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论中国宪政与公民权利的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传启 《社科纵横》2006,21(4):84-86
中国现行宪法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宪政文明的价值取向,但仍存在着国家权力至上和过于理想化倾向,从制度的建构和对公民权利的规制上仍存在内容不完善、权利保障机制乏力、宪政理念缺失等。对此,在宪政建设和对公民权利保障过程中必须予以正视,以完善宪政对中国公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陶波 《江右论坛》2007,8(10):1-4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宪法的两个核心问题.公民权利保障必须是宪法的核心价值目标,国家权力的授予和控制则应该是宪法最基本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规范的民主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规范是作为宪法中的人权保障原则确立的。它的确立要求从民主的角度予以阐释。这不仅因为该规范本身就蕴涵着民主要求,而且该规范落实的过程归根到底就是人民依据宪法通过民主的方式组织国家权力保障人权的过程。不仅如此,该规范同时意味着人权获得保障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民主获得促进的过程。同时,作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机制,违宪审查制度也具有重要的民主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宪政理念下的监管权力与受刑人权利宪政主义的逻辑前提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与对立.在西方传统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立理念中,国家权力的势力范围仅仅限于政治国家领域;对于市民社会领域,国家权力是一种放任的态度,只要市民社会中的自治行为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干预就是多余的、非法的.这样,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逻辑划分,在社会生活中便形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划分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区分.在宪政理念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是一种对立与冲突的关系,公民权利的实现与保护首先要防止和避免国家权力的侵犯.在宪政主义者看来,国家权力是侵犯公民权利的主要威胁者.为了限制国家权力的无限膨胀,防止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任意侵犯,人们通过制定宪法达到规束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之根本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宪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达成的政治契约,是公民权利保障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5.
宪政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向辉 《学术交流》2002,9(2):12-14
宪法民主制度是由宪法性法律所功立的一种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有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的政治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尊重基本人权但警惕人们循私和滥权;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良好宪法;建立法治政治和有限政府;建立民主、高效、负责的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尽管宪法给予了国家权力机关批准政府预算的权力,但过去预算文件过于简单或分类不太科学,缺少民主的决策和审批过程,预算不公开透明,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改进预算编制方法是实现公共顶算民主、透明和加强人大对公共预算更好监督的前提;加强人大代表和公众的参与,建立以人大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机制是预算科学性、合理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契约法律观及其宪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作家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深刻阐发了国家服从于社会、权力服从于权利的民主契约法律观。弘扬这种民主契约法律精神,可以消除国家权力的神圣性和贤能性,实现多元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平衡,也可强化宪法的至上性和权威性,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民主、自由价值取向,因此,对推进中国民主宪政和法治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帅文铮 《社科纵横》2006,21(8):108-108
在法学解释中,弱势群体实质就是权利弱势群体。宪政的主题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因此弱势群体问题属于宪政的重要内容。平等权是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宪法救济对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宪法实施四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总的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党内和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消极的现象,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方面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还不完全相适应,等等。因此,我们重温宪法中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规定,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对宪政主义的贡献:理论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主张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审议和协商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宪政主义是当代国家治理的基本途径,但在当下的发展中,遭遇了来自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普遍的不平等和文化多元主义等各方面的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实践为宪政主义摆脱困境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智识贡献:整合宪法原则,为人民主权和人权原则的同源性辩护;平衡宪法关系,顺畅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沟通;补强宪政制度,修正和发展以选举为中心的代议民主.  相似文献   

11.
王建东 《浙江学刊》2003,(4):183-186
本文认为宪法的司法适用问题 ,应针对不同的诉讼作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简单地归结为能与不能。民事诉讼适用宪法具有深刻的法理依据和必要性。刑事诉讼不得以宪法定罪量刑本身是宪法人权观念的要求。而宪法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问题 ,应从控制行政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立场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李振宇 《社科纵横》2006,21(9):99-100
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经济学分析,试图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说明保障公民权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同时说明公民权利宪法保障的必然要求,以及中国目前公民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农村民主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民主制度的创制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认为,中国农村民主的现状是: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乡土化特征,有较完整的结构与多样化的模式;农村民主在其发展中受到宗族关系的影响;乡村公共权力与党的领导对农村民主建设有重要作用,联产承包制与农村商品经济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待民主,农民与乡镇干部的心态存在着微妙的差别。就其整体状况而言,农村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性。应该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设立乡人大常务小组和乡镇民主建设征集站、加强党的领导,从而推动农村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软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国家治理领域中的软法形式越来越丰富。目前最主要的形式有七种:一是公法的基本原则;二是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宪法和行政法惯例;三是执政党的党内法规;四是宪法、法律中的宣示性、倡导性条款;五是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公民社会规则;六是司法判例;七是行政执法基准。这些形式的软法对于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行使,推进依法治国;规范执政党的行为,推进依法执政;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特别是行政裁量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规范公民社会行为,推进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以及平衡改革、发展、创新与法治的关系,保障富强中国、民主中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协调统一均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法制保障公民的权利,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当前深化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和迫切要求。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确保公民的各项权利,从而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搞好建设和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所谓公民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人们所享有的某种权益,  相似文献   

16.
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纲领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一项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切权力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制度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相联的。在人类历史上,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共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并在夺取政权以后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民主共和国,这对  相似文献   

17.
雷转运 《社科纵横》2011,26(7):37-40
公共理性是公共权力应用的理性基础,以人为本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乐清事件作为公共事件,再次暴露了当地政府管理的公共理性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这种缺失在于制度的缺陷和习惯势力的作用,在于人际信任的缺失,造成转型时代的管理危机。要对缺陷制度和习惯势力进行变革,必须束权养德,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程序和规范;以人为本,敬畏民意,实施宪政民主,使法律成为每个人的挡箭牌;通过法治文化建设,重塑文化和伦理秩序,建立人际信任;创新社会管理,有效约束公权力,提升公信力,实现公共理性在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人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世界,然而社会实践却走向“家天下”的“大私”。根据被外在神化的圣贤和内部被神化的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封建专制政治为“权力私化”奠定了基础;以血缘伦理为基准、以“家-国同构”体为范式、以畸形法律为保障的权力成为古代中国掌权者的自有资本,而权力的现实效应-利益、名份又诱导着整个社会的人们崇拜和追逐权力,从而形成独特的“政治拜权教。”直至今天,以“特权”为特征的变相权力私化和政治拜权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仍在困扰着中华民族。因此,为了切实保证民主、平等、自由等公民权利的实现,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在我国,人民民主权力的行使主要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实现的。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他们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并产生其他各级国家机关。因此,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制度。回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理论和实践上认清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根本区别,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曾虹 《社科纵横》2011,26(5):77-7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的推进,纳税人已逐渐从"纳税义务人"向"纳税权利人"转型,纳税人地位的转型将推动纳税人权利保障机制的重构。文章提出从实现纳税人权利宪法化;优化税务机关行政权力;规范和优化纳税服务和改革税务行政诉讼机制,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等几个方面采取保障措施,以切实维护转型后纳税人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