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海清 《民族论坛》2013,(4X):21-22
<正>王明珂先生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曾将边缘族群的汉化过程比喻成一根木杆的燃烧过程。他说:过去我们对于汉化的讨论,常常都只注意到‘未汉化’和‘汉化的’二者间的区别。我则强调亲近人群间的汉化微观过程,就像是我们燃烧一根木杆,烧过一半碳化了(比喻已汉化),另一半还是木杆,我关注的是中间燃烧的过程。在我看来,他新近在浙  相似文献   

2.
一、概说 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历来有关于少数民族研究的历史传统,在二十四史中不管它带有什么样的民族偏见,对周边民族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记载。这种历史记载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传统,毕竟它把这些人类共同的活动记载在整个国家多民族的大范畴之内。然而,中国民族史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是很晚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绘文化>是一本反思性的艺术人类学民族志代表作.本文主要结合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民族志书写这三个方面,思考此书对当前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开创了一种介于史学和人类学之间的"民族史边缘研究"方法,在他的论述中,"边缘成为了观察和理解族群现象的最佳位置".[1]穿越历史的时空,王明珂所关怀的是"什么是中国人"的问题,而他告诉我们:要回答究竟"什么是中国人",只有从"华夏边缘"中去寻找答案,凝聚中国人最主要的力量来自华夏边缘的维持,而不完全依赖华夏内部的文化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杨跃雄 《民族论坛》2022,(3):102-110
传统的人类学生态研究因囿于自身相对狭小的学科视野,及对“自然—文化”二分法和环境不变等理念的强调,在人类学后现代转向的大潮中,逐渐被新兴的环境人类学超越。后者以微观(感知生成)与宏观(权力分析)两种理论取向为自己研究的左膀右臂。其中具备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解构特质的政治生态学属于宏观范畴,它引出了关于环境研究的诸多反思,这些反思涉及环境的流动性与一体化、“生态不平衡论”、地方性知识的祛魅等问题。基于政治生态学视角的人类学环境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徐杰舜教授主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即是应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汉族历史和文化的创新之作,从学术上来说,《雪球》在对汉民族作人类学分析时,既强调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向度,也用人类学理论对汉族文化作了详细的分析,它既是历史学的,又是人类学的。《雪球》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了良好的开端,扩大了人类学理论在历史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江村经济》为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费先生在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所做的贡献。第一,《江村经济》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范本。第二,《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漩涡中,"江村"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费先生通过对"江村"的研究,为当时的知识界提供了参与式研究方法。第三,与以往人类学界主要以无文字的社会为调查对象来撰写民族志不同,费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为背景的"江村"的田野调查,开创了人类学对有文字记录的社区研究的先河。认为费孝通先生一生当中出版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其中《江村经济》是费先生早期的代表作品,他以"江村"为田野调查点,为人类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回顾了 2 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成就 ,特别是从族别史研究 ,经民族关系史到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学术发展历程 ,分析了中国民族史学发展三大阶段的基本特征、核心目的与任务 ,从时空变化的基本视角检讨了理论认识与民族史学发展的密切关系。本文认为 ,从族别史研究发展到民族关系史在中国民族史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80年代后期兴起的“族群关系理论”对民族史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奠定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整体史观 ,促进了民族史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柯林武德是英国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众所周知,他对于历史的诠释,简单说来就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①柯林武德思想的下面是一套解释学的基础,他更重视精神和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②历史学家不仅要重视历史事件,更应该重视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因为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控制的,人只有有了某种思想,才会有某种行动,思想就是历史的原因.发现了历史行动的思想,才能说历史地诠释了事件.他强调了历史行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为历史学家唯有沉湎于历史事件背后的精神活动中,才能在自身经验范围内思索、重演过去,从而发现文化的类型以及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根植于古希腊经典,而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也与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密切相关.百年研究实践表明,关注并深入经典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当今反思、重建文化传统与解决民族融合、生态危机特别是人际生态等重大国策问题面前,中国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无疑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必须关注的“文本田野”.儒家经典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四重证据法及其间性互补调和了证据真实与理解真实间的紧张关系,是人文社科研究中相对科学又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然而实际操作中诸如物象叙事在何种程度上足以替代文字叙事,人类学和考古学对无文字社会的文化重构经验,在何种程度上适用于有文字社会,物证与书证矛盾时该如何权衡辨识等问题值得所有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经典者深思.  相似文献   

11.
族群源流史研究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和方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文献材料,出土文献、考古发现、人类学材料、语言学材料等均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自然科学的介入则揭示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分子人类学在体质人类学的基础上将研究触角深入到基因层面,从而为解码族群源流提供了新钥匙.《岭南民族源流史》一书是分子人类学真正走入人文科学领域的系统性论著,标志着传统人类学与分子人类学开始进入系统结合的阶段.《越文化发展论》一书同样重视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其对於越族源的讨论在材料运用上的综合性以及看待问题的全面性,都堪称族群源流史研究的典范.这两本专著为我们重新看待秦人源流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原  兰婕 《民族学刊》2013,4(6):56-62,112-115
以民族志的方式,对地方层面的灾害场景和灾害感知进行完整呈现和系统转述,是人类学灾害研究的关键。《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一书基于特定灾害场景的系统考察,来呈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复杂互动过程,并就不同人类群体如何借助社会文化资源来认识和应对灾害的经验图景加以辨析,这代表了灾害人类学研究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从很大程度讲,文化人类学对于经典文化意象的破译,有待于更为扎实深入和独具创意的研究.安田喜宪教授的《蛇与十字架》不仅选题新颖、寓意深刻,而且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和多重证据法的使用,在对比东西文明、彰显历史深度的同时,造就了民族性和现实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资料堆中的田野工作——历史人类学的方法与资料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认为历史人类学主要是对过去和现在影响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过程做出跨文化和比较性理解,它与历史的区别之一就是把过去与现在相连结。文章阐述了人类学家怎样使用资料来研究家族史、人口统计史和政治经济史,以及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对生活史、口头历史、物质文化与影像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学科本土化的探讨不断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界出现,形成新的热潮.  相似文献   

16.
温士贤 《民族学刊》2012,3(5):52-59,93
《中国西南的族群之路》是斯蒂文.郝瑞教授族群研究的代表作,在此书中他将凉山彝族地区不同群体的族群性划分为四种模式,并对四种族群性模式的成因进行对比和解释。通过对此的解读和思考,希望能对郝瑞的族群理论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理解西南族群关系以及处理当前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锋  代燕春 《民族研究》2007,(2):104-105
所谓"日三省乎己"是中国古代哲人强调反省自我的重要性的精练表达.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来说,不断地反省学科的发展轨迹,反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不同的"学科范式"的意义以及局限性都是十分重要的.陈庆德教授等人合著的《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学科,诞生于西方人在异域经历中的"文化震撼",继而对异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和文化比较,在19世纪中后期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类学与公众史学的交叉互动出发,以“成都—东方伊甸园”城市品牌营销、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选择“太阳神鸟”这两个事件为案例,探究在城市形象塑造活动中,公众如何共享历史话语权以及城市历史与公众记忆如何互动.  相似文献   

20.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是一部立足全球视野,以“中国经验”、“中国实践”为探索路径,对“音乐人类学”进行中国化重新解读的重要著作。该书从领域规范、地域文化、学理立场、学术规范、研究模式五个层面进行有机性、结构性的思考,从西方学理反观中国音乐,提出“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殊途同归”的核心观点。该书以音乐为载体研究人类学,总结和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及其经验,企图为我国该学科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