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学东渐以后,"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中西文化的会通之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于"经世致用"的精神传统,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传统的"经"已经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建"致用"的"经",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担当起了"经"的角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经"来指导中国文化的重构和变革,本质上体现了哲学思想的范式革命,昭示着文化传统实现现代转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体系的哲学模式是农业文明的依附性文化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改革开放后,工业文明的主体性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向“本真”回归。随着“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过渡,文化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跨世纪走向的主导形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和发展即中国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并在早期形成了"以俄为师"的特殊路径依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路径选择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同时却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长期被我们作了简单化、教条化和实用化的解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返本与开新",通过"回到马克思",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完整视阈和本真精神;通过"发展马克思",在与马克思思想资源的对接中创生出马克思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已经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就此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启,已经显示出积极的效应和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房子的地基叫做"基",大树的树干叫做"本".所谓"基本问题",就是说它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一门学科,抓住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很重要,就像要进入一个房间,掌握了进门的钥匙一样.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常常把哲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当成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而是天人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就哲学体系 ,还是就其框架下的主导概念、范畴和问题而言 ,当前哲学界对马克思文本、典籍的发掘堪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的一个时代象征。学者们以典籍为基点 ,进而拓展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质、基本内容、核心精神和在中国的发展的探索 ,并最终把阐释典籍文本的当代意义落实为终极关怀 ,这昭示了当代哲人对历史、对学术的客观精神的追求和对哲学智慧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观念史的研究是对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合法性的论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合法性就受到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和外部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对自身的思想变革、尤其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思想历程进行系统的观念史研究.因此,以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逻辑起点,对马克思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形成的新观念作一起源和理性结构方面的考察,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30年间所经历的哲学传统变革和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于展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前景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形态演变。这一形态演变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从"客体论"到"主体论",再到"存在论"和"价值论"转换的内在逻辑。而形态演变和内在逻辑转换,又意味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实现了从照着"宣讲"苏联模式教科书,走向了创造性地"回到"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最终走向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9.
高峰 《学习与探索》2006,1(1):120-124
学术界所探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范畴有其特定的内涵,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解,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该问题之所以凸显出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身而言,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不同理解等五个方面的原因.学术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和内在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基础上,实现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进一步处理好相关问题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方法论原则,它要求我们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整合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样化思路的基础。要切实践行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条方法论原则,就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在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中坚守自己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问题,命题本身就包含着两个问题,即"化"什么和怎么"化";前者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对象和内容,后者回答所遵循的方法和路径.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即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这个看似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却一直作为问题存在着,这是因为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时已先迷失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然主体,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立场.哲学大众化的真正意蕴是让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思想武器,通过群众的行动实现哲学的理想.哲学要走向大众,就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引导社会进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取向的基本内容和引领社会生活的基本路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主义,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对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和积极利用,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只有坚持开放态度、批判精神、实践本性、科学理想,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双重内涵,其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指导中国现实生活实践,其二是总结概括现实经验用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途径是"回到马克思",再"走出马克思".不"回到马克思"就会偏离真正的马克思,不"走出马克思"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僵化,丧失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三十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主要得力于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和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若干研究资料的关注等三个因素.与三者密切相关,并且在上述历史推进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自觉的,是老一辈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研究.而正是在哲学史研究的推动下,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自90年代末以来逐渐凸显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俊文 《学术交流》2007,4(1):12-16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工业文明中,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观念与意识形态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是人类文明转型与重建的先导。在世界的资本主义推进面前,中国的现代化篇章也“悲剧性”被拖入其中。中国人对进入现代化应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社会理想作为精神旗帜,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成为应答和解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问题的现实出路,而且继续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指导作用,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寻求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复兴这一精神诉求和精神期盼惟一可行的现实指向和必然选择。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须在深层意义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人类法律思维的宝贵结晶.要增强中国法学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就须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中国化--使之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有机结合,为构建和发展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中国当代法哲学和法学理论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应该努力探寻马克思主叉法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环境、方式、途径、步骤等重要课题,即厘清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历史功绩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维度和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及法学发展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是与马克思主义进入高等院校相联系的,代表了美国激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传统。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40年代。在这一阶段,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文化哲学传统,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的结合。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现在。在这一阶段,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域和规模空前扩大,形成了文化唯物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5种哲学形态。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展示了它与欧洲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从而启示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别史的研究,以揭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8.
格义、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来自于这一问题的生发历史.马克思哲学的义理之格创造了中国哲学的哲学语境,并且赋予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特点:它以民族主体性的自觉守护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并且在开启民智的大众化哲学普及运动中,完成了以时代为背景的中西文化的对接.它的意义不在于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不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个陌生的国土和民族中得到扩张,也不在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如何"颠覆"了旧有的传统,从而完成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未竟之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格义"的种种努力,其意义在于开创了一个民族传统中从来没有过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开启了理想与现实对话的平台,它使中国在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获得了新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与形态:(1)教材体系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实质的"正本清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2)从哲学的现代化诉求到现代性的哲学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与价值的重估与反思(世纪之交与新世纪之初);(3)"价值重估"之后哲学研究问题的重构--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制造"的出路与探索(目前的焦点,本文称之为"再中国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研究策略,"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处于何种关系,在根本上决定于它被人们作了何种理解.只有合理理解"回到马克思",即坚持将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把握马克思的精神实质与我们当前的实践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实现一种"融合"创新,才能让"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