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通过对黑人女性婚姻生活的细腻描写,揭示了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从麻木到觉醒,从反抗到斗争,并积极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在艾丽丝·沃克看来,黑人男性对同族的黑人女性的性别压迫是对白人主宰下的男性霸权势力的丑陋复制,其与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一起,制约着黑人女性主体性精神的发展,并使黑人女性处于各种话语和权利的边缘地位。艾丽丝·沃克在其创作实践中,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修正了种族歧视话语和性别主义话语,并倡导两性间的和谐,以使黑人民族走向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深刻分析托妮·莫里森代表作<宠儿>中的三代黑人女性形泉、种族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心路历程以及三代黑人女性独立、自由意识的逐步增强,揭露了奴隶制的非人性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它也使人们意识到:黑人女性必须始终坚持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才能彻底摆脱奴隶制和种族压迫,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艾丽斯.沃克是近年来美国文坛颇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她通过对黑人女性婚姻生活的细腻描写,揭示出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从服从到觉醒,从抗争到赢得自由和独立的艰辛历程。本文结合沃克的妇女主义理论分析西丽的内心蜕变历程,得出了黑人妇女唯有自信的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才可得以解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黑人的历史、现状、白人意识、黑人的经济地位和接受教育的机会等方面,论述了美国社会的黑人问题,进而说明了当代美国仍然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种族歧视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当今美国被忽视的种族歧视问题,并进一步为促进少数民族的真正平等自由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和乡村的恋人们:故事一》中,作者纳丁.戈迪默将南非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作为黑人和女性所承受的种族歧视以及性别歧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女性悲惨的境遇与生存状况图景,揭示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残忍。  相似文献   

7.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小说《宠儿》,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遭受性别歧视及种族歧视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悲惨命运,探讨黑人女性无身份、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对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思想,即只有重新书写黑人历史、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自我得以回归、自我身份得到重构,才能摆脱种族主义及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现状。  相似文献   

8.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一部描写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经典之作。玛雅.安吉洛站在族群差异和性别平等的立场,书写自己的切身遭遇和内心感受,不仅对美国社会存在已久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批判,还对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身份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唱响了当代黑人女性的觉醒之歌。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经历了反映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两个发展阶段之后,在当代社会表现出新特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宠儿》、《爵士乐》和《乐园》)超越单纯对女性经历的关注,开始把目光投向黑人群体和民族历史。莫里森以黑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内涵的“爱”的追求为主线,以黑人群体为主角,对白人的官方历史进行解构和颠覆。在重述黑人历史的同时,莫里森也开始对黑人社区自身的缺陷进行反思和批判。“历史”三部曲代表了黑人女性文学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0.
[摘要]艾丽斯·沃克提出了妇女主义精神,从独特的视角描写女性的斗争,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把争取女性平等的斗争扩大到黑人群体当中,深刻揭露了黑人男性和白人对黑人女性的歧视和迫害。更重要的是,沃克认为,黑人女性必须要团结起来,发挥团体力量,取得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11.
肤色、性别与原生态文化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的主要关涉点。与白皮肤比较而言,赫斯顿认为黑肤色等族裔特征为一种差异性的美。被界定为非主流草根文化的黑人原生态文化是黑人生存的策略和非裔文化身份的标识,是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元素。黑人与白人、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要进行种族间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和种族间文化与文化的交融。赫斯顿在文本中近距离地审视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性别歧视,倡导族裔内部平等、互补的双性和谐,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开启了一种有效的性别、种族、文化的诉求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逃离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随处可见,在逃离过程中,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刚强气质与独立自主,使逃离本身成为女性寻找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开端。同时,成长女性在逃离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重新回归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来,但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女性退回到原来的精神原点,而是在一定意义上表征着女性个体的成熟和自主性力量。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黑人女性主义小说家和女性主义批评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进行文学创作,集批判种族、阶级与性别歧视于一身,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与批评理论。在艾丽丝·沃克的新作《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由于父亲假借爱的名义对女儿行使“所有权”,致使女儿终身落寞。经过一系列曲折的人生轨迹,父女终于实现了灵魂上的和解。本文就“一个令人震惊的祝福”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  相似文献   

14.
西方浓重的基督教根源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主人/厶\悲惨命运的宗教根源,而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中耶稣救赎世间,追求美好家园的主题也同样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所揭示的一个主题。在美国黑人女作家笔下,主人公们克服自身的劫难,最终成就完美的自我。文章从宗教根源出发,结合《圣经》对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探寻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妇女文学的奇葩──评长篇小说《紫颜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度轰动美国的长篇小说《紫颜色》是当代黑人妇女文学的奇葩。它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长期遭受的穷人、黑人、女人的三重压迫和造成这种全方位压迫的历史和现实的根源:世界范围的男性中心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原因;殖民压迫对黑人心理的侵蚀和扭曲。同时指出了自主、自立、自强的妇女解放道路。小说的信件连缀、变化着的叙述和贴合人物个性的语言等也颇具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阿诺德·本涅特的《老妇谭》描述了许多女性,其中,丹尼尔.波维太太被刻画成了一个癫狂的麻木者,同时,又是一个被剥夺了"话语权"的沉默的失语症患者。因此,本涅特对波维太太的刻画是他看待男女两性关系的基石所在。他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狭隘的男权专制的怀疑并力图走出专制制度的束缚,却仍然未能超越男性主导的意识形态的藩篱。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个拥有丰富和谐社会思想资源的国家。其目标是追求人际、人地、族群关系的理想主义建构。以黑白对立为标志的族群冲突一直是美国社会最严峻的结构性问题。在和谐社会思想传统直接间接作用下,战后美国社会在和谐族群关系的建构上进行了不懈努力,这些努力包括通过司法判决纠正以往法律偏差,通过行政干预维护司法权威以促进种族融合,通过大规模立法消除种族隔离,强化社会福利政策以改善黑人的生活,推行多元文化主义,培育全社会的文化平等意识,等等。虽然距离真正和谐社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既有的成就是无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8.
女性教育课程是以一定的妇女观和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女生身心特点和特殊学习需求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分析美国5所女子学院妇女学或性别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发现,除开设美国妇女史、妇女学或性别导论、妇女/性别研究方法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这些学校开出了丰富的跨院系的妇女或性别研究选修课程,而且分种族、分地区研究妇女的课程占有一定比重。相比而言,我国女子高校女性教育课程资源不足,跨院系开设的女性教育课程十分稀缺。加强跨学科培养是提高我国女子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桑斯坦的司法最低限度主义理论包括程序最低限度主义和实体最低限度主义,其理论意义有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意义是减少判决成本和错误成本;积极意义是允许和促进判决民主。司法最低限度主义理论在美国最高法院是通过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在程序上,最高法院追求窄且浅的判决;在实体上,最高法院强调对宪法核心价值的认同。同时,最高法院的最低限度主义判决有一定的限定条件。桑斯坦的司法最低限度主义理论怀疑法律理性,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其基本预设所造成的:政治决定比司法决定更具有民主合法性,法院并不比政治部门更有能力保护个人权利。  相似文献   

20.
运用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频率和叙事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并非没有笑声》的叙事特征,详细阐释了小说中创伤叙事的使用,如非线性叙事时间、对黑人前途和黑人音乐主题的重复叙事以及人物视角的不定内聚焦和外聚焦的交替使用。通过对时间倒错、重复叙事和多焦、多视角等创伤叙事策略的深入解读,剖析了休斯在小说中对传统叙事技巧的大胆创新。这种叙事策略的调整旨在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建构黑人种族的创伤历史,彰显黑人种族渴望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美国社会中获取平等生存权利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