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解放初期,鉴于四川康区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敏感性、阶级对立明显但被民族问题所掩盖等特征,党对开辟康区工作确定了"慎重稳进"的方针,通过一系列民族政策的治理,使康区藏族社会在政治制度、所有制结构、社会管理系统、民族关系等方面出现了社会初步转型,为此后的民主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曾现江 《西藏研究》2008,108(2):27-33
明代中晚期,不少东蒙古部落进入青海湖周围地区游牧.在当地立足之后,东蒙古部落进一步南向发展,进入康区,扩张势力,并与藏传佛教教派势力相结合,相互配合,通过支持后者在康区的发展来扩展势力,进而影响康区政教格局的演变,也为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南征康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试析20世纪上半叶改土归流与西康建省对"三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岩是康区的一处特有地名.20世纪上半叶,康区发生"改土归流"和"西康建省"两起重大事件,对三岩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郎维伟  张晓红  郎臻 《西藏研究》2009,113(1):23-32
四川康区社会在民主改革前虽已初步实现社会转型,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农奴制度仍然存在,在社会制度变革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康区经历了长达5年的民主改革,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迁,从此康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5.
赵尔丰以屯垦、通商、开矿、练兵、设官、兴学为"经边六事"在康区全面实施新政,现代文明风尚、近代学校教育体系和国家政治制度等开始植入康区,康区民众的国家认同观念日益增强。随着汉人群体涌入康区,汉藏民众之间的互动日渐频繁,深化了康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6.
康方言较之于安多和卫藏的方言,分布地域广,内部又分多个土语群.康区地理上的分散格局和经济形式二元(农耕与游牧)化等多个外部因素对母语继承和方言接触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最终促成了多个土语群格局的康方言.康方言主要分3个土语群(也有四分法),这3个土语群又称为康方言的三大次方言,即北路次方言、南路次方言、牧区次方言.划分这些次方言的主要依据是语音差别;其次是词汇差别,语法基本一致.昌都话属于北路次方言①,在北路次方言沿西线土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昌都话元音变迁的研究,能为了解和认识康方言元音变迁的一般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清代前期是清王朝实现对西藏统治的重要时期.随着清朝治藏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沟通西藏与内地、贯穿康区的川藏线沿途塘汛,经历了由临时设置、初步确定到趋于完备的过程.康区塘汛的设置有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强化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使得大批汉族人深入康区,开辟了汉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通道,促进了汉藏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关于明清时期安多、康区历史研究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清时期是安多、康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关于安多、康区的历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这一时期。以统计的方法量化分析明清安多、康区历史研究现状,对于学界研究安多、康区历史研究所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提供科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5—18世纪是格鲁派在康区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本文以寺院为中心,阐述了这一时期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扩展。认为,15—17世纪中期之间,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扩展并不顺利,这一时期其只是在昌都、理塘等地建立了少数传法据点。而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康区政教格局的演变,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得到了飞速发展,其通过巩固原有、改宗以及新建等主要途径,使得格鲁派寺院扩展到了康区绝大部分重要地区,直至18世纪格鲁派在康区的势力布局已经大体定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势力的支持与否决定了格鲁派在康区势力扩展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0.
宝山 《中国藏学》2004,(3):102-107
本文以<余氏历代家谱>为依据,结合有关史料,以"蒙藏关系"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余氏蒙古族的渊源、进入康区的原因以及在康区的事略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证和描述,清晰地展示了一支入居藏区长达300余年,但在蒙藏民族交往的历史上却一直寂寞无闻的特殊蒙古族群体的历史脉络,在一个全新的概念上,丰富了蒙藏民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灵性(the spiritual)与世俗(the secular)在欧美现代性中同时被构建成为与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相关联的两个替代物.灵性的概念存在着矛盾,即:它既被视为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又与民族认同相关联.再者,灵性的概念在全球传播的同时,被植入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它的发展轨迹在各个地方是不同的.本文认为:印度和中国的现代性是两国与[西方]帝国现代性互动后的产物.灵性在印度的相对成功与其在中国的相对失败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兴起.从更深层次上讲,有一个普遍观点,即中国的传统必须被西方的科学所取代,这在建国前早已被描绘成中国现代性的特征.而在印度,各类传统被当作反抗帝国主义斗争的资源,其所反抗的是从文化和政治上使印度从属于西方强权的物质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日学界所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都是以汉族政治社会思想和活动为主,忽视了西藏等边疆民族主义.清末,英国侵略西藏地方产生了西藏激进民族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主义理论成为应对西藏激进民族主义的较佳选择,展现了民族主义建构民族国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14.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价值在于照顾公婆、生儿育女,女性角色是贤妻(媳)良母。然而,近代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妇女有的采用“自梳”方式,终生不婚;有的出嫁后“不落夫家”,拒绝与丈夫同居,从而向儒家正统的女性观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5.
Ping He 《Social Identities》2013,19(1):127-154
Abstract

China had developed relatively independently and had been almost immune to Western influences until the 19th century. Its basic way of lif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tate organization had continued almost uninterrupte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archaic period. How China has adapted to the modern world since it was forced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e modern world and, in the process, how it has changed its perception of self‐identity provide an interesting topic for study.

This paper offers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modern China. It first explores the ideas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raditional China, and then examines how these ideas were transform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anging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final part of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recent search in China for new ideas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a series of unprecedented events marked by the opening of China, economic reform, and rapid industrialisation.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其给教学带来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推进民族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沈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林孝庭的<西藏与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边疆:1928至1949年的权谋与民族政策>一书的解读,探讨了国民政府处理西藏问题的政策,并指出应该从更多的视角去探究西藏问题,以找到真正解决西藏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19.
现代少数民族教育应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树立以“少数民族学生能力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少数民族学生能力主要由政治鉴别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构成。  相似文献   

20.
近代哈萨克族图腾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近代哈萨克族图腾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认为在图腾制度的影响下,近代哈萨克社会的贵族阶层形成了内婚制,平民阶层形成了外婚制.文中还分析了哈萨克民族的口号和印记,认为它们是图腾祖先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和神圣图腾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