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岱年先生,是我心中永远的师长. 上一次见到岱年先生是1997年夏,我从美国回国探亲.那时先生已经88岁了,但还像我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样:头脑非常清楚,胃口也很好,一边大口地吃着红烧牛肉和炒海参,一边还说很香、很香,只是听力差多了.他开玩笑说,现在得对我大声疾呼了.  相似文献   

2.
龚育之先生2007年6月12日去世的消息,是韩钢先生用短信最先告诉我的.尽管我知道龚老身体一直不好,记得有一次打电话问他近来还好吗,龚老说:"反正没死啰,还活着."当时感到龚老对自己病情是悲哀的,我也不知说什么是好.这次他真的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朱正先生说起龚老的去世,都感叹他文章越写越好,可惜他去得太早了……  相似文献   

3.
龚育之先生2007年6月12日去世的消息,是韩钢先生用短信最先告诉我的。尽管我知道龚老身体一直不好.记得有一次打电话问他近来还好吗,龚老说:“反正没死啰,还活着。”当时感到龚老对自己病情是悲哀的,我也不知说什么是好。这次他真的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4.
正1第一次见到婆婆,我大脑里就浮现出两个词:喧哗、累。她一边忙家务一边提醒公公给同事老张打电话,因为她刚去买菜时人家很热情地问好了他。她又问我老公(那时还是男友)这几天在单位的情况怎么样,连食堂提供的酸奶是什么牌子都问得清清楚楚;菜炒  相似文献   

5.
我第一次见到夏鼐先生是在1957年日本考古学代表团访华的时候。当时,他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看上去大约有四十岁左右的样子,很年轻。他和另一位副所长尹达先生共同协助郑振铎所长,接待了我们代表团的十名团员。他是中国方面负责处理一切招待事项的负责人,并且他能够说英语,这在中国考古学家中是难得的,因而从始至终我们都仰赖他来帮忙。  相似文献   

6.
(一)他,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可他的名字却被选入《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家辞典》,选进《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选上《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大辞典》!在桂林东郊的观音山下。在一间阴暗简陋的小屋里我见到了他。青年民俗学家史昆先生。当我说明来意时,史昆先生不好意思地说:“就出了那么几本小书呗。”其实,近七年,史先生在教学之余已出  相似文献   

7.
正一次,乾隆皇帝在浙江海宁微服私访时,被一家中药铺上的"天下第一家"的牌匾吸引住了。他走进一看,只见堂上有位老人站在柜前。乾隆问道:"贵店何以敢称天下第一家?"老人不语,让乾隆问他的父亲。乾隆又见一位老人在捣药,便说明来意,老者指指后门说:"请先生问我的父亲吧。"乾隆跨过后门,果然又见到一位老人。他问道:"老人高寿?"老人笑着说:"我年岁尚轻,刚满九十九。"乾隆听完感叹:"您年近百岁却如此精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毛主席有双棕褐色的皮鞋,这双皮鞋还是特意为 他做的礼鞋。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穿着它 主持了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的诞生。 这双鞋也是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几年中,所见到的唯一的一双皮鞋。 一次,毛主席起床后,准备去接见外宾,分管内务的李银桥正蹲在衣柜前,擦那双棕褐色的皮鞋。见我走了进来,银桥同志把他正在擦的一只皮鞋伸到我的眼前,感慨而带点激动地说:  相似文献   

9.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到洪钟同志发表在《社会科学研究》80年第六期上的《论张船山的诗》一文,受到不少启发。在当前的学术刊物中,这样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和评论船山诗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在这里,我只想就洪钟同志所提到的张船山与袁随园的关系提一点小小的异议。洪钟同志在文章中说:“从诗歌流派上看,张船山是属于性灵派的诗人,”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说,“他对袁枚很崇拜”,又说他主张“师法袁枚”,这却值得商榷。首克,船山是不承认这点的。《船山诗草》中有一首诗,是有人说他诗学随园,他公开加以否认:“……汉魏晋唐犹不学,谁能有意学随园”,这是最明显不过的。他在《寄贺简斋先生八十寿》诗中,虽然不免有些歌颂之词,但如“山林奇富贵,花月艳神仙”之句,固是恰如其分,也还有点讽刺之意,足见他不是真正崇拜随园的。从诗的风格上说,随园是学杨诚斋的(这点  相似文献   

11.
邓老师走了,我连他生前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思来想去,这无论如何是我的错,因为我在有意地“误会”先生所曾对我们的“嘱咐”!  相似文献   

12.
一家两制     
我和先生结婚还不到半年,就为争夺家庭“统治权”而爆发了好几次“南北战争”。先生是山东人,吃的方面还停留在煎饼卷大葱的原始水平,而且他是十足的食肉动物,哪顿饭离了肉便不能活。我来自四川,虽然做菜的本事不怎么样,但吃的本事还是相当不错的,应该属于那种好吃懒做型。我崇尚素食,吃饭讲究营养和细致。最讨厌大鱼大肉,所以为吃的问题,没少和先生闹别扭,有时我想好好表现一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折腾出一桌菜来,偏偏他不领情,连筷子都不动一下,却抱着“狗不理”包子啃得欢,这让我感到受了伤害。以后,我便不顾他,自己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先生开始还凑合着,没过几天便开始抗议,然后是罢吃。从不下厨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从冯友兰先生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就学算起,直到1990年溘然长逝,他一生从事学术活动的时间就长达70多年。70多年间,他写了十几部书,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他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稍具体一点说,冯先生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哲学,一是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先生特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广泛的解释和评论,而他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冯先生在不同时期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作一评述。 一 冯友兰先生是1927年才正式开始研究和讲授中国哲学史的。他一边讲授,一边研究,一边撰文。在中国哲学史这片园地里,辛勤耕耘,硕果累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与一位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研究生陆德生先生在乌鲁木齐作了一次长谈。一见面,他递给我两张名片:一张是汉文和维吾尔文的,一张是汉文和英文的。Rudelson(陆德生)是他的姓,作为犹太人,还保留着 Yusuf(玉素甫)的本名;作为美国人,又有 Justin(贾斯汀)的名字。我们之间的谈话就从他复杂的名字开始了。谈到了犹太人问题、中东问题和美国的少数民族问题。他说,他的家庭以是否过耶稣教圣诞节而分成两派。我说,在一个社会里,尤其是一个城市里,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  相似文献   

15.
1957年春,我把我的通俗小册子《怎样认识世界》的清样寄给金岳霖先生过目,并趁我到北京开会之便,请他跟我当面谈谈他的意见。金先生当时住在北大燕东院。他约定一个晚上叫我到他家去,特别准备了几样下酒菜,请我喝泡了枸杞子的酒,跟我边喝边谈。他仔仔细细地对我的小册子提了意见,也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勉励我顺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路子前进,并说:“我那个《知识论》不行,许多问题搞成唯心论、形而上学了。”又说:“形而上学,自古已然,于今为烈!我的《论道》特别严重。”他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作自我批评,使我深为感动。但我觉得老师的自我批评有些过份了,便说:“金先生太谦虚了。你的著作有许多合理的东西,谁也不能抹煞。譬如说,我这小册子中讲概念对现实有摹写和规范的双重作用,还说在科学研究中即以客观现实之道还治客观现实之身,理论便转化为方法,这都是金先生的见解,我不过换了两个字,略加引伸罢了。我以为金先生的《知识论》讲概念的‘摹状与规律’,讲以得自所与的意念还治所与,是合乎辩证法的。”金先生沉吟了一下,说:“呣,这一点,我大概讲对了。”接  相似文献   

16.
马寅初先生逝世一年了。追怀往事,万千哀思涌上心头。忽然记起他对自己的年纪的趣话。他说:“我今年六十六岁,六十岁是本钱,我已经有六年的利息,还怕什么?”这话是1947年5月在南京讲的。当时,国统区的广大学生,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伟大斗争。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二○惨案”。惨案发生后,南京学联邀请  相似文献   

17.
正胡适先生曾在1924年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文中的差不多先生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小时候,他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说不都差不多吗?在学堂,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  相似文献   

18.
去年冬季,我们一行到海南旅游,在迷人的海边还没玩够,就被导游拉到专卖珠宝的旅游商店。一进店门,一位打着领带、举止文雅的年轻人就向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当他听说我们是从石家庄来的游客时,立即兴奋地说:“哎呀!我也是石家庄人,出来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老乡,快请进!”说着亲切地招呼我们坐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2月22日上午刚刚上班,就接到华松教授的电话:徐先生于今晨7时辞世。这让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因为就在十几天之前,我与华松去看望先生时,先生的精神还很好,还能在病榻上与我们商量《海岱居文存》的封面问题。放下电话,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想到先生多年来对齐鲁书社的关心和支持,想到先生的德才学识和音容笑貌,一种说不出的难过久久无法排遣。先生的《海岱居文存》书稿,是2005年10月下旬由华松送到社里的。其时,我们已知道先生重病在身,听说先生希望能在春节前见到书,非常重视。为不辜负先生的嘱托,宫晓卫社长亲自担任责编、校阅书稿。后得…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月30号,收到导师李醒民先生的邮件,说许良英先生故去。见此消息心中顿生悲戚,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中国又失去了一位敢说真话、有风骨、有见地的思想家,还在于我与许先生曾有过近距离的"交流"。近距离的"交流"就是我在北京读博士期间,曾四次到访许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