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1):76-78
在新时期多元的小说潮流中,婚恋小说占据重要地位。新时期婚恋小说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男女两性作家在创作中所呈现的鲜明的性别差异。迥异的话语模式、性别立场和性别伦理标准,体现出两性作家性别观念的碰撞,其中内含深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寻根小说”是新时期小说史上唯一的一股理论与创作并举的小说潮。它是“反思小说”的延伸和深化 ,具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其主旨在于表现和反思民族传统文化。在这股创作潮流中 ,涌现出许多小说家 ,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共识与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其成就是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3.
钱敏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2(6):33-35
白话侠义小说与白话公案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源头始于南宋话本体公案小说,当时数量很少,仅有《青面兽》、《花和尚》等几篇。明代时白话侠义小说有10多篇,清代时借以清官断案为中心的公案小说、白话侠义小说获得新的结构形式,得以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石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小说文本与小说概念,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小说史著作和小说批评研究长期纠结不清的问题。其实,小说概念与小说文本是捆绑在一起的两张皮。凡是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建构或者批评史研究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两个概念,更不能混淆这两个概念。因此,认真检讨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谬误,实在是搞好我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禹明华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80年代中后期,以刘恒的小说《狗日的粮食》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并涌现了一大批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品,人们称之为新写实小说,现从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及先锋小说的对比中概括新写实小说的独特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洪罡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58-61,65
文章试图对“元小说”这一当代西方文论关键词进行一次理论梳理。文章认为,一个对元小说比较全面的理解,应当兼顾其作为批评概念的稳定性与相对性。在这个立场的基础上,文章将此概念区分为元小说与元小说性,并提出前者是一个文学类别的概念,而后者是一个文本功能的概念,一个动态的小说发展史应当是上述两种视野相互补充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贺根民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2):67-70
小说专论是最具近现代色彩的小说批评方式,从形式上看,小说专论的理论导向性,超越了散论的即兴鉴赏的批评模式,突破了评点和序跋营构的传统小说批评框架。小说专论的理性品格,刷新了新小说家的批评视野,加重了近代小说批评的科学色彩和理性因子,揭开了中国小说批评的新页。 相似文献
8.
额尔敦哈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汉古代典籍普遍记载的小说指的是小道或野史,西方人视野里小说经历了传奇——寓言——寓意体小说——小说的发展过程。蒙古人先后用脱兀只、沙蒂里等等命名叙事文和散体文。到十九世纪哈斯宝、尹湛纳希等用沙蒂里和脱兀只来表述小说,并形成较完整的小说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9.
晚清现代小说观念的萌动,晚于侠义公案小说潮,二者间的精神向度与价值选择存在着文化时差。“小说界革命”时期的“新小说”观念则直接促生了“新小说”潮,二者间相互声援,共同推动着中国小说理论批评与创作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晚清“小说游戏”观念及其“鸳鸯蝴蝶派”小说潮,在近现代启蒙主义思潮的两个高峰间,形成民间通俗文化的蓬勃景观,尴尬地成为“五四”新文学的制衡对象与起点。 相似文献
10.
张慧琼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1):114-117
阿英先生是近代研究中国小说的著名学者之一,尤致力于晚清小说的研究.他在小说目录学方面学术成绩斐然,突出体现为<晚清小说目>、<晚清小说史>、<晚清文艺报刊述略>等经典性学术著作的问世.阿英先生对晚清小说书目的编定,使中国小说专科目录体系趋于完善,但他的研究工作亦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王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5):93-97
通俗小说与纯文学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对社会大众心理愿望的肯定与折射。本文通过从对西方通俗小说诸多类型及其传统母题的分析 ,探讨其对社会大众心理层面的积极影响 ,从而确立通俗小说的社会心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250万字的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为依据,对老舍中文小说中收录的性状类北京方言词语进行研究。通过严格筛选,共收集到313个性状类北京方言词语;其中表性质者79个,表状态者151个,表情状者61个,表数量者17个,表感叹者5个。又将这五大类性状类词语细分为14小类,并进行细致描写。 相似文献
13.
论清末民初通俗小说的娱乐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3-16
清末民初的通俗小说家表现出超然型的创作心态,更重视小说的“情”和“趣”,更关注小说的娱世功能。他们的娱乐主义文学观与世俗化价值取向同生共存,既是对通俗小说艺术特性的尊重,又是对接受者的尊重。他们在适应读者阅读需求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和探索,丰富了通俗小说的表现技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通俗小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普及。 相似文献
14.
谢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2):45-51
明清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经历了一个由福建建阳向苏州、杭州、扬州、常州、湖州等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建阳书坊业带动了明清通俗小说的初步繁荣,江南运河城市的书坊业却促成了通俗小说的全面繁荣。大运河在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的转移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运河为江南运河城市的书坊业与通俗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繁荣的商品经济、壮大的市民阶层、便利的水陆运输与广阔的市场等得天独厚的条件,保证了这些城市的书坊业在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谢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57-62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经历了创作中心与刊刻中心由福建建阳等地向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书坊业对小说评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历中期以前是通俗小说评点的起步阶段,主要完成地在建阳,可称之为通俗小说评点的建阳时期。万历中后期以后,随着坊刻中心的转移,通俗小说评点有了新的发展,文人型评点大量出现,提高了小说评点的水准,而此时书坊主评点通俗小说的现象继续存在,但也有了新的特点。自从文人型评点出现以来,通俗小说评点中假托名士评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假托名人的评点不仅为通俗小说及其评点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声势支援,同时也有不少评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朔小说以他富有个性色彩的话语系统建构的艺术世界 ,为通俗小说的创作贡献了富有当代意味的文本 ,对通俗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通俗小说,往往偏爱写女将容貌与金莲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其一,美貌女将,其金莲必定小巧可爱;小脚描写基本上融合在女性貌美可爱描写之中,成为女将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二,小脚金莲之美往往是女将体现的女性性别魅力最有代表性,最惹眼(男性的眼神)和引人入胜的部位,有的描写还融入了男性的审美与性别感受;其三,与此相映照的是,貌丑者其金莲随之相应长大厚重。这一文学现象与清代社会风气与清人审美观念有关。金莲对女将性别身份具有强调作用,要靠金莲来打造她们的风采。深层心理中,潜存着汉族坚持本民俗习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是特定历史时期审美观念与性别意识结合的形象化写照,也是男性心目中理想化女性美的设计蓝图。 相似文献
18.
周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03-104
本文论述了“通俗唱法”的外在因素以及她的演唱风格、演唱技巧,同时对“通俗歌曲”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说明,着力阐述了“通俗唱法”与“通俗歌曲”在“通俗”二字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江颖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80-183
随着后现代文艺思潮的盛行,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界限的消失,对麦尔维尔的研究也不再囿于传统的束缚.从麦尔维尔作品中采用的通俗小说手法入手,尤其是对其在具体作品中采用的讽刺冒险、哥特、城市暴露和言情等通俗小说模式逐一论述.麦尔维尔在创作中吸纳诸多的通俗手法,不只是为了取悦读者,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从而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与读者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20.
沈倩倩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46-49
作为社会文明的一种独立存在和文化表达,应该说真正的女性文学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尤其是作为俗文学题材之一的通俗小说,在发轫初期难以摆脱男性话语的影响,女性作家群也在不断探索由报人向小说家身份的转换,女性在通俗小说的创作上力量显得薄弱。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新的女性创作主体的涌现与创作思维的膨胀,在叙述视角、文本类型、媒介传载、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这是当代消费与审美理念的提升,也是创作与出版文化的勃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