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认的“有私无私”境界论是以“私”的有无多少区分人的道德境界。这种观点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法对现实人的道德境界进行层属鉴别,二是由它提出的最高道德境界让人无法企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它将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加以提倡的道德选择当作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人们努力去追求的道德目标。另外,即使在特殊情境中,用“有私无私境界论”划分人的道德境界也不适用。鉴于道德境界是个人道德素质的综合,伦理学应为人们提供多方面的道德修养指标,这才是研究道德境界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的“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的评介中都体现出本土意识。对这两类文本的评介说明,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到评介;本土意识内涵中的小说审美意识对评介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本土意识的本土化特征和兼容性特征在两类文本评介中都有所体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接受过程中本土意识中的某方面主导作用会凸现出来;同时文学评介的本土意识对评介文本的接受者是客现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最早向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学习的理论家.在《人间词话》中,他把西方的美学、哲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的文论思想相结合,从而建立起自己有独创性的文学艺术论.其核心是“境界论”,为词提出了最早的审美范畴,即能反映“真景物”、“真感情”的“境界”.这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观点.他曾自诩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事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拍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足见他的独创性.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他又进一步把“境界论”分出了两个审美范畴,即就“我”与“物”的关…  相似文献   

4.
论王维诗中的“动”与“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而不相杂混。王维诗中动静相衬造成的意境美,就是他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王维诗中的“动”,主要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②的“劲健”之美。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王维诗中的“静”,则主要表现在其山水田园诗中。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  相似文献   

5.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心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为主客体物我两忘,超脱功利,超越自我,从而达到审美的自由和愉悦。它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是能够“审象于净心”的“天机清妙者”,才能使内意与外象相融,使人的精神合天地之精神。笔者试图用道家和禅宗的理论诠释王维诗歌中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从“天机清妙”到“物我两忘”再到“天人合一”,审美主体实现了最高境界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歌中含蓄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形成一种杜诗特有的“意在言外”的语境和审美空间,从而避免了径露直白的直抒胸臆,同时加以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这就赋予其诗歌摇曳多姿、跌宕起伏、言浅意深的恒久魅力.而这种“言此意彼”的含蓄的表现手法很显然是受到了儒家经典《春秋左氏传》中“春秋五例”的表现手法的影响.“春秋五例”是对“春秋笔法”“比兴手法”所开创的文史系统的继承和发展.杜诗中含蓄的表现手法和对“春秋五例”的自觉运用形成了杜诗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祁国宏 《东方论坛》2011,(6):102-107
屈宋骚赋“衣被词人”之功绵延深广,一代“诗圣”杜甫的诗歌创作即对其有多方面之接受。具体表现大体在如下两端:一是杜诗对屈宋辞赋语汇及意旨的借用化用;二是杜诗对屈骚厚重忧愤之文学精神的认同汲融。  相似文献   

8.
在杜甫迈向“千古第一诗人”的道路上,赵宋一代的“圣化”是其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宋代,对于杜甫的推崇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突出表现在其人格上。杜甫甚至成为有宋一代时代精神的楷模。在宋代,学杜诗、传杜诗、研究杜诗成为一种风尚,从而形成蔚为壮观的“千家注杜”的局面,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文章从杜诗思想、杜诗艺术、雕版印刷、文化素养等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9.
《新唐书·杜甫传》称:“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杜诗“善陈时事”,不专在穷极笔力,“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元稹《杜君墓系铭并序》),尤其在作者借鉴、发扬了我国史家的优良传统,笔法严谨,叙事言志,表现出“忠愤感激,好贤恶恶”正直的主观倾向性,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读之可以知其世”(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作为“诗史”,杜诗是怎样在指陈时事中表现作者的主观倾向性的呢?本文试图以“即事名篇”的杰作《石壕吏》为例,通过“如闻泣幽咽”这一诗句的考辨、分析,对杜诗以“微言”寄托褒贬,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朱熹崇尚“理” ,追求“理”的最高理想境界 ,而“理”是“一个人生”“一个世界”的内在结构 ,并非远离人的彼岸世界之中的“上帝”“绝对理念”等东西 ,所以“理”(诚、仁、乐的统一体 )与人有着一种天性的亲和力 ,是值得人敬仰和爱戴的世界和信念。正因为“理”的崇高性 ,人们在获得过程中就必须保持一种崇敬的心理状态。这种对“理”的崇敬所获得的一种自觉的深层的心理结构 ,也就成为朱熹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包括审美和道德境界 ) ,“敬”是获得这种境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
[摘要]在冯友兰,依照“觉解”的程度不同,人生展现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之不同层次。面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层级,人生之最终追求是越上“同天境界”,从而成为圣人。然而,圣人并非因其高远的境界而“出世”,而是“即世”又“出世”即“超世”的,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正因为如此,圣人是适宜为王的。冯友兰不仅对此进行理论探讨以引导社会,而且自己亦在此哲学观念下度过一生。即,成为圣人,进而成为王,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主旨试图显示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中的美学维度。本文通过考察认为,冯先生“人生境界”理论中的“天地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审美境界。“天地境界”的不可思议的性质从根本上要求一种与之相应的“负的方法”,这种“负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审美还原”。在冯先生的理论中,通过“负的方法”所成就的是一种“风流”人格,这种“风流”人格其实就是一种人格美  相似文献   

13.
朱熹崇尚“理”,追求“理”的最高理想境界,而“理”是“一个人生”“一个世界”的内在结构,并非远离人的彼岸世界之中的“上帝”“绝对理念”等东西,所以“理”(诚、仁、乐的统一体)与人有着一种天性的亲和力,是值得人敬仰和爱戴的世界和信念。正因为“理”的崇高性,人们在获得过程中就必须保持一种崇敬的心理状态。这种对“理”的崇敬所获得的一种自觉的深层的心理结构,也就成为朱熹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包括审美和道德境界),“敬”是获得这种境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三境界”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按:应作“蓦然回首,),那人正(按:应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此论以思情艳情之词喻严肃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美学角度来探讨陶渊明诗文中“真”的境界,指出其“真”的境界来自于陶潜对生活的真诚、来自于人格的力量;同时又分析了“真”的境界的构成因素及其特点;阐述了这种“真”的境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四句教”看王阳明的宗旨与立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四句教”的宗旨是指良知未发则“中”、已发则“和”的至善之境,而其立言则是指通达这种境界的修养功夫。对上根人而言,本体与功夫、境界与修持一时并了;对下根人而言,必须进行“为善去恶”的格物践履方可达到目的。王阳明的功夫论具有很多合理思想,其境界论也不能随便否弃。  相似文献   

17.
蔡维中很潇洒。接触过他的人会不约而同地有这样感受。他的豁达胸襟、超脱思维很感染人,也很鼓舞人。无论是在何种环境,蔡维中的潇洒总也掩饰不住。说他潇洒,蔡维中莞尔一笑算作默认。他更多理解的是,事业上的潇洒乃人至高境界的追求。他是一个挺有特点的人。提起中国明星企业──青岛前哨精密机械公司,了解它的人会津津乐道向你介绍蔡维中在“前哨”留下的业绩:宇航牌系列风动工具、花岗石精密量仪,曾获国家银质奖,这两项产品至今仍在中国市场占第一位;电锤钻、大规格花岗石平板,获国家经委扰秀产品“金龙奖”;“前哨”人自行研…  相似文献   

18.
《庄子·人间世》中,作者为了宣扬他逃避世情,溟然物外的思想,提出了“心斋”这一命题,即让人之心理完全处于顺应自然,虚寂无物的境地,如果心存私念,身在此而意在彼,则谓之“坐驰”.要不“坐驰”,作者提出要使人的耳目与外界完全隔绝,不用心智,这样人的内心除了“道”以外,什么也不想,达到了“坐忘”的境界.这段文字是这样的:瞻彼阙者,虚宝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相似文献   

19.
在《老子》的哲学语境下,从“复归”的境界来看,“复归”既有向“根”与“初”之境界的复返,又有向“无”与“明”之境界的回旋,既有向“朴”之境界的回转,也有向“真”之境界的切近;从人的维度看,“复归”可以视为人之主体性与实践性的彰显,以及经由世俗生活之后的省思与内转。由于世俗生活对本来澄明之心的习染与遮蔽,“我”之欲泛滥,因此,行走在世俗之中的“我”需要铭记“复归”之路,努力“复归”至虚静清明之境。当然,在老子那里不管是从人的层面还是从物的层面谈“复归”,其终极指向皆是道,其终极境界则是无。  相似文献   

20.
古时候有四大才子,如今四大“才子”又重出江湖,从古代时光穿梭来到我们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四人不仅成为我们班的红人,在全校也几乎无人不晓。第一“才子”,任浩然,以动作缓慢和鬼心眼多而轰动全校。他的“慢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一节作文课他最多能写上三四十个字,而且每个字都大得出奇,一本新本子在他手上要不了多久就“牺牲”了。不过他的奇思妙想不得不令我佩服,老师提出的难题,我们正在苦思冥想之时,任浩然举手了,他的回答居然得到老师的肯定。更不可思议的是许多我们认为特简单的题他却乱做一气。第二“才子”,权佳明。以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