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当代的符号》评介程志民《论当代的符号》一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格尔哈特冯克教授主编的《意识哲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重要论著。本书从意识哲学的角度研究了科学、哲学、教育、宗教和法律作为符号的意义,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作者认为,科学、哲学、宗教、教...  相似文献   

2.
李松 《学术交流》2013,(2):151-155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舜臣 《学术交流》2013,(2):147-149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鲁小俊 《学术交流》2013,(2):149-151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13,(2):144-146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日本著名白莲教史专家野口铁郎著的《明代白莲教史之研究》一书1986年2月由日本雄山阁书社出版发行.该书包括第1编:《序论》、第2编:《明代自莲教结社的成立和展开》、第三编:《白莲教史概论》,并附有《清末江西的秘密宗教及其近代之变化》末编.野口铁郎不仅对明代白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5):88-91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三个文本的对比阅读,可以从宗教批判的出发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本质与消除宗教的途径等方面,看到其中的联系与发展,以便更好地理解《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不彻底性与抽象性的批判,马克思在批判的同时还提出了消除宗教的途径,以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由对宗教批判中,我们还可以理清马克思从"异化"理论到实践范式的确立,再到新哲学理论的阐述的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文学中,《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都表现了宗教人员的神职与人的自然欲求的矛盾、冲突,都揭示了宗教对人的戕害、扭曲。但在揭示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三位作家所表现的内容各有侧重。本文旨在探讨三部作品表现同一主题时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孔淑萍 《学术交流》2012,(Z1):135-136
本文以拉康的主体理论、弗洛伊德的宗教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美国作家弗兰克.麦考特小说《艾齐拉的灰烬》中的女性人物对弗兰克在性别角色、民族与宗教认知及道德观建构的三方面的影响,深入解读影响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形成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据苏联《国外社会科学文摘(哲学与社会学类)》1982年第5期报道,意大利都灵大学社会学家G.鲁斯科尼和S.斯卡姆茨在题为《今日意大利:离心的社会》一文中研究了宗教在目前意大利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的变化。他们指出,宗教世界观已失去了统治地位,教权部门的威  相似文献   

11.
宋丽萍 《唐都学刊》2007,23(6):116-120
印巴分治后,印度穆斯林身份认同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认同世俗主义政治、穆斯林集团意识的增强和宗教意识的增强。这一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大党世俗政策的衰微和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的复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从总体来看,虽然印度穆斯林的宗教意识在增强,但一直在世俗民主政治框架下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而这对于印度社会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同样试图探讨社会事实的存在,涂尔干通过分析澳洲社会的生活,发现集体欢腾之下产生的集体意识维系了社会的运行,借助于图腾标记不断强化的集体意识回答了社会秩序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日古代文学意识──儒佛道──以《红搂梦》和《源氏物语》比较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叶渭渠中日两国古代文学从口诵文学发展到文字文学的过程中,产生文学意识,尔后受到儒佛道文学思想的渗透。但由于两国的风土、政治经济条件、宗教文化形态各异,尤其是各自...  相似文献   

14.
迈克尔·伯利(Michel Burleigh)2006年的新著《神圣的理由:从欧洲独裁者到基地组织的宗教与政治》(Sacred Causes:Religion and Politics from the European Dictators to Al Qaeda,2006,Harper Press,576pp.)所论述的是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到今天的政治宗教.  相似文献   

15.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07,(11):140-145
明清章回小说中的一些宗教神灵和宗教人物,通常是配合作者用以传达创作意图的叙事权威。要理解孙悟空这个形象,必须注意到孙悟空这一长期被忽视的作为唐僧精神导师的身份。孙悟空作为唐僧修行导师这一身份具体体现为如下一些叙事功能:他对取经队伍的分工一清二楚,他对神佛的安排和唐僧的磨难了如指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特意安排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不断点化唐僧,并引导时时口念《心经》的唐僧领悟《心经》精髓。这些功能就使得孙悟空成了一个全能全知的权威叙事者。西游记的叙事规则受制于性命双修这一宗教目的,因此,我们分析相关人物时需要从宗教叙事的角度加以考察:孙悟空的降妖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赎罪,孙悟空的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还有自我修行和点化唐僧的任务,孙悟空所具有的赎罪者、修行者和修行导师这三重身份又都是附属于唐僧的心性修炼的,因此,唐僧才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唐僧的心性修炼体现了作者对《西游记》的整体构思。  相似文献   

16.
古典社会学大家韦伯(MaxWeber)在其著述《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1996)和《文化宗教与“现世”》(2000)中,认为亚洲宗教障碍世俗理性经济发展,无法导向有条理地制御现世。但实际上,亚洲从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企业界,到亚洲四小龙,乃至世界各地华人经济圈,在提高企业经营的绩效与品质等方法上,不乏倾向汲取中国儒释道三家精华,作为企业精神内驱力,并因此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获得197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小说《亡命之徒》是美国当代小说家罗伯特.斯通的重要作品。作者将宗教作为小说文本显著的话语形式,以宗教阐释困境,解读现世的混乱与虚无,以宗教的视角积极介入对当代人存在本质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建 《南亚研究》2001,20(1):59-66
泰戈尔主要以诗歌名世 ,而其诗歌又以宗教抒情诗的影响最为深远。1 91 3年 ,诗人以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在经历数十年时间的检验之后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 ,《中华读书报》在中国读书界进行调查并披露结果 :广大读者认为 ,《吉檀迦利》是二十世纪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外国诗集。对于印度之外的读者来说 ,宗教抒情诗是泰戈尔最难解读的文学作品样式 ;对于基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读者来说 ,情况更复如此。金克木先生曾经撰写《泰戈尔的〈什么是艺术〉和〈吉檀迦利〉试解》(《南亚研究》1 981年第 3期 )一文 ,笔者也曾撰写…  相似文献   

19.
朱崇科 《创新》2016,(2):5-13
作为故事新编的创制之一,鲁迅的《复仇(其二)》其实也存有意义的狂欢,也即复仇"现在"的三重性:一是故事指向,复仇大众中的悲悯渗透;二是鲁迅的现实关怀,既有兄弟失和的多层次折射,同时又可能关联了中国现实语境,既包括批判黑暗压抑,又涵容了对启蒙者受难悖论的惋惜;三是鲁迅面对宗教,也坚持一种有血有肉的现在哲学。《复仇(其二)》中既有一种从"神之子"到"人之子"的被动羞辱,又有类似流动方向的主动安置,这也寄托了鲁迅对宗教的独特认知。  相似文献   

20.
悖论伦理学——别尔嘉耶夫的宗教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性和伦理学倾向是传统意义上的俄罗斯哲学的基本特征 ,人和上帝的关系、道德和宗教的关系、科学和信仰的关系等 ,是俄罗斯哲学的永恒主题。著名俄国哲学家们都论述过宗教伦理学问题 ,其中有许多人写出了专门的宗教伦理学著作 ,比如索洛维约夫的《善的证明》(1 897) ,叶·雷里赫和尼·雷里赫的《活生生的伦理学》(共 1 4卷 ,1 92 4-1 93 7) ,伊万·伊里因的《论以暴力抗恶》(1 92 5 ) ,别尔嘉耶夫的《论人的生命 :悖论伦理学体验》(1 93 1 ) ,维舍斯拉夫采夫的《圣化的性爱伦理学 :律法与恩赐问题》(1 93 1 ) ,尼·洛斯基的《绝对之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