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从语言看时空观念的不平衡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语言现象中可以看出 ,人类的时空观念具有不平衡性。其主要表现是 :空间观念早于时间观念而产生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因而在人类认识中 ,空间的地位比时间更重要。这种不平衡性产生的原因在于 ,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在感知的难易程度上 ,在生活中的地位上 ,以及在表达的难易程度上都有不同。从空间观念发展出时间观念 ,其途径是可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2.
时空观念的相对性和层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指出:“人类的时空观念是相对的,但绝对真理是由这些相对的观念构成的;这些相对的观念在发展中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信。”(《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77页)在整个人类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时空观念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和正在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西伯利亚时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极限时空,因其地缘政治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巧妙融合而被神话化。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其小说《偷窃》中,把西伯利亚时空具象化为克拉耶斯维茨克,作者继承了俄罗斯文学对西伯利亚做出的神话诗学阐释,并创造性地把极限意义上的自然时空社会化,深化了人在宇宙中的存在主义命题,凸显出人类精神存在的孤独感、被弃感,探索了人类精神体验的深度。作家描绘的三种基本道德感的建立是处于极限环境下的人摆脱困境、实现其精神完整性复归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时间和空间观念是人类在实践中产生的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化。古代自然哲学产生了经验的时空 ,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了实证的时空 ,现代科学发展了科学的时空 ,当代社会经济完成了系统的时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视为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的系统时空观是迄今人们对时空认识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擅长在复杂的时空关系里建构故事,“夜”作为自然时空是故事展开的场景,作为人类精神和观念化的心理时空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从而,传达了这一时空形式背后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死亡时的一声不响”。  相似文献   

6.
生育和丧葬,古今中外,都视为大事。人类对生育和死亡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还处于低级阶段,巫术心理和灵魂不死观念,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生育、丧葬礼俗必然受着原始宗教和血缘观念的支配。随着礼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达,这类礼俗乃日趋简化,神秘观念日益淡薄,思想内涵逐渐减少。但是传统观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当代人类生活是一个通过技术将人的生存和发展虚拟化了的存在。虚拟技术通过数字化方式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虚拟时空,而且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个在虚拟时空中实现数字化的虚拟生存时代,从而使虚拟认同成为当代人所直面的新的认同观念。从理论界现有的研究来看,多集中于对虚拟认同的积极意义和肯定性的讨论,而较少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形态理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时空观念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变化发展,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性化的媒介,移动性(贴身性)是手机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其出色的兼容性、整合性、私密性和交互性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介。通过对手机媒介循特点的分析,指出手机的使用使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延伸了人类对时空的感知;而手机方便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交织、切换的特性,不仅重塑了现实社会的空间结构,更构筑了基于媒介联系的虚拟公共空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时空观念文化与其语言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深层的对应关系。时间和空间、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复杂关系在语言结构的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以突厥语族语言为例来说 ,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不少表示时间意义的词是由表示空间意义的词构成或引申来的 ;有些表示时间意义的语法成分是由表示空间意义的语法成分引申来的 ;有些表示时间或关系意义的语法结构来自表示空间意义的语法结构。这说明语法单位、语法结构的形式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使用者认识客观世界 ,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概念结构的一种模式化的反映。语言研究可以为人类时空观念等问题的探讨提供重要的论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世纪之交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有实践意义,运用历史学与社会学交叉的方法进行研究,认为世纪之交,持续200余年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已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工业化时代人类的生存观念、发展观念、时空观念,财富的获取方式、积累方式、消费方式,已完全改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相互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以及世界的整体联系与互动,均已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1.
时空是哲学和科学的基础范畴,也是两者的重要交叉点。在时空研究方面康德最具个性,最具挑战性,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时空观念的特殊性就是其中的一个。根据康德哲学我们可以归纳出时间、空间两个观念的下列几个特点:一、时空是观念存在,不是实体,也不是实体的属性。二、时空两个观念的产生区别于声色等观念的产生,没有人体感觉器官的被刺激性感受。三、时空两个观念虽没有感觉器官的被刺激性感受,但在科学和哲学中普遍存在,而且格式化为像算术、几何学这样精确、完备的逻辑体系。四、时空两个观念不仅有多样整合性特点,还有无限可容性功能。五、时空观念区别于善恶、上帝等观念,没有直接的人文意义和合目的性价值。时间、空间观念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经纬线,具有切块(空间),切段(时间)和坐标所有其它思维内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方是古代文化和建筑中重要的空间方位,以东为尊的思想由来已久。在人类早期原始时空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从昼夜更替现象中产生最早“东”的意念,而真正意义上的东向方位则是通过长期的日影时空测算实现的。同时作为最早方位的“东”而言,其代表性的天文现象和时空测算原理对早期建筑的朝向方式影响很大。为了理清东方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历史建筑遗迹中朝东方式的归纳和分类研究,发现古代建筑“朝东”方位观的规律,重新认识早期原始时空观的作用和时空测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理解古代天文现象在建筑设计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时空观念。本文从分别探讨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入手,分析其在本族语中的表现及对本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时空范畴是人类把握对象世界的基本框架。文学时空思维基于其本质上的自由要求而不断拓展,到二十世纪,随着当代西方哲学时空观念的变革,现代主义文学以象征主义为开端,形成了超经验的、极其自由的时空意识。《荒原》贯通历史、现实、未来并打破生死界限的铁瑞西斯视角建立起了超时空总体象征结构.其后的意识流小说、新小说等二十世纪文学在时空思维上接受了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切活动来看,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其活动的广延性和活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就构成了它的时空性。列宁指出:“正如关于物质的构造和运动形式的科学知识的可变性并没有推翻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一样,人类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也没有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列宁选集》第2卷第177页)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理论对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全国代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发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部  相似文献   

16.
自然法观念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之一 ,它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经历了柏拉图的正义观、阿奎那的神学自然法、卢梭的公意理论、康德的纯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菲尼斯的实践理性等诸种形态的不同向度的发展 ,根深蒂固 ,经久不衰 ,成为人类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考察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共性 ,可以看出西方自然法观念自始至终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价值追求 ;折射着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和蕴涵着不同阶段特定的利益要求 ;具有鲜明的历史时空性 ,内涵虽然变动不居但本质是同一的 ,即都是某种理念被不同阶段的人类理性客观化的结果 ,因而使一个阶段的人类社会群体深信不疑 ;它植根于人类的理性 ,是一种客观化了的主观理念 ,从而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恒久性 ;它最终被不同时代的政治哲学家形而上为关于人类社会制度的组织精神和建构原则 ,而表现出它的显性形态。可以说 ,自然法观念是人类理性塑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理念 ,它的作用就在于把人类头脑中的理想逻辑化。正因如此 ,马克思曾指出 ,自然法是不能够被废除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去考虑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其实社会时空与自然时空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与自然时空的比较,可以引出社会时空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而通过探讨社会时空的内涵,又可以进一步揭示社会时空的结构与社会生活质量的关系,从中得出不同社会条件下人类生存的状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洞穴习俗与“中”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骋 《南都学坛》2000,20(1):35-37
“中”的观念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成果,它产生于原始的洞穴生活习俗,并与后来的家居宫室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的观念形成时空意义上的“中在”、“中和”等概念,影响着一般人的思维模式。儒、道、墨、法、佛各有自己对“中”的理解和控制方式。今后,“中”的观念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人类农业文明从亚欧大陆大致相同的北纬中纬度东西轴线上的沃洲地带率先发生,这是揭示“天下”观念起源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和科学方法论前提。最早洞悉并掌握了四时节气和四方季风之农时规律的中国沃洲,也就成了最早的“则天”之地(神州),当“则天”之地的农业文明密码快速传播至东西方向上的其他众多沃洲聚落时,“天下”观念就发生了——“天下”就是“则天”之地即农业沃洲(oasis)及其普遍连接(oases),是内在于沃洲文明的人类通感和“民心”所向。连接并沟通亚欧大陆东西方的中国沃洲,不仅提供了最为集中、最为重要的“法天地,顺四时”的农业地理机会,而且也是揭开丝绸之路起源之谜的一把钥匙。中国沃洲具有连珠成带、东西互市、南北相济、海陆通约、时空叠加等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特征,从天学、法学和农学等多科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情境化阐释,可以更为真切地感悟到“东西为用,南北一体”即是“天下”观念的时空结构(体用结构)。找回历史中国“天下”观念和天下秩序源起的地理机会与本真内涵,对于我们揭示所谓西式天下观的谬误及完整准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底蕴和价值内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22年4月颁发的初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准绳,把时空观念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时空观念的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本文从时空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出发,阐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具体策略,并通过具体教学设计进行说明,希望能够为相关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