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新一轮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贫困人口收入低,易地移民搬迁任务重,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还面临着贫困人口指标层层分解与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脱贫攻坚项目实施资金投入刚性需求与扶贫资金投入供给能力不足、产业扶贫项目脱贫效应的时滞性与年度脱贫目标要求短期性、贫困农村“空心化”与脱贫任务艰巨性等突出矛盾.为此,要抓紧完善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建立以目标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机制,改革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切实加强贫困村扶贫治理能力建设,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府在扶贫以及贫困减缓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并没有使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发生明显好转。本文以桑植县为例,实证考察表明,加大政府扶贫资金的总投人无论是对于增加桑植县农业总产值和提高农民人均纯收人,还是对于减少桑植县农村贫困人口和降低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绩效;政府扶贫资金的不同投入形式在桑植县所产生的扶贫绩效大小不同。最后,本文提出了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小额信贷等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创新、优化现行政府扶贫资金投人结构以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扶贫能力培训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在扶贫以及贫困减缓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并没有使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发生明显好转。本文以桑植县为例,实证考察表明,加大政府扶贫资金的总投人无论是对于增加桑植县农业总产值和提高农民人均纯收人,还是对于减少桑植县农村贫困人口和降低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绩效;政府扶贫资金的不同投入形式在桑植县所产生的扶贫绩效大小不同。最后,本文提出了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小额信贷等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创新、优化现行政府扶贫资金投人结构以及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扶贫能力培训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临夏县D村精准扶贫相关问题的研究,认为精准扶贫的精准度不高,对贫困户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措施较弱,精准扶贫措施效率较低。因此民族地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提高精准度,加强提高贫困户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精准扶贫措施的效率。精准扶贫要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同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相似文献   

5.
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强调的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瞄准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而生活长年困难的农村居民。本文基于两套大样本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对民族地区农村2011年、2013—2014年低保瞄准的精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结论有:民族地区农村低保瞄准的精准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家庭的低保瞄准较之汉族家庭更加精准。由于民族地区农村低保户的确定条件不一定是单一的收入标准,所以根据家庭收入标准可视为低保瞄准脱靶的家庭,如果按照近期的多维贫困标准,有些则仍在贫困标准范围内。201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民族地区农村低保的瞄准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已开发和未被开发的独特资源。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在旅游扶贫路径下是否实现了"精准扶贫",效果如何?如何提高"精准",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对湘西州近15年来在旅游资源开发下扶贫效果分析和对夯沙乡旅游发展中的旅游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认为发展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抓手,政府必须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瞄准贫困,精准帮扶。  相似文献   

7.
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广西民族地区缓解贫困的有效途径,但旅游扶贫功效的发挥必须保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选择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方式、协调旅游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提高贫困人口人文素质,方能有利于广西民族地区贫困缓解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摘     
●新时期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在哪里根据目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和特点,国家扶贫的重点将放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一些特困地区。根据集中连片的原则.在中西部的上述四类地区中.确定一批扶贫任务大的县,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央予以支持。中央扶贫开发资金主要用于扶贫开发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教育扶贫手段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群体跨越贫困陷阱。文章从教育扶贫的基本内涵和现实图景出发,指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应当从主体、对象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特征和贫困群体异质性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不同群体的教育可得性、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多维贫困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示范效应、邻里效应和回流效应等间接发挥扶贫作用,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范围和整体效应。因此,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应改革并完善"主体多元化、对象全覆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脱贫。  相似文献   

10.
民委系统财政扶贫资金(以下简称民族扶贫资金)是党和国家为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增强民族团结而设立的一种专项资金,它充分体现了我党民族政策的优越性,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关心与照顾。管好用活、合理使用民族扶贫资金,始终是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民族扶贫资金的投放使用,对改善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开发,加快文教卫体事业发展,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和积极作用。一、民族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主要成就1998———2002年,5年时间,湖南省民委共争取到中央财政和国家…  相似文献   

11.
贫困文化理论是人们对贫困现象思考的一次转向,是从纯粹经济理论解释转向文化理论解释的一次转向,对文化扶贫的启示性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重视贫困文化的正功能,文化扶贫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第二,重视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机制,加大力度促进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脱贫.因此,文化扶贫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对策:第一,大力弘扬贫困文化中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文化特质;第二,加强对贫困文化传承载体——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扶贫.  相似文献   

12.
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返贫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返贫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L县脱贫人口返贫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或半文盲、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及残疾、没有务工、低保户和五保户、缺技术缺劳力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的贫困人口返贫几率相对较高。因此在深度贫困地区要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构建防止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创造务工机会并有机协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精准扶贫政策来防止返贫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藏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普遍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中.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扶贫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但没有彻底解决,反贫困面临严峻的挑战.新时期做好西藏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扶持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的恒久性存在为中西方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人们结合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在“贫困”概念界定的辩争话语中,基于国家及社会制度因素,多学科视野综合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并逐渐聚焦出切合实际的贫困研究法.在国家动员型和贫民自觉型的对比性反贫困研究过程中探讨科学策略,哲引世界不同主权国家消减甚至消除贫困,进而创造和而有序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5.
16.
王作安 《西藏研究》2004,(1):106-118
本文以西藏日喀则市为例,通过对西藏地区现有扶贫开发模式的经济学分析,认为国家在西藏地区现有扶贫开发投资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并提出了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17.
和平解放前,受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影响,西藏城镇贫困人口主要来源于农奴,西藏城镇社会救助多为简单零星行为,无法建立完备的社会救济和保障制度。和平解放后,西藏城镇救济和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开展,各项赈济和救助城镇乞丐、贫民及老弱病残等人群的举措在大范围实施,流浪街头的乞丐和流民过上新生活,长期失业的贫民获得工作就业机会并组建家庭,无人照顾的未成年孤儿被送进学校,孤老残疾人在福利院安享幸福晚年,城镇底层居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过去那种混乱不整、肮脏不洁的城镇面貌得到改变,西藏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constitutes an attempt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wards constructing a framework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xuality and gender ident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ethnic conflict, and of nationalist/ populist politics in former Yugoslavia. In particular, it focuses on the ways in which masculinist discourse is articulated to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in former Yugoslavia, by examining the definition and treatment of women as 'biological reproducers of the nation' through the discourses and policy proposals of moral majority nationalist and pro-life movements in Croatia and Slovenia, and of the nationalist movement and regime in Serbia, and the use of rape and sexual assault against women as 'weapons' in the ethnic conflict in Bosnia and other republics of former Yugoslavia.  相似文献   

19.
贫困问题是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有文献和著述对贫困理论的研究概况,本文按不同的因果方向分别给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