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而且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历史科学。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包含以下三重内涵:其一,世界是“打上人的烙印”的,因而马克思的世界观是“属人的”的世界观,而不是自然的世界观;其二,“属人的世界”不是“物质”的,而是“历史”的;其三,历史的规律不只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不是传统意义的经济学著作,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哲学著作,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真正的"历史科学",它通过资本与财富的运动与发展,全方位地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揭示现代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它的真正的思想核心是马克思的现代史观。在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与马克思的人类史观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对离开现代史观对人类历史作抽象研究。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最高表现,是最真、最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正是在这里才真正体现着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性和人民性。离开了现代史观,我们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因而从一般唯物史观上升到马克思的现代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革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福柯系谱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作为福柯重要哲学方法的系谱学,在福柯那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章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系谱学,其中包括它的二大任务,它的核心原则,以及它对传统历史观和线性进步观的质疑。文章最后探讨了系谱学方法在思想史上的意义:提出一种新的书写历史的方式,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和“做事方式”  相似文献   

4.
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实质是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视角,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建构,经历了一个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过程;而从俄国革命所提供的“俄国道路”与“俄国方式”到斯大林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恰恰经历了一个从特殊史观到普遍史观的回归。在建构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东方社会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和“体制嬗变”是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1):82-85
马克思在早期思想发展中不断亮出"消灭哲学"的利剑。从历史语境来看马克思首次提出的"消灭哲学"具有五层意蕴,其实质上意指人们只有用现实的物质力量(而非纯粹的理论批判)来变革现实的社会制度,才能扬弃源自这种现实制度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前后两个阶段的"消灭哲学"是在唯物史观批判和超越旧世界观中不断深化和提升的哲学批判,唯物史观的形成成为马克思推进"消灭哲学"的逻辑主线。在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从意识形态维度、物质经济维度、历史主体维度、革命实践维度来推进"消灭哲学"。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被认为是无可置疑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是把中国历史置于历史哲学的理论视域中来加以重新分析和观察,是对旧的历史史观的清理和矫正,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阐释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传统,把现实、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长时段的大跨度的观察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宗碧 《创新》2018,(3):38-48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任何哲学研究,在根本上都要回到世界观的把握上来.历来,哲学研究是承认有不同世界观的,但是这种"承认"所包含的逻辑,一般只是在"本体论"上呈现出"物质"和"精神"的立场选择并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这样的划分没有披露哲学历史形式的复杂性以及促进问题探讨向纵深层面的把握.关于哲学史,如果没有世界观的历史形式的梳理,那么哲学就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平面化结构解析.基于世界观历史形式的观察,哲学经历了古代"自然哲学"和本体论的世界观,近代对"自然哲学"的批判和哲学世界观的变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变革和"生活世界"的新世界观重建.这三种形式的基本构筑和变革,使哲学的发展相应地呈现为三个基本的阶段和论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历史观的变革。关于这个变革,过去人们已谈论了许多,似乎再也没有可言说之处。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在今天的哲学历史观研究中,恰恰是值得重新探讨的举足轻重的课题。通常认为,马克思历史观的变革就是从唯心史观转到唯物史观,这当然不错。但过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包含两个维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维度和立足现实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社会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因此,从单纯的哲学维度转变为从社会哲学维度界定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从而实现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研究的范式转换,是面对当代现实发展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重要前提。只有从更宽广的社会哲学视域出发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批判和分析现实问题的生命力,才能以多维的视角不断推进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走向当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规律 ,从而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历史的正确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从世界历史视野来探索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 ,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也是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张学广 《唐都学刊》2004,20(6):90-94
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于机械世界观的新世界观已在现代世界逐步形成。这种生态世界观逐步引导人类思考新的现实发展路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并处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在于以生态世界观全面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把当今时代表述为"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作者把当今时代表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竞争,经过反复较量,逐渐取代资本主义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和其自身的矛盾。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只有科学发展观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使人类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走低碳社会的道路,这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唯物史观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低碳社会,成为中国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是互嵌整体的唯物辩证自然观、给与自然界以人文关怀的生态伦理观、人与自然价值和谐的价值文化观,都为低碳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确证。  相似文献   

14.
Natural materialism, humanistic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re the three historical forms of materialism. The “material”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 social thing which is “perceptible and imperceptible by the senses” and connotes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history”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realm in which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are able to unfold, s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ctually a critical view of the world” that inherently contains dialectics in a “rational form.” The formul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pened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ism and even philosophy as a whole. In the course of its critique of capitalist society, which unfolds with capital as a core catego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ublates abstract existence and discovers real social existence, thus putting an end to metaphysics, which is grounded in abstract ontology.  相似文献   

15.
由狭义和广义文化观到新文化观 ,不仅是对文化认识的深入 ,更是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化。文化是人最深层的生存方式 ,它是对人与对象之间矛盾关系的反映和解决 ,也是对人类心灵深处永恒矛盾的反映和解决。特定的话语产生于特定的语境 ,语境的变化必然引起话语的变化 ,基于新文化观上的文化哲学是对传统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当把人、实践、文化三者理解为一体时 ,文化观也就是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略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明俊 《学术交流》2007,34(7):176-178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是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紧密相连的,包含着十分可贵的唯物主义因素。与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相对立,唯心主义历史观也在其民生史观中留有深刻的印记。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时代。他的民生史观自然也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矛盾的思想体系。如同在中国革命史上孙中山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一样,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孙中山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生态理论领域展开了马克思是否具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是否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等相关问题的争论,这表明了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呼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离不开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相统一。实践唯物主义的目标是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以控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解。共产主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朱泓 《学术交流》2001,1(2):10-13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邓小平在新时代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路线,并把这条"实践唯物主义"发挥到更高阶段.正是这种世界观的指导,才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的理解,在当下的学术界和政治生活(意识形态)领域还颇有市场。尽管这种理解有其现实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人道主义的理解方式在总体上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有限的、确定的意义上可以承认人道主义的合理思想,但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只能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模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