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爱叙事的修辞变迁是捕捉与清理文革题材小说价值形态嬗变的重要线索。从《芙蓉镇》到《黄金时代》再到《坚硬如水》,这种价值形态大致呈现出重建价值、质疑价值到消解价值的发展线索。这种发展与作品出现的时代的某些特征具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参与《中华大典·工业典·陶瓷分典》编纂的过程中,对该典学术意义和价值的认识逐渐加深,对古籍资料收集、标点、编排、分类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此历经五年的辛勤劳动加以总结,对古籍整理和学术事业的发展当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3.
圣人的理想人格形态,是《周易》所内在地隐含、需要、召唤并塑造完成的,它对于《周易》价值系统的建构与《周易》作为文化实践模式的完型,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这种圣人的理想人格形态,通过一种"空心人格"和"负"的主体形态,以放弃其私心、私我层面的方式,使其人格主体本身成为《易》道的实践载体,将广大的价值实践领域,按照《易》道的法则,组织于圣人人格的主体性空间当中,并最终达成《易》道与其理想人格之间的同构关系。这种《易》道与圣人理想人格同构关系的达成,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图谱和文化实践路径、文化实践模型,而这也才是《周易》价值系统建构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作用于公共领域,宗教已成为私人信仰问题。然而,西方近代哲学家关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则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图景,其中有一种将基督教政治化理解的路向,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从历史的线索来看,从马基雅维利到卢梭有一条渐进的基督教政治化理解的思路:马基雅维利深刻领悟了宗教对于政治的重要作用,并从罗马社会汲取思想资源来加以解决;霍布斯和洛克分别对《旧约》和《新约》进行了政治化的解读,以使《圣经》思想符合并服务于现代政治哲学;卢梭最终提出"公民宗教"的概念,汇集了之前各个线索,显示出宗教对于政治社会的全面价值。这些思想揭示了近现代西方社会中基督教的政治作用,对于深入理解西方社会中政治与宗教、政治稳定与价值形态相互依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曹丕和他的《典论·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帝曹丕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公元二二六年,字子恒,曹操次子。公元二二○年代汉即位(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他对豪强贵族实行《九品中正》的政策,对人民效法汉文帝施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没有沿着曹操打击豪强的路线向前发展,后来终于走向豪门贵族妥协的道路,但他在文学理论方面却有所贡献,还是当太子时就著有《典论》,可惜现在仅存一篇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极有价值的著述—《典论·论文》。  相似文献   

6.
张振龙 《中州学刊》2012,(1):169-173
曹操现存的散文,使用语典约52次、事典约102次,事典多于语典。语典和事典的来源不同,引用方式也有别。同是对儒家经典的引用,具体到《论语》和《诗经》也不同,曹操引用《论语》多为明理,引用《诗经》多为抒情,彰显出对《论语》和《诗经》情感价值评判的变化。同是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引用,一方面是历史的真实,另一方面又根据现实的需要对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有意地取舍,并给予自我的评价和解释。语典主要取源于儒家经典,这与曹操的家学传统、统治者重视和汉代本经立义的书写原则有关。事典主要取源于历史著作,这与当时社会政治局势、曹操崇尚历史的意识和广博的历史知识以及汉代文人引史助文的创作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所谓基督教和儒文化妨碍近现代民商法发展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圣经》和儒典包含了鼓励合法的民商事活动 ,公平、诚实、信用 ,恤贫扶弱等思想 ,对近代的民商法产生了极其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奠定或催生了近现代民商法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齐俗训》从语言风格和思想归趣上都与《庄子·齐物论》有密切关系,是对《齐物论》的延伸与发展。《齐俗训》的作者有感于现实政治中地方与中央关系的矛盾,而将关于风俗时宜的讨论引入到政治问题的探讨中,提出地方风俗与文化在价值上并无高低优劣之分,理应对地方的风俗、礼法和文化进行尊重和保留。《齐俗训》中的政治思想反映了汉初部分学者对"汉法"的反思,以及他们对中央与地方关系之协调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洋泾浜文化·吴越文化·新兴文化──海派文学的文化背景研究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于海派小说与上海文化的关联,我已经写过一篇《从四马路到大马路:文化消费的变迁》,是侧重于“史”的线索的 ̄①。最终还是要回到海派文化的“注质”上去。不过我取的是文学──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形态。抽象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 ,具体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三卷的第七篇中。这一划分既符合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是马克思总结古典经济学派失足的教训 ,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创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结果。这一划分在理论上可回答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论者对《资本论》的诘难 ,并对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义利活动·义利关系·义利论张国钧义利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问题,在当代的社会变革中,也关乎确立民族价值导向、塑造民族精神,从而关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富强,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在追求和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形成了义利活动这种独特的活动形态;与此同...  相似文献   

13.
作为批评家的金圣叹,由于处在明末清初历史的转变之中,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其文艺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即由宏观转向深微,由社会伦理转向个人心理,由阳刚之气转为阴柔之美。从金批《水浒》与金批《西厢记》的比较中,可以找到这种变化的线索。显示了这一时期由浪漫主义到感伤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4.
阐释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经的阐释最能体现中国阐释学最重要的特征:神秘性、实用工具性及矛盾性。这种神秘性、实用工具性与矛盾性正体现在《文心雕龙》所提及到的谶纬对经的阐释现象上。正是基于谶纬这种阐释特征导致经在接受史上的异质化,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特置《正纬》篇以矫其陋漏。但是,由于刘勰思想的内在局限性致使他未能真正地批其纰谬。对此,从谶讳对经的阐释所运用的哲学依据、形态类型、阐释的社会效果史诸方面来考究,便可揭示出刘勰《正纬》篇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王博 《文史哲》2023,(2):71-82+166-167
五行起源未能得到清楚阐明的根本原因在于“单线起源论”。《尚书·洪范》论说结构的复合性不仅展现出五行内涵的丰富性,也可视作五行的多重起源被尝试纳入到同一种五行叙事中的初步努力。《洪范》第一部分为《洪范》经文,其五行指的是水道,属地之五行,这种内涵由行字本义而来。《洪范》第二部分是对经文的初步解释,其五行指的是君主的五种行为或德行,属人之五行,是五行在先秦时代最常见的内涵,乃由行字本义引申而来。《洪范》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进一步解释,其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种五行内涵与行字本义完全无关,更与行字诸种引申义无关,是五行概念经过多次转化之后才有的内涵,成为汉以后最核心的五行内涵。先秦时代五行相关文献都呈现出与《洪范》类似的复合形态,可证五行有着完全不同的多重起源。  相似文献   

16.
《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发表了韩民青同志的新作《人类的结局是什么》。韩民青同志说,此文的目的是尝试着提出一个关于人类结局的初步理论思维的结论,以引起大家的讨论。现在我就来响应这个号召,就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韩民青同志在该文中提出了一个假说,即根据他的物质形态进化理论,人类在功能和结构上将无限发展,发展成一种比人类更高级的物质形态(韩文仍把它称为人类),这种物质形态是一个与物质世界等同的自大无外、独一无二的总体系,或者叫做新世界。现在的人类是物质形态进化到这种高级形态的一个不可逾越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王会是古代朝贡礼仪形态,由《周书》最初记述的文本到汉晋时期辞赋的描写,再到南朝至唐代“王会图”的绘制以及围绕其图而出现的题图赋,形成了由经文、赋文到图文所构建的帝国形态与历史影像。以“王会”为赋与图的视点,由现实与想象积累起来的文学书写,因其外交礼仪的特征,观风为其赋图显像的意义,尚奇为其赋图异域人物情致的呈现,而宣威与昭德,则是这类赋图创作的主旨。同时,这类图像与赋作的不断重写,实围绕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其中通过讴歌、怀疑以及讽喻,又可打开作家题写《王会图》之赋作的特殊心境。  相似文献   

18.
赵学勇  李明 《江汉论坛》2006,1(1):110-114
90年前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虽然一点也不缺少呼唤祖国和民族青春的抱负与热忱,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新青年》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中包含的诸如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内的现代精神将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支撑点,这一传统中包含的白话文正宗的运作不仅影响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面貌,而且影响并决定了几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型。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去年联合主办了以"《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本栏目推出的便是论坛论文中的4篇。杨剑龙教授从《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探讨《新青年》的文化意韵,固然别致新颖;李怡教授论述《新青年》中国家主义批判与个人主义倡立之间的关系,也是发人之所未发;赵学勇教授等的文章分析《新青年》思想文化的创世纪意义;苏桂宁博士论述钱玄同"汉字革命"的系列主张,都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析了《新青年》的历史价值,俱是见功夫、有己见的文字,相信读者读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第一代从事古代小说研究的拓荒者,王国维在诸如小说作品及史料的发掘与钩沉、小说史发展演变线索的梳理与描述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王国维撰有多篇专论或涉及小说史的文章,如《伦敦发见唐朝之通俗诗与通俗小说》、《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唐辛之间读书记》等。这些文章探讨的范围包括通俗小说的原始形态、章回小说的起源、明清小说对宋元小说的因袭与发展等。尤应指出的是,王国维与罗振玉于1915年从日本三浦将军处借得《新椠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编入罗氏主持的《吉石盒丛书》初集影印行世,使流失东…  相似文献   

20.
经纶 《船山学刊》2012,(1):122-126
目前,学界乃至中学、大学语文在选编《秋水》篇时都认为,该篇的主旨是阐述认知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等等。若从篇章结构、语境、内容及其哲学思想等总体把握该篇,其所探讨的人对万事万物价值判断的相对性等不是该篇主旨,恰是得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总论的重要缘由和依据,而"三无一守"又是构成其后"反其真"命题的前提和条件,故"三无一守"所指向的"反其真"命题应是《秋水》主旨的落脚点,展示的是一条层层推进的为何、又如何"反其真"的逻辑线索。该篇在结构的安排和布局上与《逍遥游》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了《庄子》以其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阐发丰富的哲学智慧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