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信仰是指存在于非官方社会层面里的、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崇拜各种神灵的信仰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主题而非偶像神为由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没有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晚于原始宗教的形成.民间信仰不是宗教,也不是民闻宗教,它属于宗教之外的信仰体系.民间信仰人群是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的第三类人群,即信神不信教人群,并且是现代社会里不断增长的人群.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回顾近代以来与“社”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广西龙江流域宜州市一个普通村庄的历史叙述及当地“做社”祭祀习俗切入,分析村落“社”信仰生命力的来源,认为“社”源自于自然崇拜,承载着道德规范的力量,建构起信仰与禁忌相互依存的社会观念.与“社”相关的信仰与祭祀习俗在历史与当下的多重内涵,及其存续方式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足以使之成为切入民间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在田野实践上构成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宿爱云 《民族学刊》2021,12(4):52-59, 116
“国家在场”是研究“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重要表达理论。民间信仰是地域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变迁体现了地域社会和民众文化心理的历时变迁。区域内部不同的文化因子,孕育出不同的信仰事象。洮岷位于甘青民族走廊核心地带,也是汉族与土族、蒙古族、藏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区域。洮岷汉人的民间信仰系统中,最为推崇的是“湫神”崇拜。“湫神”崇拜作为水神信仰,在洮岷地区历史悠久,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记忆。明清时期,国家力量在西北边地下沉和进入,引起了洮岷地区汉人湫神信仰记忆的变迁,信仰变迁主要体现在信仰记忆的重构。在“国家权力的强势嵌入”和“地方社会的积极回应”两种力量的驱动下,洮岷汉人“湫神”信仰实现了湫神原型、祭祀仪式、祭祀地位和湫神传说的重新构建。洮岷汉人湫神信仰记忆的重构,是明清时期西北地域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彰显了洮岷汉人在“国家在场”理念下所表现出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实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利和双赢。此外,洮岷区域信仰文化具有多元性,该研究有利于民族交融区域不同族群的民间信仰在保持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信仰文化认同和信仰文化共建,对构建凝聚力更大的民族共同体也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圩是明清时期广西四大圩镇之一,其商民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关帝庙、汉高祖庙等寺庙,并且由于这些信仰的普遍认同性,进而在大圩及其周边村落形成了一个共有的祭祀圈。外省商人及本地坐贾在大圩开展商业活动,更多的是依赖中国传统社会的熟人网络,而民间信仰在这种网络的构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且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地方商业活动的秩序。桂北商业圩镇的民间信仰发展,主要由商人、地方士绅与移民等三种主要力量来推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阿拉善地区的社会文化脉络中探析阿拉善信仰的根源。阿拉善蒙古人是卫拉特蒙古诸部离开故土迁徙到阿拉善地区后逐渐融合形成的,阿拉善信仰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追溯阿拉善信仰的形成以及分析阿拉善祭祀表现形式中的特点,呈现了阿拉善蒙古人精神世界的根底。阿拉善信仰中融入了两种信仰文化,即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换言之,阿拉善信仰传承了先祖的知性,保留着萨满教崇拜的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等信仰的中心思想,同时结合了藏传佛教的表现形式。阿拉善信仰继承了蒙古乃至阿尔泰诸族信仰的内涵;佛教在阿拉善信仰中作为中介联系了信仰对象和民众,接茬发挥了原有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色,进而在祭祀中起到沟通神界与凡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瑶族盘王信仰源于对始祖盘王的崇拜和纪念,瑶族社会中至今盛行着祭祀盘王的各种文化活动。盘王信仰是瑶族群体所持有的重要文化事项,也是瑶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选择地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推动了族群与变化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不断调适,对促进族群发展发挥着重要功能。应引导盘王信仰顺应时代需求,发挥其现实价值,使其成为瑶族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策略,实现盘王信仰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满族是"满-通古斯语族"中萨满文化遗存保留相对完整的典型代表之一,祭祀礼俗是萨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信仰的外在显现。世代承袭的宁安关氏与九台石姓家族萨满祭祀礼俗呈现出的众多差异,源于其各自家族不同的神灵谱系、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西藏关羽传说如何演化成关羽信仰,西藏被纳入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神灵后的祭祀状况,当代西藏关羽信仰的表现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黄玥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03-207
广西祭祀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有了祭祀场所的建筑建造意识.而后历经朝代变迁更替,多民族多信仰发展以及与外来迁徙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复杂历史过程,广西祭祀建筑文化不仅呈现出经了"天祀""地祭"到"人享"的演变过程,更有了多元丰富的呈现.了解祭祀建筑本身文化对了解同时期地区的人民思想文化转变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美容教授继承前人对祭祀圈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在草屯镇的调查案例,成功地把祭祀圈和地方组织结合起来考察,把对祭祀圈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她还对当地彰化妈祖信仰组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信仰圈理论.在此基础之上,进而对台湾汉人的文化心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地方信仰的历史结构与日常生活实践为田野对象,尤其关注其较为独特的可罕祭祀现象。由此考察一个黄土高原村落多族群、多历史、多信仰交织对话的动态过程,以及在特定社会情境中,这种独特的地方信仰结构如何折射出当地人对于黄土高原族群互动历史的集体记忆、地方叙事与主体认知的实践策略。张壁村个案的讨论将有助于促进黄土文明多元交融与文化认同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2.
李锦 《民族研究》2012,(2):55-61,109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揭示了硗碛山神的总体特征,总结了硗碛山神信仰的地域性特点,指出祭祀山神的仪式,即祭山会在当地社会结合中发挥着地域性纽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清伏波神信仰地理新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另一方面,原来建功于地方的伏波神灵不断显灵异,屡屡有为于地方,被地方官民所接受,国家神灵在地方上真正落地,形成了明清以北部湾乃至琼州海峡为中心的祭祀带,伏波神职多为庇佑江海航海安全职能;五岭山地、粤西一带的祭祀带,神职也多为水上交通与地方安定;湘沅流域祀伏波神,也多彰昭其有功于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大伏波信仰的中心和主题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规律.伏波信仰的变化,渗透着国家祭祀的逐渐地方化,渗透着国家在地方秩序构建中,利用英雄等神灵信仰在地方的空间逐步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辽西古文化区丰富的新石器遗存为原始信仰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不仅有祭祀天地、祖先、死去的人,又有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其他尚未被理解与发现的其他的祭祀内容,整个祭祀内容的包容性、整体性和交叉性是史前祭祀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区域内祭祀文化的代表。对于原始文化的艺术人类学分析更多的是注重原始艺术的起源和其形式产生的社会化内涵,分析艺术作品与原始社会实践和生产方式的关系。辽西古文化区在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基于原始信仰出现的龙形象更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壮族、越南岱侬族的族群叙事将侬智高这一史实人物神圣化为英雄祖先与始祖神.文章选取中越边境的靖西安德乡和那坡念井村为田野点,通过对在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等族群中活态传承的侬智高信仰,分析地方社会如何将侬智高的历史记忆置放在古骆越族“祖先崇拜”的信仰结构中,并经过族群内部的神话叙事、祭祀仪式到公共性的社会展演等文化实践,重塑了独具地方性的历史真实.侬智高信仰成为壮族与岱侬族等中越跨境民族的族群记忆与家园遗产.  相似文献   

16.
广州满族的先祖—满洲八旗官兵1500名自公元1756年到1767年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广州驻防,他们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己的信仰文化,包括祭祀与祖先崇拜、对观世音菩萨和关帝、玉帝的崇拜以及其它信仰习俗。其年轻一代的信仰还处在未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7.
殷商时期的信仰体系处于多神崇拜阶段,神灵世界分散化、多样化,具体体现在繁复的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以及频繁的占卜和广阔的占卜范围之中.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从非理性化逐渐向理性化转变,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崇拜.殷商时期信仰体系的认识与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宗教与伦理,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柱崇拜和祭祀是"黄佤"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民间信仰。这种祭祀仪式时间不固定,开展频繁,规模小,内容简单。用人类学象征理论解读"黄佤"中柱祭祀仪式,有利于完整地把握"黄佤"中柱崇拜文化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史前考古发现的萨满遗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史前考古发现的宗教遗迹屈出不穷,其中多数与萨满信仰有关,主要灵魂信仰、祖先偶像、生殖信仰、龙的信仰等四种类型的遗迹。原始社会祭祀、占卜是有专门人员进行的,他们就是巫觋。原始社会末期在巫觋中分离出来一批大巫一祭司,他们在文明起源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殷商时期的信仰体系处于多神崇拜阶段,神灵世界分散化、多样化,具体体现在繁复的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以及频繁的占卜和广阔的占卜范围之中。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从非理性化逐渐向理性化转变,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崇拜。殷商时期信仰体系的认识与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宗教与伦理,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