯住近百年来从古典文论到现代文艺学的历史发展中学术范型转换这个最显著的特点。这百余年的历史 ,有两个时段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最为耀眼 ,因而给我们感触最深的 ,一是最初那二三十年 ,一是最末这二十来年 ;而中间几十年则略微平缓和单调了一点。百年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要发展文艺学 ,必须不封闭 ,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是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当今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其任务是通过“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到二十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已从解决温饱阶段进入到小康社会阶段,但是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  相似文献   

4.
苏联模式曾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却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重大转变。在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并在此后带领全国人民对走出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遗憾的是,由于1957年以后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向“左”的方向发展,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目的并未根本达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跳出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桎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可以认为,中国共产党“以苏为鉴”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本以“美育”贯名的杂志,分别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吴梦非主编的《美育》杂志,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由李金发主编的《美育》杂志,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湖南美育编辑部编辑的《美育》杂志。三本《美育》的刊发纵历中国现当代数十年发展历程,投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思想内涵,作为美育的窗口,展露出中国二十世纪美育发展的不同断面和整体趋势。  相似文献   

6.
以真理标准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行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课题的全面探索。实践的展开和深化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理论的形成和深化指导着实践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二十年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社会走上了振兴发展之路,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十年来,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形成,在探索中深化发展,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指导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20 0 4年 6月 1 9— 2 0日 ,“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湘潭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河北教育出版社、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举办 ,旨在检阅俄语学界、法语学界、英语学界、德语学界、日语学界、汉语学界近二十年来对巴赫金研究的成绩与问题 ,探讨新世纪文艺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建设中的“对话”机制与“复调”格局建构课题。来自俄罗斯、美国、中国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就“巴赫金的思想和概念体系对现代科学的意义”等三十多个具有前沿性的课题进行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它是我们党历史发展上的重大里程碑。大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郑重宣布:“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两万八千亿元左右”。当这个战略目标实现了的时候,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的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十二大”发出的伟大号召和提出的宏伟目标,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十亿人民的强烈愿望,并且说明了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教育,充分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伟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二大报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这是一个鼓午人心的宏伟战略目标,它展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灿烂前景。 党中央提出的这个宏伟战略目标,不是主观臆想,而是根据我国三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和科学的测算后确定的。这一宏伟战略目标,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它既不是急于求成,也不是无所作为,既切合实际,而又富有远见,它与过去“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的“高指标”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宏伟战略目标。 党中央提出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这个宏伟的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在我区是否也能够实现呢?最近,我们根据三十多年来我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情况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国家今后对我区经济建设的安排进行测算,认为到二○○○年,我区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是有可能实现的。一九八○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为95亿元,到二○○○年,只要达到380亿元,就实现了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也就是说,从一九八○年的今后二十年,我区工农业总产值如果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战略思想,并且做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述,把“三个为什么”拓展为“四个为什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取得引领社会革命伟大成就,巩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科学社会主义经过由外到内的落地生根和由内到外的开花结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鉴。“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品质和功能。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人”,中国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创造了历史伟绩。  相似文献   

11.
研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探究邓小平的一系列政治决策思想 ,我们可以发现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思想是邓小平最具宏观政治决策价值的一个思想。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大政治决策价值具体体现在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反省 ;对中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的决策指导 ;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所具有的重大决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站到新的历史起点。理论构想与实践基础、理想境界与现实国际环境、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三个错位”,成为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坚持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根据,成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历史课题,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进程,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前,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和推动下,一场由“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席卷神州大地。这场大讨论,吹响了拔乱反正的号角,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思想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为正本清源、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和胜利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后,作为这场大讨论的直接成果,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这次会议,党果断地结束了长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今天,纪念真理标准讨论暨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进一步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范震威 《北方论丛》2000,(1):97-102
由“诗可以怨”推及到“许可以爱”,反映了诗歌心路历程中内心情感的波谲云诡之变。诗由最早的民歌肇始到向个人创作的演进,记录了诗的艺术创造的历史。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爱情诗,在20世纪多经磨难,直到最后的二十年,才进入它的勃发时代。在爱情诗 中记述的怨与爱的两种心灵体验的相互漫漫与纠缠,正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美的融合。 爱情诗是展现人性美与人情美中美与崇高的最佳文学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云南地区久经战乱。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后,这一地区才开始复苏。在云南由乱到治的过程中,王继文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从康熙十四年到三十七年,他先后以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云贵总督治滇多年,把一个“流亡载道,疮痍满野”的云南,建设得“地辟民聚,渐有起色”,为此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78年5月开始,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在中国大地上涌动、展开。它的成果和人们达到的共识,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先导。从此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二十年过去了,回顾这场讨论的历史意义,从理论上总结概括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将有助于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来,中国的改革是本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世界性大事之一,而“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论断则是对小平同志对这场改革的实质集中深刻的科学提示。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要充分理解我国改革的重大意义,坚定改革的信念,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很有必要对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思想作进一步的认识。一、改革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探求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伟大社会变革,它决定着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命运。历史发展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超出了马恩的理论框架。现实的社会主义都不是由成…  相似文献   

18.
岳世淑 《青海学刊》2003,(3):108-109
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科学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同时也全面分析了新世纪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党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刻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是我党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所作的重大部署。它不仅是我国实现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走向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的阶段性目标 ,而且是具有深厚历史情愫和鲜明时代新意的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命题。它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 ,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各方面具体的要求 ,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就是要把一个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目标 ,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所作出的“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 ,对我国来说 ,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要判断 ,是我们党确定用 2 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应当建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因此 ,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光看经济指标 ,还要看政治、文化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否全面发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