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拉萨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城镇的开发项目和服务业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来自东部和中部的汉族地区,这些流动人口为西部城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动力,但同时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加之具有不同的民族身份与文化习俗,在与本地人的互动中又增加了民族、宗教等复杂因素。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流动人口,本文即是作者2005年在拉萨城区开展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对拉萨流动人口的基本人口、经济特征作了系统的分析,同时也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流动人口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西北地区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转型期。一方面,在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等规化与举措的推动下,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因利益等因素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潜在的新型城镇化问题依旧存在。本文在介绍西北地区城镇化概况基础上,总结了西北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偏低、利益非均衡化、群体性事件等问题,从发挥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中的社会保障作用、用文化认同引领农民市民化过程、多管齐下解决新城镇市民就业等几方面提出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问卷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基础,较为系统地介绍和展示了近15年以来拉萨市城关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
甘南藏族自治州总土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现辖一市七县,15个建制镇(夏河县拉卜楞、王格尔唐、阿木去乎镇,碌曲玛艾、郎木寺镇,玛曲尼玛镇,临潭城关、新城、冶力关镇,卓尼柳林、木耳、扎古录镇,舟曲大川、城关镇,迭部电尕镇)91个乡,总人口66.16万人,其中藏族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2%。2003年底城镇人口15.9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3.5%。 相似文献
5.
6.
拉萨市旅游业在起步后的20多年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使旅游业已经成为拉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进一步推动西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拉萨市将向生态化、国际化的旅游名城迈进。 相似文献
7.
文章作为2006—2008年对西藏拉萨市属6所小学的藏语文教育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拉萨实验小学等6所小学藏语文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而对6所小学的藏语文教学进行了个案研究。最后,在对西藏自治区小学藏语教材建设的历史途径及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模式、小学藏语文远程教育进行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作者对这次调查的基本认识和结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强力推进,民族地区农民弹性退出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论文以三峡库区石柱县为例,研究农民弹性退出的机制设计问题,运用农民退出相关理论对农民弹性退出机制有效性进行研究,最大限度降低农民退出风险。为分析农民弹性退出机制提供了一个较新的分析框架,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农民弹性退出的有效性、推进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民主改革前(1959年),西藏手工业者,特别是与建筑业有关的手工业者,大部分集中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城镇,主要为寺院、西藏地方政府以及世俗贵族修建房屋。西藏手工业者并不是自由劳动者,而是与领主保持着人身依附关系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农奴,他们同时又受到由地方政府建立的手工业行会的管理,为政府支应差役,属于政府的雇工。文章试图通过对拉萨建筑手工业者生存状态的初步研究,探寻20世纪前半叶西藏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点滴。 相似文献
12.
13.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应开辟多元投资渠道,开放城镇化建设市场,清理对非国有资本的市场准入障碍,通过项目融资、金融融资、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等途径,优化资金的来源模式,并且必须从法律经济学效益最大化的思想出发,设计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保障. 相似文献
15.
拉萨出租车市场经历了从无偿经营到有偿经营、从顶灯的计划审批到市场化拍卖的阶段,随之出租车从业人员的民族构成也经历了从以当地藏族为主体到以外来汉族为主体的结构性转变。本研究试图解释这种转变的宏观背景和内在机制,并试图通过抽样调查所得到的信息,对目前拉萨市出租车从业者的基本面貌做出概述,特别关注这些外来车主、驾驶员的流动方式,居住模式,与当地人关系和他们对政府机构的评价。笔者认为,正是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引发了从业者结构的变迁及市场竞争的恶化,因此,当地政府也许需要考虑改变对这一行业的管理模式,积极介入顶灯拍卖的市场化经营,扭转市场力量主导的局面,同时不断完善对出租车行业的立法、管理和服务,使其更好地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6.
古代 ,在广袤的欧亚大草原上活跃着许多剽悍的骑马的民族 ,他们来自东方 ,能征善战 ,一路向西挺进 ,侵扰农耕民族 ,抢劫财富 ,占领土地 ;他们之间也互相征战 ,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场、财富和霸权。这些民族中最大的、分布范围最广的就是斯基泰人 (Scythian)。斯基泰人 ,又译作西徐亚人或是斯奇提亚人 ,这是希腊人对他们的称呼 ,而他们根据国王的名字自称为斯科洛托伊人 (Skythai)。在大约公元前两千纪早期 ,他们就已定居在欧亚大草原中部的北方 ,公元前 8世纪末开始向西迁徙 ,进入小亚细亚半岛。他们参与了亚述、米底的争霸 ,因而从公元前 7世… 相似文献
17.
拉萨市有30多个民族,是藏、汉、伊斯兰、古印度等文化的交汇聚集地.复杂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构成对本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认为拉萨市多元文化共生具有以和谐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各民族以融入藏族为主;公共场合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以藏语文和汉语文为主;各民族极大地保留了自己的个性等四大特点,并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不免隔阂的状态长期存在,但隔阂将逐渐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格鲁派之所以能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异军突起,与其完善的寺院制度和健全的僧侣组织密不可分.而拉萨三大寺又为格鲁派寺院的最高学府和学院制度的典范.深入细致地叙述寺中知识分子也即僧侣组织中的脊柱--"贝恰哇"的修学制度和管理体制,旨在反映格鲁派宗主寺在培养和管理宗教人才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消费角度分析拉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差距程度及其收入成因。数据来源于2009年6—8月对拉萨周边三个村庄27户居民的生活消费与收入的田野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政府提供了公共服务的住房和医疗服务领域,农户之间的消费差距较少;而其他领域则相对较大。对形成农户之间消费差距的收入成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数量不是形成农村居民等级差距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教育年限对农牧民等级提升的作用是否显著,与其毕业后能否在政府事业部门获取就业密切相关;家庭对其资源的经营能力,对农牧民等级分类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应从加快实施西藏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牧民打工、完善畜牧业产出结构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此缩小农牧民之间生活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