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曲艺术家,也是一个游弋在爱河中的钟情者。尽管他没有发表过情爱的理论,但是他的情爱观在他的剧中清晰可见。关汉卿的情爱观以“可意”、“相知”为基础,以“志诚”、“忠信”为准则,从而达到“愿得同心结”、“头白相守服”的境地。关汉卿情爱观的显著特点是:强调“肯做一心人,不转关”;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为维护纯洁情爱基础上的婚姻不受侵犯,还得同来自外界的“破坏力”作斗争。关汉卿通过自己的爱情剧作,对情爱观作了超乎前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既不乏传统的精髓,又混和着时代的特点,更对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带来了情爱小说的繁荣。“五四”情爱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对自我的肯定 ,对理想的追求 ,以及对人和人性的全面自由、彻底解放的渴求与“五四”作家精神气质的契合 ,使“五四”情爱小说在价值取向、审美品格和表现形态上 ,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曾宣称,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建造一座小庙,把人的天性供奉其间。而男女两性之爱,作为人性中最原始最深沉的质核,自然也就成了他视点的中心,创作的原动力,观照社会、反思历史、找寻人生真谛的基点。与情爱世界大观园的伟大建筑师曹雪芹一样,沈从文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也建造了两幢颇有特色的情爱大厦,一幢就是根丝坚固,依附着自然山水,颇有点古色古香的乡村情爱大厦,一幢就是根基浅显,耸立在喧闹的文明社会中的都市情爱大厦。沈从文在建构他的情爱艺术世界之时,既有“生命重造的快乐”,也有深味人性沦丧的悲哀,既有神已解体,因而“大多数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粪,在无热无光中慢慢燃烧”的深沉感慨,也有希冀用雄强、犷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文学 30年爱情题材的叙事性作品中 ,存在着三种创作模式 :( 1 )“叛逆———殉情”模式 ;( 2 )“革命 恋爱”模式 ;( 3)新“大团圆”模式。这些模式的产生及其特征 ,来自于作家对文学的政治功利的自觉追求。三种模式的更迭演变、升降沉浮 ,不但勾勒出现代情爱文学主流的基本轮廓 ,也从情爱的侧面 ,折射出整个现代文学发展的潮流与趋向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之际,情爱小说占小说的90%之多,在"五四"这个深刻的背景下,对情爱小说的反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意义当有充分的估计.时至今日,我们对情欲与文明关系的复杂表现、对情爱与文明进程的思考,在文学上仍远远不够.在大量再版那个时期的情爱小说的今天,我们对张资平、张爱玲到当代一批小说家在这方面的"一脉相承",当有一个清醒的也是全新的描述,这不独在文学创作上有打通"现代"与"当代"的"史"上的意义,更有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70年代”文坛,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境遇,文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同情与怜悯、人道与人性、情爱与性爱、欲望与行动等人所固有的七情六欲受到了激进政治理性愈演愈烈的拒绝与批判,以工农兵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当代文学,在情爱表达与人性叙事中,有一个逐渐把情爱政治化、纯洁化,直至彻底横扫的过程,鲜活丰富、多彩多姿、极具私密性的男女之爱,被主流话语规约为“革命+恋爱”或“奖章+爱情”的叙事模式。作为“人学”的文学,被导入了寡情、绝情、无欲、无性的怪圈而难以突围。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一所“人生最难的学校”。在作家和艺术家们的笔下,爱情向来是“永恒的主题”。然而,在哲学家和科学家们那里,可就逊色多了。江西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周鼎安所著《情爱心理美学》一书,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情爱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做了一种开辟性的工作。 情爱审美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该书的作者试图灵活地把握情爱审美的全过程及  相似文献   

8.
情爱在晚唐五代词中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且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我们又发现,其情爱的张扬是在秦楼楚馆之中,在浮花浪蕊之间,故其间的情爱又是变态的。若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审视,晚唐五代词和“香草美人”的模式依然是一种父权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权力话语,仍然说明了男性文化的支配地位。因此,也就给我们提供了重读文学史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9.
女性情爱问题,是关涉到女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女性情爱问题所提出的根本观点体现出他们对女性的自身主体权利和精神价值的高度关注,他们的情爱观对于现今的女性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丰富情感和复杂关系中,情爱是重要内容之一。文学创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因此,无论从主体创作者的情感经历出发,还是从客体创作对象的情感表现来看,情爱都是文学创作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史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烛照下,“二拍”中的情爱女性大致可划分为三类:超我人格控制的情感主体、受制于自我人格的情欲主体以及本我人格驱遣的欲望主体。情爱女性不同的人格结构建构与晚明复杂的社会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情爱与性别有着天然的紧密关联,性别视角是情爱小说批评的一个合理切入点。性别的社会属性理论是对情爱小说进行性别批评的理论基石。情爱小说在写作、阅读、文本等环节中都渗透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内涵,可从多种途径予以挖掘。  相似文献   

13.
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在苏联“解冻文学”的影响下,中国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新的朝气,涌现出一批冲破禁区,揭露社会问题,叙述个人情感,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洪子城将这一时期称为“百花时代”,因而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被称作“百花文学”。虽然这一文学潮流时间短暂,但却极大地冲击了当时文坛的主旋律,尤其是一大批叙述“情爱”的小说,如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和丰村的《美丽》更是以其强烈的超时音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痕,这对一个文学价值普遍失落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沈从文走上文坛,并不是一心要做个描写爱情圣子,他一心所想是建构一座神殿,这神殿供奉着“人性”.“人性”.自此成了沈从文心目中评判事物美丑、道德善恶的一把标尺.而男女两性之爱,这“人性”中最原始最深沉的质核,自然也成为沈从文的审美领域,成为他观照社会,反思历史,找寻生命的真谛.为此,他建构起两座颇具特色的情爱艺术大厦,融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既有“生命重造的快乐”,也有深味人性沦丧的悲哀,既有对“大多数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粪在无热无光中慢慢燃烧”的深沉感概.也有希冀用雄强犷悍的蛮野气质当作火炬来引燃整个民族青春火焰的不舍追求,涉足沈从文的情爱艺术世界.我们可以体味作家的良苦用心,理解其对于人类智慧美丽永远的倾心和对于虚伪、堕落的上流社会极端赠恶的感情.体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沈从文是怎样将爱作为他观照历史化的聚光点,从生命的审美高度给予爱以艺术描绘.  相似文献   

15.
由朱德发、谭贻楚、张清华撰写的专著《爱河溯舟——中国情爱文学史论》最近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宏观的视角,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观念,以及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地考察了中国三千年情爱文学的流变轨迹,不仅勾划出了漫漫爱河的轮廓,而且在历史的追溯中揭示了深广的文化意蕴,具有引人瞩目的理论色彩。全书洋洋39万字,除导论外,分为“古代篇”、“现代篇”和“当今篇”三大部分。就“古代篇”而言,由“三千年爱河的流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情爱观的演变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对当今大学生情爱观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情爱观的发展变化.并从情爱动机、择偶标准、友谊观、贞洁观、家庭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情爱观嬗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期大学生情爱观变化给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带来的挑战,进而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7.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张英伟八十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唯有王朔现象是个例外。他在1988年,先后把《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四部小说搬上银幕,“玩”出了个中国电影的“王朔年”...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十日谈》和“三言”,在情爱伦理观方面都表现出和封建传统情爱伦理显著乖离:肯定男女情爱的合理,歌颂爱情的力量,讽刺宗教禁欲的虚伪;在已婚男女中对妇女再嫁,婚后偷情的态度较为宽容,在婚姻考量中金钱开始冲击门第。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社会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思潮中产生了人文主主义思潮和反程朱理学思潮有关。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歌作为一代之文学,历来受到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家的重视;唐诗中的情爱诗作,名篇佳制如满天繁星,令人目不暇应,对其鉴赏者大有人在,但对这样的唐诗重要题材内容,研究界至今尚对其总体面貌把握不多,使人不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憾.本文试从总体上对唐代情爱诗创作的创作队伍、兴盛原因、主要题材内容及其艺术特色做了初步的全面探索,从而从总体上确证了其在中国诗歌艺术史尤其是情爱诗创作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离婚》中所反映的当代婚恋现象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又让人异常的沉重。从女主人公林小枫怎样由自我自在自创的情爱状态到他我他在他创的情爱心理到无我否我毁我的情爱心理状态的三个阶段的转变,揭示了当代女性在婚姻家庭的困境和由此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